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大片化”策略

发布时间:2014-07-21 20:49:28

BBC纪录片“大片化”策略

/喻溟

导语:史诗性题材、大跨度制作和专家化阵容,构成了BBC纪录大片的三叉戟,使它在竞争激烈的国内与全球电视市场战无不胜。

所谓纪录片的“大片化”是借用电影“大片”(blockbuster)的术语:以大制作取得大回报的制作策略,包括史诗性题材的选择、时空跨度空前的制作、高额投资、顶级团队专业制作。视听艺术感染力趋于完美,争取最大化的受众群,从而获得巨大回报等。学术界也将自然历史纪录大片称为蓝筹节目blue-chip),即质量最优、最赚钱的节目,它们很容易被重新配音、剪辑及出口,从国内的需要转而成为全球的渴求,是真正的国际电视类型,也被BBC视为英国旗舰广播的中坚、公共服务的体现。

纪录片“大片化”制作的缘起和发展

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成立,商业电视被允许跟BBC同时运作,打破了BBC垄断的局面。ITV播放由大量的商业公司制作的节目,也包括纪录片,旗下格兰纳达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系列《世界在行动》;泰晤士电视随后制作了优秀的关于二战的26集系列纪录片《战争中的世界》。这些来自商业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的竞争,使BBC开始考虑改变长期以来严肃、乏味的纪录片风格。

1964年,BBC与帝国战争博物馆合作,制作了它的第一个电视文献巨制:26集《伟大的战争》。由迈克尔·德雷格雷夫爵士解说的这部纪录片用以纪念一战爆发五十周年,在当时的播映唤起了刚刚从二战复苏的英国人关于一战的深情,几十年来保持了历史纪录片的高收视,也借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频道:BBC2

BBC2是欧洲第一个彩色电视频道,但在当时彩色电视并不被看好,自持贵族气的英国人觉得彩色电视破坏经典的黑白,显得庸俗,没有品味。因此,BBC高层认识到必须做一档高水平的彩色图像节目,才能扭转局面,打开销路。不过,单期节目缺乏影响力,系列节目则会形成冲击。于是,1969年大卫·爱登堡作为BBC2的主管之一监制了当时电视史上最具野心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文明》。这部纪录片讲述整个西方文明发展史,由肯尼斯·克拉克爵士主持,历时两年才拍摄完毕。剧组跨越13个国家,走访了一百多个城市。此纪录片于1969年播出,在欧美引起了观看的热潮。此后10年内BBC共发放了1200万个彩色电视收看许可证,《文明》功不可没。

《文明》的播出取得了学者和大众的一致好评,其令人瞩目的成功开启了BBC纪录片大片化制作的序幕,其时BBC自然历史部(Nature History Unit)的资深制片人克里斯托弗帕森斯,意识到自然历史纪录片也可以像《文明》一样跨国大制作。1976年由艾登堡执笔、帕森斯担任制片人的大型纪录片《生命的进化》启动,拍摄跨越39个国家,100万英里路程,记录650个不同物种。1979年《生命的进化》在BBC1首播,吸引了1500万英国本土观众,估计全世界观众超过5亿。影片开始了电视节目的一个新时代,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世纪之交,电视收视大战进入白热化,ITV在一直是英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台,收视率长期以来在BBC之上。而依靠向每家每户收取执照费的BBC正遭遇信任危机,急需向公共说明执照费的合理性。2001912的《蓝色星球》播出的第一天为BBC1赢得了900万的观众,打败了ITV的曼联比赛,创下BBC1二十年来的收视新高。《蓝色星球》成功之后,BBC总经理雷戈·戴克宣称,委托制作的重心应从数量大成本低的纪实肥皂剧节目,转向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少数大型纪实类节目。此后BBC一直沿袭大片化策略,并将其看作品质电视的代表和公共服务的完美体现。

“大片化”纪录片的内在元素

BBC纪录片在“大片化”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元素:包括史诗性题材、大跨度制作和专家化阵容。这三方面构成了BBC纪录大片的三叉戟,在竞争激烈的国内与全球电视市场战无不胜。

史诗性题材

BBC首先在题材和内容选择上要求时空跨度大,具有史诗性。而史诗性被认为是公共服务必需的部分。

20世纪60年代,《文明》探索了自古罗马帝国至工业革命时代的文明形态,囊括了一千多年欧洲艺术的发展历程。在辉煌的音乐衬托下,展示了上千件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1996BBC开始了16集的《英国史》的制作。《英国史》洋洋洒洒地从铜器时代一直讲到当代,包容了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和人物。

1998年,科学纪录片《人体漫游》展现人生七个不同的阶段,由诞生开始,历经婴儿阶段、十二岁女孩如何度过青春期、年轻妇人由怀孕至分娩的过程、年老夫妇共度晚年及一名胃癌病人步向死亡至气绝一刻的情形。利用尖端科技窥探人体深处的世界,讲述了从生命意识的形成到无边界的死亡之地。

1999年,《与恐龙同行》横空出世,叙事跨度是2.25亿年以前的三叠纪中期到6500万年前,重现了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令观众置身于真实的失落世界。随后,同一班底推出《与古兽同行》、《与远古人同行》等“同行”系列纪录片集。

进入21世纪,BBC频频推出史诗性巨著。2001年的《蓝色星球》以无比炫丽的画面和色彩,探索了从热带到极地、从岸边到黑暗的深海,成千上万新的物种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海洋秘密,影片被称为“瑰丽无比的海洋史诗”。 2006年,恢宏壮丽的《行星地球》推出,全景展现了地球波澜壮阔、奇妙美丽的自然生命图景。

重大的题材和史诗性内容是BBC大片化策略的基础,也是其纪录片成为精品的前提条件,从题材的选择上可以看出,BBC力图纵贯时空,在纪录片中全景式的呈现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

大跨度制作

BBC在制作经费、拍摄地点、时间跨度等方面不遗余力,许多纪录片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纪录。

2001BBC播出了《蓝色星球》,这部8集的系列纪录片耗时5年,足迹遍布全世界七大洲,200个拍摄地点,是全世界首部地球海洋自然历史完整全纪录,获得了世界专业协会7项大奖。2006年播出的《行星地球》同样耗时5年,由130人组成的摄制组走遍62个国家拍摄而成,为了确保拍到人类未见过的珍贵镜头,摄制组冒险走到地球最遍远和危险的地区去。《行星地球》的制片人艾雷斯泰慨叹说:"这是我所知道的下一代不会看到的地球景象了,再也不会有人投入和本片同样程度的资源,拍摄到同样的电影了。”

2008年《美丽中国》是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系列纪录片,也是BBC首次与中国媒体深度合作。制作历时3年,摄制组踏过了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拍摄了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以及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从中国的标志长城开始,到中华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极寒的珠穆朗玛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结合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摄影技术,立体展现中国不为世人所知的魅力。

2009BBC播出史诗巨制《生命》(Life)是由《蓝色星球》的制作者操刀,超过3000天以上在野外拍摄,跨越了每一大洲和每个动物栖息地。每一集聚焦一种不一样的动物或植物群落,以艺术级别的精美画面、特别委托制作的原创配乐,和突破性的野生动物影像而取得享有盛誉。

权威专家阵容

BBC纪录大片的题材涉及的范围广阔,其制作团队囊括了自然、人文历史、科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以他们的思想、风格特色来建构影片,节目不会超越他们的专业范围。这些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参与又让BBC的纪录片充满权威性与可信度,这正是保证“大片化”品质的关键。

世界知名的自然史学家、生物学家大卫·艾登堡1952年加入BBC50年来他走遍世界最蛮荒的地方,以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对科学探索孜孜不倦的热情,获取最广泛、最详尽的资料,制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珍贵纪录片:《生命的进化》、《植物私生活》、《鸟类的一生》、《蓝色星球》、《行星地球》和《生命》等。每部作品都因内容丰富奇特、画面精致壮观、叙述简洁生动而吸引观众,创造了电视史上前所未有的神话。艾雷斯泰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艾登堡时说:“我跟大卫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他的角色远远超过了读解说词,他还参与到剧本的写作中。说实话,这是极为宝贵的。因为大卫的沟通能力与写作能力同样卓越,他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智慧的领导。”因此大卫·艾登堡的名字总是出现在自然历史大片的影片开头和DVD封面上。他的声音呈现在节目中,代表了品质与卓越的指标,低沉的音色几乎成了BBC的代名词。

《文明》邀国家艺术馆馆长肯尼斯·克拉克爵士撰写文稿并主持。这位博学多识的英国著名美术史学家,长期以来对文化名胜积累下的丰富感性印象,以个人的方式构筑起一条文化发展的脉络,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次视觉化的文明历程。在他对艺术的解说中,把才智、文雅及博学融合得恰到好处,使这部电视片显得鲜活灵动,处处展示了他与艺术心灵的沟通。

1997年,BBC《英国史》经过两年的坚持,从哥伦比亚大学请到历史学家西蒙沙马担任编写和主持工作。1960年代,沙马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后,先在牛津教了10年的现代史,在哈佛大学任历史系教授13年,同时给《纽约客》撰写艺术文化评论。其著作包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公民》,荷兰历史的《爱国者与解放者》和《富贵者的窘境》,关于艺术史的《山水与记忆》以及《伦勃朗的眼睛》。他与克拉克风格迥异却异曲同工,从小处细处着眼,把历史作个人化的读解,从铜器时代一直讲到当代。沙马不像克拉克那样四平八稳,不紧不慢,带着英国绅士的矜持,而是投入的、饱含激情地在时间和地点之间跳跃。在谈到罗马人放弃英国的时候,他于海边徘徊沉思;在谈到克伦威尔时他猛推教堂的门,大步走进,铿锵有力。沙马独特的风格在后来的《艺术的力量》、《奥巴马的美国》等片中清晰可辨。

BBC的专业团队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权威学者,如美国数学家雅·布罗诺夫斯基。他协助BBC摄制了反映人类科学进步历程的电视系列片《人类的攀升》(又译《科学进化史》),讲述科学在人类文明背景下的进化,以及二者如何相互影响,内容广博、激动人。罗伯特·温斯顿(Robert Winston)是英国著名的妇产科医生,也是英国最早进行人工授精的先驱者之一。他曾经编写主持的纪录片包括《人体漫游》、《孪生子的秘密生活》、《超人》等科学纪录片,其权威性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

正是有这么多杰出的专家加盟,才使得BBC纪录片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理性思辨,在众多纪录片制作机构中保持了一枝独秀的声誉。

“大片化”纪录片的经济结构

BBC蓝筹纪录片上乘的质量背后是雄厚的资金支持,往往需要寻求国际合作。但在商业化的驱动下,BBC纪录片应该警惕“纪实娱乐”趋势。

2001年,《蓝色星球》这部史上制作费最高的蓝筹纪录片震惊业界。历经5年时间制作,85万英镑一集(八个50分钟的系列节目耗资700万英镑)。2006年《行星地球》更是将投资加到了800万英镑。而《与恐龙同行》这样依靠CGI再造自然的大片更是以每集高达百万英磅的制作费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蓝色星球》成功后,曾任自然历史部主管的Keith Scholey认为,这样的节目可以突破潮流,成为编排中的重拳出击,抓住观众。他还表示:我们将继续制作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我们也许会成为这一类型独一无二的提供者,因为我不知道在未来其他人是否还可以大赚。Scholey并非虚言,事实的确如此。一家知名的独立公司最大的委托项目只能达到55万英镑一集,低端的依靠片库和文献资料制作的项目一般4万到5万英镑一集,而最便宜的制作可以低到每半小时1.5万镑。这使得小的制作公司无力竞争到大规模的项目,也意味着BBC在纪录大片制作中的垄断地位。

然而,如此高昂的制作费用即使BBC这样的纪录片“大户”也很难独自承担,必须寻求国际投资、联合制作(co-productionBBC纪录片的国际合作并非一个新现象,早在1979年,大卫艾登堡引领的大片《生命的进化》就是由NHU、华纳兄弟和德国瑞纳莫瑞兹联合出品,然后被售卖到全球100多个国家,被5亿观众收看。而当探索传播公司逐渐成为商业性纪录片新贵之后,这种合作就经常在它与BBC之间进行,由此诞生了《与恐龙同行》、《蓝色星球》、《生命》等自然纪录大片,以及《金字塔》、《埃及特写》等历史纪录大片。据Scholey介绍,一般情况下联合制作预算的4050%来自BBC25%来自BBC Worldwide,剩下的2530%来自合作制片方。而这个“第三者”多为Discovery或历史频道这样的大广播公司。(见下图)

《蓝色星球》商业性投资占总成本比例的56%,来自BBC Worldwide和探索传播公司的资金高达4400万英镑。在公共广播体制内,像《蓝色星球》这样的宏大巨制可以产生大量的收视,被作为公共服务价值的体现来宣传。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投资方式意味着BBC宣称《蓝色星球》是执照费的成功不够坦诚。毕竟这个节目只是部分地来源于执照费,而更大笔钱来自美国商业电视。

国际合作可以分摊成本,保证节目的到达市场,减少风险,促成生产价值的最大回报。2006年《行星地球》挣到4000万美元,比此前的所有项目都获利丰厚,这是单纯的公共广播公司很难效仿的。这使很多学者开始质疑英国纪录片的宏大化是否深植于合资的结构中,而国际市场的需求是否吻合公共广播应服务的国内公众的旨趣?

BBC的纪录片类型中,野生动物主题在商业上具有普遍吸引力,因其非政治性,可以穿越不同的文化,也很容易重新包装和配音,具有长期的架上生命。而影片制作者在竞争性的商业环境下会趋向于保守,希望将成功经验复制,并系统化生产。这些格式的常规运用再加上主题的一致,使大片化的纪录片类型化、模式化。并且在商业压强的挤压下,电视节目会产生一系列“内爆”(鲍德里亚语),即“信息”与“娱乐”的界限消失了,变成了“纪实娱乐”(infotainment)。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蓝色星球》的文本,会发现其美学上更接近商业的轻松影像。在第五集中,摄影机长时间流连于水母的舞蹈,而不是对其生活习性的介绍;而艾登堡的解说有时淹没在华丽的交响音乐中。比起《地球上的生命》,《蓝色星球》的视听享受远高于教育职能。而从《蓝色星球》到《生命》,自然历史纪录片越来越聚焦于致命捕获,涉及更多的成人主题:性、暴力、死亡,节目积极寻求戏剧性和引起怜悯的感伤以及参加到生死角逐中的兴奋。这都是收视竞争、商业压力带来的纪实娱乐化。

大片化的纪录片以大投资、大制作和明星专家阵容,为观众提供了史诗性的视听盛宴,获得不俗的收视效果,对英国电视产业注入了强心剂,也给BBC带来了国际性的声誉。而商业性与公共性,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是大片化纪录片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作为公共广播服务的BBC如何定位自己的关键点。

责任编辑:于秀娟

BBC纪录片“大片化”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