“女子十二乐坊”并非“新民乐”的代表

发布时间:2019-08-04 13:10:55

女子十二乐坊并非新民乐的代表
作者:师冬冬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9

        【摘要】本文旨在论证女子十二乐坊与新民乐的关系,文中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新民乐出现的历史渊源和背景、新民乐名词的由来和诞生、女子十二乐坊并非新民乐的代表以及新民乐在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其中在新民乐名词的由来和诞生方面着重比较了女子十二乐坊与新民乐一词最先提出的本意的区别,以此来证明女子十二乐坊并非新民乐的代表。

        【关键词】女子十二乐坊;新民乐

        一、新民乐出现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人们习惯于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发展划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因为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是我国经济文化不断壮大的新纪元。那么按照中国历史这样的划分,我们也可以将我国现当代的民乐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来阐述。

        (一)改革开放前包括建国十七年(1949-1966以及文革期间(1966-1978)年间这两个阶段民乐的发展

        1.建国十七年(1949-1966)民乐的发展

        其实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华民国””期间,我国民乐的发展已经有了基本的开端,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华彦钧(又名阿炳)其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以及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作品都是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还有从事专业音乐的刘天华,其代表作品有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以及任光的合奏曲《彩云追月》、聂耳的合奏曲《金蛇狂舞》等等一系列优秀的民乐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为新中国民乐文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但这一时期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突破。

        民国时期民乐发展的基础上,建国初期又迎来了飞跃式的发展,较之更为突出的是中西音乐交流更为广泛,主要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尚不成熟的民族管弦乐队。而且民乐创作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比如乐队中乐器的数量、组合方式、位置布局该如何都是作曲家在创作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代表人物有彭修文,他学习西方作曲技术,将其中的一些作曲运用到民乐队的编制和排练上,其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他的彭修文模式,对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当时的代表作品有《将军令》《春江花月夜》《喜洋洋》《月儿高》《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紫竹调》等等至今都耳熟能详的作品,建国初期虽然民乐的发展不是很完善但是这些作品以及创作方法都将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得以保存,应当之无愧为当时我国民乐的最佳代表。

“女子十二乐坊”并非“新民乐”的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