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02-西南民族大学

发布时间:2016-03-19 17:14:18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

摘要:在新常态下,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的质变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为了能在新浪潮中避免颓势,企业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出相关战略调整,以创新为主导,以保证经济的持续活力,在新常态下表现出企业的最大市场价值。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中国企业;战略

20145月,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态提出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新常态。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的质变时代,企业所处的环境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为了能在新浪潮中避免颓势,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灵活有效应对新常态市场经济的变化,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桎梏,顺应和引领市场经济中的大趋势,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企业的突破性战略性发展和成长。

1.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的浪潮中找对方向,首先要把握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1.1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1.1.1 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根据西方词典,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态势,理解经济新常态要客观和实事求是,避免产生误解。

首先,经济新常态也要把握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但忽视掉一部分关注增长方式的工作;第二,理解经济新常态概念时,并非舍弃增长要素,而是要求GDP增长是再生型增长方式,确保生产力得到高速的增长。最后,要避免把低效和高速混为一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目标是推动、鼓励、发扬可持续的经济高效高速增长,并且这一增长是可以实现的。人为控制GDP增长速度不是经济新常态,而是会导致“滞涨”的后果[1]

中国经济新常态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实现经济结构的对称发展,目的是经济可持续的稳定发展,需要关注经济结构而不是GDP指标和经济总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增长协同经济发展共同作用,达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双向发展[2]

1.1.2 经济新常态在发达国家的影响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华尔街的金融家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他们客观分析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提出在2010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发达国家会出现经济稳定低水平增长、投资风险前所未有、投资回报率可能降到冰点,失业率大幅上升,总体来说,经济会保持一种新常态。

发展国家的新常态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危机,过去美国的经济增长大概是平均每年3%,尽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6%7%的经济增长,但实际情况却比这严峻[3]。在反弹增长两年之后的2013年,增长速度又回到2.2%,和它以往长期保持的经济増长水平相去甚远。权威机构相关的统计预测数据表明,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预估速度达到2.8%,但此年份的经济增长实际速度为2.4%,低于其长期平均值的3%。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尽管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只有5.5%,单数如果把劳动力市场总人数考虑在内,真是的失业率能高达10%。在这样一种低增长、高失业的状态下,投资的风险也会被增加到一个相当高的数值,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社保体系比较完善,一旦失业率高,这意味着政府的开支也随之增多,但是这与政府降低的收入总数相悖,政府投资的缺口就变得更加巨大[4]。例如在日本1991年爆发泡沫经济危机之前,其政府的财政累计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三,截至目前,日本财政赤字占200%的国内生产总值。此时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其利率,保持在0%1%之间[5]

发达国家的经济新常态主要是表现在货币的政策处在宽松状态,经济流动性高,但使用资金的成本较低。此时,实体经济表现出不景气的状况,很多资金会转向投机市场,例如股票的价格会突发性的暴增。一旦经济出现问题时,股票市场就会出现大涨大跌的现象,此时经济发展的风险不断激增,使得平均回报率的数值降低,导致投资风险加大,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越来越差。

不止如此,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七年,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仍处在漫长的恢复期,即使美联储启动危机后的首次加息,也挽救不了美国经济的颓势。同时,阻碍美国社会经济复苏的原因还有人口老龄化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等因素。

1.1.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大幅度增长,但从整体的增长趋势上看,我国经济从2010年来增长率也在逐年降低,出现出类似于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苗头。

2014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地区考察情况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出现不同以往的经济发展特征,我们应该增强对经济发展状况的信心,适应这种新常态,搞清楚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平常心态[6]。在这次考察活动中,经济新常态概念被首次提出。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7月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号召党内外人员都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掌握时代特征,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存在信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不断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受邀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此次会议上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提出新常态的有几个主要特点: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从以往的片面追求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更为合理;第三,从要素和投资驱动经济发展,转向为由创新驱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201412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不断扩展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从目前公布出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中显示三处提出新常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现在经济韧性好、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到经济运行应该在合理区间内”[7]

从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经成为2014年及今后发展的经济大主题。

1.2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规律和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主要内容,即三大内涵。

(1)首先是速度,即“从经济速度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其次是结构,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最后是动力,即“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发展”。

1.3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的是全方位,多角度影响中国市场的各个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有如下七项。

1.3.1 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方式成主流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消费模式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的特征,而现阶段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消费方式出现了许多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的趋势,消费者更多的由价格主导转变为质量主导和个性主导,消费能力有巨大的提升,此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压力,让消费不断的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1.3.2 创新投资方式

我国传统行业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强度全方位开发后,已经处在相对饱和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还是有一定的投资空间的,基础设施的开发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发展出创新的投融资方式。当从投资需求上把握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必须要善于把握好投资方向,甄别投资项目,消除投资遇到的障碍,使投资始终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1.3.3 加大出口优势

由于国际上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业务增长迅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和经济来源。正因为全球经济不振,我国的加工成本低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出口方面的优势也同步增长。出口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性的作用,必须加持高水平的引进,同步发展项目,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占据出口优势。

1.3.4 优化产业结构

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目前大幅超出需求状况,不同于之前供给不足的现状,目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企业需要兼并重组,将生产力进行相对的集中,形成生产小型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发挥出小微企业的作用[8]。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的情况来看,我们需要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重新打造的产业模式。

1.3.5 创新资本技术

中国属于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此前,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从而快速形成生产力,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快,可用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着人口要素规模驱动力的减弱,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要发展创新驱动,改变原有的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驱动模式。

1.3.6 开启质量竞争

我国现阶段改变了以往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渐过渡到质量型和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模式。当高效配置资源后,深化改革开放式唯一的途径,这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环境。因此,我国需要开启质量竞争模式,统一全国市场,逐渐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3.7 环境友好型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能利用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开发带来的环境处理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我国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也符合人民群众的企盼,必须尊重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建设和完善,强调环境友好型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变成一个环境友好的新环境。

1.3.8 健全风险调控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的现状,各类隐形风险逐渐显现,风险的可控性降低,需要建立和健全风险调控机制,降低高杠杆和泡沫化特征风险,标本兼治、对症下药,从而降低经济风险,释放压力。

1.3.9 宏观调控市场

市场机制将决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改变总的供求关系,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手段,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降低,化解产能过剩的情况。国家需要从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上发挥好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把握好供求的关系。

总之,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其形态呈现更为高级和分工复杂,经济发展方式的规模速度从粗放型转变为质量效率型。这里主要需要研究的就是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特征,需求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将传统的增长点变为新的增长点,增量扩能,转变为存量齐增的新经营模式,稳步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1.4 经济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

1.4.1 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结构性问题,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以前高能耗和高污染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减弱,收入分配方式的的差异使得中国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存在障碍。中国需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任务,进行大改革和大调整,争取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份额中占据一席之地。当然,这种大改革和大调整需要把握好方向,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够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1.4.2 大市场和大消费及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

全球经济发展中,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显现出“大国经济效应”,中国的产能和需求成为世界产能和需求的决定因素之一。

首先,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较高,其呈现全面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其次,中国消费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消费规模按照13%的年增长速度,中国不断转化身份和地位,从“世界工厂”转向为“世界市场”;另外,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中国实现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其经济的稳定性增加,抵御风险能力不断上升。

1.4.3 “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

2014年底,中国的各类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后工业化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地区不断拓宽经济厚度和宽度,向服务业驱动和转型。但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处在发展的中期阶段,纵深的程度不足,需要进行产业梯度大转移,缓解中国工业化红利的消失,构建多元化增长的新方向,合理布局中国空间布局。

1.4.4 “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

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情况开始消退,刘易斯拐点的逐渐到来,老龄社会化现象日益严重。值得注意,目前农民工领域存在着“招工难”和“用工贵”的问题,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与“农民工用工荒”现象并存。随着大学的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700多万大学生的毕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就业起薪同农民工平均工资持平。虽然,现在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但这是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后的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现阶段,大学生和人力资源成为新的人口红利,代替了传统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市场。

1.4.5 “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

中国创新模式发展已经展现出了新的红利,首先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截至2014年达到325.5万,增速为23.5%,占全世界34.1%,为世界第一水平;其次科研经费支出水平突破,进入高速和中强度发展阶段,达到GDP2.15%,增速达到15%;第三技术市场发展速度快,交易额达到7568亿元,增速为17.2%;第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幅度增加,交易额达到7585亿元,占总的出口量的35%[9];第五是我国科研技术人员不断在国外发表科技论文,进入科研论文大国的行业;第六是中国不断增强科研经费投资力度,培养一大批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进行创新产业发展。

1.4.6“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

目前中国经济处在全面升级的时期,市场、技术和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进步。首先,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消费水平出现大幅度的升级,不再是工业化的消费品的天地,而是倡导高端定制和服务型消费;其次,制造业在向服务业进行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经济结构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存在升级版的中国经济概念。

1.4.7 “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

借助于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我国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一个战略眼光,实现在全球阶段的总体布局。首先,中国由商品输出时代转向为资本输出时代,很多优质的国内资源被海外并购,平均增速超过30%,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二是以中国全面开放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发挥板块效应;三是中国打造互通互联的新的发展格局,借由“一带一路”的发展防线,形成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中国加入国际金融机构,包括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打破传统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局面。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些扩展渠道有助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

中国需要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将各种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2.中国企业的特点

2.1 外企和中国企业的不同之处

①有成熟的经营理念。外企具备遵守法律、讲诚信、做事直率的特点,但相较中国企业灵活性稍差,对加盟员工的标准为重要标准是文化认同,其重视打造自己的经营理念,不断用企业文化熏陶员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方面,外企讲求的是调查研究,凡是下的结论都是基于市场调研,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主义。同时重视人才,将人才作为人力资本,坚持顾客至上,诚信经营。

②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外企一般都将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分离,职业经理人主要是负责企业的经营工作。在组织制度安排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能各司其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离,权力之间形成制约,共同协作发展。

③发展目标明确。既有短期目标,又有远景规划。外企在发展思路上注重整体的战略思维创新,既注重长远和整体发展又致力于自己的专业化和精耕细作地进程,勇于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具有战略投资眼光,从而保障长远的市场和经济利益。

④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外企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岗位和编制,以岗位定薪水,考核企业内部职工的专业知识、经验基础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用人唯才,讲求能力和发展,对人才的培训舍得花时间和投入精力,要求每一位员工能够独当一面,具有自己内在的薪酬分配方式和岗位评价标准。

⑤制度健全,流程规范。结构化模块之中的员工,在企业内部中,鼓励不断竞争和创新,倡导员工之间讲事实和重数据。在决策机制上,外企进行重大决策时采用谨慎的态度,从决策的主体、方法、工具、程序、执行来看,有一整套配套的成熟体系。同时,决策与执行相互分离,既能做到独立决策,承担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责任,又能兼具员工的意见,流程具有规范化特点。在经营管理方法上,外企擅长使用模型与一系列管理工具。理性分析所有的数据资料,但也存在忽视员工的全面发展,仅仅当员工为一个工具的现象。

⑥工作作风严谨。外企做事风格为认真、细致和严谨,严格按照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其职责分工明确清楚,很难相互推诿。

此外,外企在研发、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具有优势,中国大多数企业在以上方面均存在劣势和不足。

2.2 中国企业的主要不足

不论国企民企,中国企业以粗放发展型为主,很多企业依托于对原材料加工或者产品代工来发展。企业内部实用型专利技术较少,对外依赖性较为严重。目前,国家正在推进中国企业的发展转型,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其发展主体是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国有企业是指以垄断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以及央企的下属单位),民营经济以如房地产行业、服装制造业等家族企业为主,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半生产半停产为生存模式,坚强的在夹缝中生存下来。有订单时,需要加派人手抓紧生产,而无订单时,企业就面临者发不出工资,需要歇业的情况。这就暴露出中小企业以流动人口为主要生产力的弊端,生产人员素质偏低,很难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经常出现伤害事故和职业病。中国企业家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政府在引导和督促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3.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

2015年在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第,中国一次发布了《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5》以期在新常态下更好的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调整,重新把握好中国企业新常态下的发展方向,在报告中第一次对中国企业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道路总结了四大趋势:一是企业关注点回归到创新本质,探索如何利用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改变以往试图利用研发规划、技术路径、技术组合和创新战略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企业创新组织走向专业化的分工道路,改变单一主体化组织,形成网络模式增长趋势;三是企业创新的方式趋向于多样化,市场、组织、管理和技术手段相互交融;四是创新和创业出现共同的交汇点,趋向于融合发展[10]

3.1 关注企业创新的价值发展

过去的企业,也有对创新的关注,但更多的着眼于技术方面的创新,如:研究方案和工艺路径的创新进程、技术架构的创新方式、技术人员配置上的创新优化等。但在新常态下,随着创新被一次又一次提上日程,传统的技术领域的创新已经不足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保持,必须在新的领域进行创新,包括与企业核心技术相关的衍生领域,和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

3.2 建立创新化网状创新型组织

创新型组织是指该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可以源源不断进行包括管理、制度和技术方向上的一系列创新活动。传统的组织会强调创新,但是更多的是单一的,单向的创新,与经济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型小组的要求有很大出入。建立创新型网状创新组织,要求不只是课题创新,更重要的是培养团队创新力。现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创新的发展不再是依靠个体的一人之力的时代,而是需要整个组织共同进步和发展,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员工的创作热情,使得每一位员工都围绕着工作目标的实现,有意识的进行创新活动,激励企业的发展,实现各个层次成员的共同进步,要知道组织的结构本身也可以造就员工的创新。

3.3 综合企业创新形式

创新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创造,面对市场环境条件的迅速变化,企业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审时度势,迎合市场的竞争需求,将创新设想有效的落实到位。当出现决策是无效决策或者过于轻率时,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适当的进行调整[11]。但是,时效性一定是一个关键性的考量因素,其决策的速度往往就决定了企业市场竞争中的胜负,要充分的认识到突破企业组织结构复杂性和对市场反应滞后性的价值。

此外,创新的种类不再是传统定义上的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而是有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包括思维、产品、技术、组织与制度、管理和营销创新这六大类。从这六个方面不断挖掘创新的内涵,从而实现真正的企业创新发展。

1)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可以说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以思维创新为基础,才能发展出其他的创新模式。要注重外在创先环境对思维的影响,也要知道思维认识过程的养成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2)产品创新

制造业企业讲求的是产品创新,而服务业主要是服务创新。更多的时候,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的。

3)技术创新

国家科技发展纲中强调要保持原始创新、吸收引进消化创新、集成创新三种形式的创新。合理地利用好自主创新优势,整合新技术和新资源,将公共领域技术创新带动到市场经济创新中去,这就是对三种创新模式的最好解读。

4)组织与制度创新

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改变员工服务企业的观点和态度,转变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创新模式,在任务重组中讲求组织创新的目的和属性,不断的更新设备,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创新,从而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另外,强调对管理制度的不断研究,深化改革步伐,用制度创新带动企业发展。

5)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在管理方式上的重大创新和变革,很多时候是在管理实例中体现。例如,因特尔公司总裁在管理上实施了产出导向管理,并将这种方式推广到行政管理人员身上,要求员工对周围的同事负责,这一做法密切了主管与员工的关系。而美国人亨利福特采用大规模的流水生产方式,降低了大众化汽车的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了汽车的高效日产,引发了一系列的产业革命,这种管理上的创新模式,实际上比工业革命更具时代发展意义。

6)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指在营销策略、广告促销、策划、渠道等方面的创新和创造。彼得·沃首创保险电话直销方式:上海人寿保险公司提出“营销文化”的概念:重庆产、寿、证联袂提倡交叉销售产品,并创办客户学校,提供精准服务[12]。此外,雅芳和安利所采用的直销模式也是一种营销上的创新。

3.4 将创新和创业相结合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灵魂,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创业者需要把握好机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处理,快速采取行动,不断优化方案,实现最终的成功。

狭义的创业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学的范畴概念,是指主体为了创造价值和提供就业机会而采用的组建形成的企业组织,用来提供产品和相关服务。这种创业对创新的要求并不高,更多强调的是有组织的经济活动。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是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的概括说法,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而创业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说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将创新和创业相结合,能综合两方优势,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4.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难题,即有机遇也有挑战,企业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出相关战略调整,以创新为主导,才能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活力,并开发出最大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 廖璐熙. 新常态下投资驱动力转换的效率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J]. 金融监管研究. 2015(10)

[2] 井百祥. 论新常态经济学思维的范式超越[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5(01)

[3] 洪银兴.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 管理世界. 2011(07)

[4] 苏阳,张潇潇. 如何依托项目规划实现企业战略转型[J].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6)

[5] 钱丽娜,李紫宸. 企业大学,企业战略转型的利器[J]. 商学院. 2015(08)

[6] 王力,肖玉新. 软件企业战略转型及策略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04)

[7] 贾晓霞,张瑶. 资源变动视角下中小制造企业战略转型风险的形成研究[J]. 软科学. 2013(03)

[8] 秦昶. 企业战略转型升级期的培训体系优化研究[J]. 中国培训. 2013(09)

[9] 贾晓霞,苏毅. 中小企业战略转型风险免疫机理研究[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02)

[10] 吴永林,杜蜀萍,纪雪洪. 破坏性技术变革下企业战略转型时机研究[J]. 商业时代. 2011(05)

[11] 马洪良. 论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和实施[J].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1(12)

[12] 秦童.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23)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02-西南民族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