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作业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10-29 23:24:11

国民经济统计学作业题

、阐述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什么是三次产业分类?分析我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的必要性。

、试析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如何认识我国的隐性失业?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

、简述绿色GDP的核算思路。

、如何计算并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影响因素?

、如何计算GDP减缩指数?

、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和效应?

、如何进行需求拉动通胀形成的统计分析?

十一、谈谈对我国适度经济增长率的认识。

十二、谈谈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均衡分析。

十三、何谓领先指标,联系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相关的先行指数,谈谈它在周期指标中的作用如何?

十四、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综合统计描述分析。

十五、你认为我国国际收支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应当如何解决?

、阐述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答: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国民经济数量方面的统计方法论。

它有三个特点:1、属于方法论学科,非实质性学科。即提供具体方法,不描述国民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表现。2、不同于统计原理的方法,但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3、属于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它包括了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

、什么是三次产业分类?分析我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的必要性。

答: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1935年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划分以产业发生的时序及劳动对象的特点为标志。

我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的必要性:

1既可以从产业发展的时序上,反映社会经济结构,也可以从内容和作用上来揭示社会经济结构状况。

2揭示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国民经济状况。

3反映和评价国家第三产业政策及执行情况。

4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比较。

、试析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就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多方面,但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1基本经济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状况,是决定该国家(地区)就业结构及其变动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其具体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要使用多少劳动者从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社会生产;同时,也决定了从事第三产业相应的劳动者数量。这样就决定了就业结构的最基本方面。

2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是形成就业结构的直接因素。人口需要消费,其消费的状况则会影响到各种消费品部门的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结构。

3经济类型: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类型,对象时的就业结构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类型,就显得极为重要。其原因在于,这些不同的经济类型,会导致社会劳动力分布的不同,从而对现实的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4经济发展目标:它们对就业结构的短期变动和就恶意结构的转化速度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和经济计划的安排,就决定了国民收入的积累额及其投资方向,从而也就决定了不同部门新增就业人员的数量,与此有关的经济政策也可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其结果也会影响劳动力这一要素。

、如何认识我国的隐性失业?

答:隐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的数量超过了由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要量而出现的部分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即劳动者的就业不充分,从劳动时间的角度来看劳动者没有能够在全部应劳动的时间内参与工作而只是部分地参与。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九十年代,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深层次的改革,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主体,产生了许多的下岗工人,从而形成了长期的持续的隐性失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党和中央领导高度重视重拳出击十项措施拉动内需政策、政策出台到位。使中国成功地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就业危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措施,动员企业少减员或不减员,在宏观上保持失业率在基本稳定的状态。目前中国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政府当局政策利益重新分配,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雇佣的劳动力数量超过其实际需求量从而形成隐性失业人员。

九十年代的隐性失业与此次的隐性失业不同:

一是经济环境不同。前者的隐性失业正处于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无较大的关联性,而后者的隐性失业,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的配置,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二是企业的去向不同。前者鼓励企业结构变革中实施“关、停、并、转、破”,后者政府对企业实施“保企业、保增长、保就业”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职工的去向不同。前者失业人员与企业相分离,实施再就业工程,后者是鼓励失业人员滞留在企业内部,稳定就业岗位。

对这两种隐性失业的治理,一种是“激进式”的治理,一种是“渐进式”的治理;正好完善了我国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一是扩大就业政策,另一是稳定就业政策。在经济周期处于下滑时期失业人员增加,必定要求政府对这两种政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应该说,在此次金融危机的稳定就业政策是有效的,但下步必定引起重视的是,金融危机后的中国,是隐性失业,显然不会像1998年再就业工程的集中释放,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这种失业压力会缓慢的释放。

因此,稳定就业政策的结局,还是需要国家拉动内需,启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就业,一种办法是让企业能够自救,提高职工的收益,第二种办法是将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人员释放出来,通过社会的途径解决就业,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

答:GDP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是宏观经济学所有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

由于GDP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具有国际上通用的核算原则与方法,是衡量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活动总量的国际通用语言。因此GDP是全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根本体现,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参数,尤其是在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监控以及宏观经济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GDP的局限性:

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表现在GDP总量上,更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产出能耗,资源产出率及可持续利用等方面。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变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仅仅是当期新增加的财富。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将会导致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存量与经济增长率不能保持同步增长。

3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但它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也不能反映人类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

4GDP是一个生产指标,从而难以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

5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社会保障和福利改善情况;其次,GDP没有充分地反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作用,从而不能全面地反映这些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简述绿色GDP的核算思路。

答:20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将“生态成本”从GDP中剔除。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其原因主要在于,绿色GDP核算在目前还有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因为计算GDP的基础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只有在交易的时候才能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的价值量很难计算。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

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其中,“负面效应”又集中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

因此,“绿色GDP”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如下形式:(1)绿色GDP=现行GDP-由“负面效应”导致的成本费用(2)由“负面效应”导致的成本费用=环境资源成本+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它占GDP的比重越高,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如何计算并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影响因素?

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叫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它是我国价格指数体系中最重要的价格指数之一。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CPI的主要编制过程:

1.选择代表规格品。现行的国家方法制度对调查的内容规定到262个基本分类。

2.抽选价格调查点。先对各种类型的商业网点销售额由高到低排队,然后再进行等距抽样。

3.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权数。根据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或服务开支占总支出比重计算的;

4.价格调查及计算平均价格。

5.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计算公式:(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

1、拉动价格上涨的因素1)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价格上涨的主导因素。(2)投资推动价格上涨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虽在不断调整,但投资反弹的动力有增无减。投资的增加必将继续加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也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带来上涨的趋势。(3)资源性商品价格的上涨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4)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等对价格总水平走势将产生影响。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变化来看,石油、化工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仍然持高不下,特别是石油价格受国际政治、军事等局势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石油的价格影响到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我国的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原材料均需大量进口,但在价格上缺少定价的主动权,处于被动接受别人定价的不利地位,这些资源、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将会对国内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国内价格上涨构成较大压力。(5)服务价格服务价格的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将继续扩大。居住类和服务项目价格涨幅的提高对CPI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医疗、教育等服务价格也存在着上涨的压力。因此,服务价格上涨压力是促进CPI上升的主要动力。(6)工资水平的升高拉动了CPI的上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逐年提高。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公务员工资改革,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资收入和社会低保收入等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工资水平,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1)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由涨转降目前我国消费商品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2)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除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后,将支出余额用于储蓄,使得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有效需求不足是抑制CPI上涨的重要因素。(3)投资过度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投资过度行业的产能过剩,相关产品价格相继下降。工业企业效益的下滑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也抑制了CPI的上涨。(4)食品价格的回落抑制了CPI的上涨,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或略有回落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将呈现相对稳定、略有回落的运行态势,从而大大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5)生活用品产品的影响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汽车、机电产品等重要商品价格仍呈下降的趋势。(6)外贸进出口格局变化贸易不平衡已经引起了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应当是保持进出口总体的平衡。进口的增加和部分出口的减少对国内市场形成了更大的压力,从而抑制了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涨。

、如何计算GDP减缩指数?

答:GDP缩减指数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算范围的价格指数,通过现行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GDP缩减指数=现价GDP/不变价GDP

它的计算基础比CPI广泛得多,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

、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和效应?

答:定义: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里,“一般价格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或局部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季节性、暂时性、偶然性的价格上涨不能算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1、需求拉动。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资源环境约束、工资上涨、税费过重、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等。

3、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往往并非单一的,各种原因同时推进,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4、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作出一种估计,预期往往会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对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对通胀的预期。

通货膨胀的效应:

1、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种观点是“有利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有利于提高财政收入,从而扩大政府投资;有利于高收入阶层,从而提高储蓄率,加速扩大再生产过程。另一种观点是“有害论”认为:通货膨胀对于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将导致贸易收支恶化;政府在通货膨胀期间对各名义利息率和食品等价格实行控制,将扰乱资金流向,降低经济效率和资源有效配置;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投资的风险和加大经营风险,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降低经济增长率。

2、通货膨胀与技术进步的影响。通货膨胀不利于技术进步,主要是因为:通货膨胀导致固定资产不能充分重置;通货膨胀阻碍企业创新。

3、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过程中。一部分人从收入中得到好处,一部分人则遭到损害的结果。

、如何进行需求拉动通胀形成的统计分析?

答:需求拉动通胀形成的统计分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主要是由于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引起。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会引起通货膨胀,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着重从这两方面对通货膨胀形成进行统计分析。

1、消费需求增长:价格上涨的统计分析。对于消费需求可分为居民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其中,居民消费所占的份额达到75%以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对于社会集团消费的影响要大得多,所以我们集中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增长1%,对价格上涨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2、投资增长:价格上涨的统计分析。投资增长可以直接形成过度需求,直接推动投资品的价格上涨;也可以通过工资渠道推动收入增长,从而形成对价格的推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份额在75%左右。

十一、谈谈对我国适度经济增长率的认识。

答:1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涵义:经济优化发展的经济增长率。是指符合实际的、合理的、正常速度的经济增长率。一般说来,适度经济增长率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充分就业, 产业协调, 运行稳定, 效益显著, 福利最大。

经济增长率作为经济系统运行结果的指标,它不仅反映社会经济运动的量变,也反映社会经济运动的质变。确切地说,它应该是一个社会经济运动的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适度经济增长率”的质的含义,是经济增长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在主要经济比例协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之中实现的。“适度经济增长率”的量的含义,是经济增长率必须适合于国民经济系统中客观物质生产力所提供的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只有两者相统一,国民经济的增长率才能说是“适度”合理的。

适度经济增长率状态下的国民经济:

1增长率波动周期较长,波幅较小,能保持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

2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和基本平衡;

3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5)保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2、我国适度经济增长率的确定:

1)区间下限——粮食生产弹性系数确定法、居民消费水平确定法。

2)区间上限——短边规则(瓶颈产业增长速度)

十二、谈谈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均衡分析。

答:产业结构均衡分析:

1、产业结构成长的制约因素

1)外部因素——自然资源、人口和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经济体制。在预算“软约束”的体制下,大量投资只集中在短期市场中紧俏的少数行业和产品上,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层出不穷。

2)内部因素——落后的技术水平、资本存量技术刚性。

2、产业结构成长中的产业间均衡

1)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均衡——突出农业的特殊作用;

2)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均衡。

3、产业结构成长中的地区间均衡

1)利用地区资源集中发展相关产业

2)整体均衡下的局部不均衡

3)发达与落后地区要缩短增长差距和技术差距。

十三、何谓领先指标,联系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相关的先行指数,谈谈它在周期指标中的作用如何?

答:领先指标(也称先行指标),是指相对于基准循环和基准日期而言,各循环周期中该指标总是或绝大部分是先行地到达自身的峰谷的指标,即在全面经济波动之前率先发生变动的指标。如机械产品订货、股票指数、广义货币M2等。

经济变量中的先行指标用于事先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峰与谷;由于这一类指标周期运行有一定的提前量,所以它可以对宏观经济周期运行前景作出短期预测,对于预测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出现具有重大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先指标在周期指标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指标。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相关资料: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一致指数的先行指标合成,用于对经济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在先行指数有8组构成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房地产开发领先指标、物流指数、工业产品产销率、货币供应M2、消费者预期指数、国债利率差和恒生中国内地流通指数。我国先行指数的峰谷平均领先一致指数的峰谷6-7个月。

领先指标通常每月公布一次,各国公布时间不尽一致。假如领先指标连续三个月下降,则预示经济即将进入衰退期;若连续三个月上升,则表示经济即将繁荣或持续扩张。通常领先指标有69个月的领先时间,在美国,一般认为领先指标可以在经济衰退前11个月预测经济下滑,而在经济扩张前3个月可预测经济复苏。二战后,领先指标已经被成功的用来预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荣枯拐点。

通常来讲,外汇市场会对领先指标的剧烈波动做出强烈反应,领先指标的猛增将推动该国货币走强,领先指标的猛跌将促使该国货币走软。当前对外汇市场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领先指标,由美国商务部公布,时间大体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瑞士、加拿大、德国等也会公布领先指标,德国的ZEW经济景气指数和IFO经济景气指数也包含一定领先指标的意味。

十四、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综合统计描述分析。

答: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记录。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体现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出来的报表。它反映了这些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对一国某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我国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收支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对外收支关系到全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非常重要。

1、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四种基本情况

1)双顺差、储备增加。经常帐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储备资产略增或稳定。(2)一顺一逆、储备稳定。经常帐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储备资产略增或稳定。(3)一逆一顺、储备略减。经常帐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储备资产略减。(4)双逆、储备大减。经常帐户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储备资产大减。

2、经常帐户的特殊作用

反映货物进出口、服务的提供与引进以及经常性转移等情况。其顺逆反映一国(地区)对外储蓄或负债的增加。

各主要项目变动情况:(1)经常项目:①货物贸易顺差;②服务贸易逆差;③收益项目净流入;(2)资本和金融项目:④直接投资顺差;⑤证券投资净流入;⑥其他投资净流入。(3)储备资产:⑦储备资产增幅情况(4)净误差与遗漏:⑧净误差与遗漏情况。

我们知道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差额分析法,其中差额为每笔交易的借贷方之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主要差额项目包括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项目差额。

现从这些差额以及之间的关系入手来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

1经常项目差额是由经常项目的借方和贷方之差,经常账户由三个子项目构成,分别为货物与服务项目(又称贸易项目)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因此经常账户差额就可以写为:经常账户差额=贸易账户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如果差额为正,则经常账户盈余,如果为负则经常账户赤字,如果为零,则经常账户平衡,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其子项目和内部结构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经常账户的变化。

2资本和金融项目分析

资本和金融账户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第二大项目。由资本账户和金融警容账户组成,大市资本账户所记录的内容较少,主要记录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等项目,而大量的内容则记录在金融账户中,所以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主要体现在金融账户差额上,金融账户的变化决定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化。金融账户中又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它投资。

金融账户差额=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其它投资差额同样,该差额为正时,称作经常项目顺差或盈余,为负时,称作经常项目逆差或赤字,为零时称为金融项目平衡。金融项目顺差表示在对外金融交往中资金净流入,金融项目逆差表示为在对外金融交易中资金净流出,金融项目平衡表示在对外金融交易中资金流入流出相等.

3储备资产项目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其他投资项目,对其变化的动因、结构、趋势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原则,从理论上讲,国际收支核算中的这些主要差额项目有以下关系: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0。从而得到:储备资产变动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从以上的总体分析和差额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大量顺差。金融项目下的其它投资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波动幅度较大的一个项目。它的变化方向、变化幅度直接决定着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也决定着我国储备资产以及外汇储备的增长。

十五、你认为我国国际收支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应当如何解决?

答:总体来说,双顺差已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国际收支双顺差已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第二,消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第三,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第四,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会务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要减轻外江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这些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五,长期双顺差将加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尤其是欧美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制约,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

第六,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消极后果。

应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对策: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进,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一、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能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二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

二、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通过公共产品的投资,增加国内的公共支出,这样就会刺激内需。因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就会在国内市场销售,在生产额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导致出口额度的减少。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就会扩大进口,我国的贸易顺差就会相应的缩小。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对资本项目的调节力度,通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资的领域,实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大幅减少并实现基本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境外投资协调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从而,逐步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甚至使其变为逆差,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还可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且要完善进口促进政策,加大进口扶持力度,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进口。

三、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智谋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四、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推移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作业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