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发布时间:2019-10-22 11:10:13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16.戾气指时行疫病的病原,称为“戾气”,为杂气之一。

17.募原又称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解,是为半表半里。

18.主客交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19.伤寒三纲鼎立说指“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谓为‘三纲鼎立’”。

20.急流挽舟喻昌首创,主张“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印其邪气出之于外。

21.畜鱼置介喻昌重视同气相求之原理,认为人体“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22.甘药培中指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23.阳化内风指“身中阳气之变动”导致“内风动越”。

2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治疗久病入络,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全虫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临床上每多应用,称为虫蚁搜剔法。

二、填空题(一般20空,共20)

(一)、总论

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

1、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脏腑的本气: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本气虚的表现: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3、对中风的认识:心火暴盛,肾气虚衰

4、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



5、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6、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木极似、金极似、火极似、水极似、土极似

7、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表里双解法法,代表方为防风通圣散

8、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遗症

9、提出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卓见,创制芍药汤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法。

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___调中汤______,专治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

1、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

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

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的虚衰证侯。三阴病变症状表现形式有二,“阳从内消”“阳从外走”。治疗强调以调中为主。

(六)、朱震亨(字彦修)

1、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2、阴升阳降论:生理情况下,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没,无有穷也;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3、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四物汤加知柏

4、噎膈的治疗用参苓白术散

5、对中风病机的认识:血虚有痰

(七)、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

1、重视阳明经证,方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去半夏的原因是,半夏辛燥,有“竭家、汗家、血家”三禁。清阳明邪热的主药石膏

2、善补脾阴,甘凉滋润、酸甘化阴为治脾阴虚的大法。

3、治气三法:补气、破气和降气,其中最重视降气,降气药以苏子、枇杷叶、郁金三味最为善用。

4、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内虚暗风

5、痢疾治疗善用黄芩

(八)、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1、张介宾认为: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

2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在五行之中,张介宾对水、火最为重视。

3、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4、对虚里跳动,制贞元饮补阴以配阳。

(九)、吴有性(字又可)

1、对温疫病因的认识:杂气

2、治疫之全剂是三消饮

3、疫邪传胃,不嫌早:最重视大黄的应用。

(十)、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

1、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2、两感温证,主要侵犯太阳经、阳明经。

3、大气论中所指大气的实质是胸中阳气

4、治单腹胀(臌胀)三法: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

(十一)、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1、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

2、奇经之病须分虚实,实证用行气活血法,虚证则填补奇经。治疗上不用草木无情之物

(十二)、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

1、血府逐瘀汤的组成: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干草、桔梗、川芎、牛膝

2、中风的本源在于元气亏损。治疗的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

(十三)、唐宗海(字容川)

1、吐血主病在,呕血主病在,咯血主病在心、肾,唾血主病在,咳血主病在

2、血证的具体治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消瘀最善用花蕊石散

3、血证用药禁忌:忌汗、禁吐、主下、宜和

三、单项选择题(一般20题,共20)

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黄帝内经》 

 2.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是战国以前  

3.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伤寒杂病论》 

 4.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5.哪部医著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伤寒九十论》

 6.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方有执 

 7.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攻邪派

 8.攻邪派的师祖是 张宛丘

 9.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李东垣 

 10.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

 11.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唐宗海 

 12.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吴有性

  13.惟一传世的唐代《伤寒论》传本收藏于《千金翼方》

 14.钱乙现存的医著是(《小儿药证直诀》

 15.陈自明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基础方是(四物汤

 16.金元四大名医之首是 刘完素 

 17火热论出自(《素问玄机原病式》

 18.太阴头痛,张元素以何药引经?(苍术 

 19.《儒门事亲》的作者是(巴张子和

 20降火补阴之妙药是指何方?(四物汤加炒黄柏  

 21阳有余阴不足论出自(《格致余论》

  22.下列哪位不是明代医家?(程国彭 

 23.《内科摘要》的作者是(薛己

 24.薛己对命门的认识是(左肾右命门 

 25.提出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的医家是(万全 

 26.下列哪项不是龚延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论三焦相火

 27.下列哪一项不是孙一奎对命门的认识?(命门内寄相火

 28.《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作者是(缪慕台  

 29.下列哪项不是阳非有余论的观点?(注重滋阴降火

 30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一语的提出者是(张介宾  

 31.《瘟疫论》的作者是(吴有性 

 32.绮石认为虚劳之病机最为关键的脏腑是(肺脾肾 

 33.《医门法律》的作者是(喻昌 

 34.傅山在分析妇科诸证病机时,特别注重哪三脏的作用? (肝脾肾 

 35.最能反映张璐学术思想的著作是(《张氏医通》

 36.对于风证病机的认识,叶桂的见解是(阳化内风说 

 37.伤寒温病皆可用下法,下列哪项观点是错误的?(温病必俟其粪结而后下之

 38.王清任治疗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证的方剂是(通窍活血汤 

 39.补阳还五汤妙在重用黄芪使亏损之五成元气得以恢复,黄芪的用量是(四两至八两 

 40.王泰林疏肝通络法常选的药物有(巴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

  四、问答题(一般3题,共35-40)

1. 试述刘河间玄府气液说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

答: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刘完素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气液宣通”为前提,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密切相关。病理上,刘河间认为热气

郁是玄府闭塞的主要原因。治疗方面,应以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为主要原则。总之,刘氏“玄府气液宣通”说,是其病机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要旨在于研究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的运行情况。

2. 试述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指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3. 试分析李东垣“阴火上冲”的病机及其虚实属性

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

4. 论述李杲的内伤热中证。

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治疗经验:①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多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②苦寒直折,多用朱砂安神丸。③滋阴降火,多用熟干地黄丸。李氏谴方用药的特点了,可归纳为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本于脾胃;因证投方,灵活权变;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5. 请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

相火之常,朱震亨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房劳、大怒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6. 简述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①“宜行血不宜止血”──吐血的原因是血不循经,行血则血亦自循经络,而无溢出之患。假如见血止血,则可能引起血瘀,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而复出。

②“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③“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若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脾胃,脾不统血则血越不能归经矣。故以降气之品,导火下行,既稳妥,又防患未然。

意义:(1).用和血行血法以防止络脉瘀阻。(2).告诫医家不能见血凉血,滥用苦寒,以防损伤脾胃而变生他证。(3)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4)苦寒降火,最易伤中,降气之法可免致脾胃损伤

7. 论述张景岳对命门学说的阐发

答:张景岳认为命门位于两肾中间,作用是藏精化气,兼具水火。命门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元阴、元阳藏于命门,即为真阴。张氏认为真阴为人体生命最基础的物质,命门为“真阴之脏”,因为称命门所藏的元精为“阴中之水”,元精所化的元气为“阴中之火”,正由于命门藏精化气,兼具水火,故张氏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又称为“精气之海”、“元气之根”。

8. 张景岳论述阴阳的常与变。

答:张氏指出阴阳之常为人体之生理,阴阳之变为病理现象。病理情况下有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治疗上又有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①.生理为常,常为精气;病理为变,变为寒热。“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与气;水火失其和则为热与寒”。②.治病目的是使阴阳由变返常:阳虚恶寒──“扶阳抑阴”;阴虚发热──“补阴抑阳”。③.病变之常和病变之变。常:“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变:“真寒假热”“真热假寒”。④.治法之常和治法之变:“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为治法之常;“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为治法之变。

9. 试述喻昌秋燥论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创见。

答:喻昌在《医门法律》中,专列“秋燥论”。在学说渊源上主要受刘河间的影响,因而能发挥病机未尽之义,补充《内经》病机之疏阙。理由是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冬伤于寒,皆是伤主时之气,而秋主燥,却伤于湿,与理不合,只有六气配四时,才与五运不相背戾。他还从病理上论证“燥胜则干”,病在外皮肤皴揭,在内精血、津液枯涸。若燥气伤肺,遂成膹郁咳喘等症;对于燥病的治疗,他提出要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反对单纯以润滋燥,并制清燥救肺汤,对燥病的临床诊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0. 叶桂络病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

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11. 试述叶天士胃阴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在脾胃病的辨治方面,叶氏一方面继承了李杲补脾升阳之说,另一方面,更阐述了脾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土,但其功能有别,治法亦有所不同,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分治的主张。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叶氏上述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在降胃和胃方面,叶氏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在具体用药上,叶氏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多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干草之类。叶氏关于脾胃分治的认识,尤其是滋养胃阴的观点,弥补了李杲详于治脾,略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药治胃甚至阴阳不辨的弊病。

12. 请简述叶天士理虚大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1. 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内燔上冲,以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⑴病因 ①饮食失节 ②劳役过度 ③七情所伤

 ⑵病机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③谷气下流,湿火相合

     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⑤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

 ⑶症状 ①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

     ②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

 ⑷治疗原则: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 

 ⑸治疗  ①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

             升发阳气-升麻、柴胡

             桔皮-导气

             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

2. 叶天士的脾胃分论和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

叶天士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治疗:①治脾宜升:甘温扶脾,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补中益气类

②治胃宜降:甘平或甘凉濡润法,沙参、麦冬、扁豆、竹叶──麦门冬汤类

3. 吴有性瘟疫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提出新的病原观点──“杂气”致病,时行疫病的病原则称为“戾气”(或疠气)

二、 戾气的五大特性──①物质性 ②致病性 ③偏中性 ④专发性 ⑤传染性

三、 戾气的传入途径──“邪从口鼻而入”

四、 感染部位──邪在膜原

左归丸 右归丸的用药特色 体现了什么治病特色主治

左归丸右归丸体现了阴阳相济的治病特色,左归丸用泽泻茯苓牡丹皮加枸杞子,重用阿胶 牛膝加强滋补肾阴之力。又加鹿角胶 菟丝子温润之品补阳益阴,阳中求阴的配伍特点,主治真阴肾水不足,津液枯竭治证。右归丸由肾气丸加减而来,除去桂枝附子还加入鹿角胶菟丝子 杜仲以加强温阳补肾之功,又加当归 枸杞子配合熟地山药 山掬榆以增强滋阴养血之效主治肾阴不足,命门火衰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伤过渡 火不生土的脾胃虚寒之证。体现了善补阳者笔阴中求阳

朱丹溪到的阳常有语而阴不足,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损耗问题,而张景岳的阳非有余而阴本不足,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於与真阴不足的因果关系,张景岳学说补充了朱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两者对人体的真阴的难成易亏的认识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朱丹溪论述的重点是阳气亢盛为害,张景岳论述的是阳气虚衰致病,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