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0-07-21 11:06:17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标修订背景

教育部于 2000 年颁布了第 8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并正式启动了各学科的课程改革,1999 10月至 2001 4月,研制并颁布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以新课程为代表的基础化学教育 课程改革十年,是新中国化学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基础科学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自 2001 年颁布至 2011 年修订完毕,历经十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亟待予以切实重视

2.课堂教学期待开放与实效双赢

3.知识教学需要转变观念和范式

4.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诉求常态化

5.科学应试多样化发展性评价任重道远

(三)修订的依据

1. 肯定课改方向 2.重视科学探究 3.关注化学与社会 4.减轻学习

二、再识课程标准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的基本要求。

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教材编写、教学资源

开发的建议。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描述,不仅仅是对学习内容的具体规定。内容标准规

定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课程标准主要为教材编制者、教师和教学评价者所写。

1,课程宗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什么是科学素养?是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禀特质。

化学科学素养——用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

1 基于组成认识物质2、基于变化认识物质 3、基于定量和化学用语认识物质

4、基于真实背景和 STS认识物质 5、基于实验和探究认识物质

6、用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的功能价值

2,内容核心

1、确立以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为特征的化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构建主题导向的三级三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知识、过程和情境

3、用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4、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3,学科特征

1 化学学科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之一

2 化学学科使用特定的概念和原理

3 化学学科有自己的一套科学语言

4 化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5 化学科学与工农业联系比较密切

4,观念转变

通常所说的双基是相对于学科更高层次的知识而言的,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

所必须的那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种双基观重视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重视知识量的积累。

现代双基的涵义

要为公民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些基础应包括终身

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方法等。

要为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不仅有就业职能,还应有社会交往、合作、

忍耐挫折等能力。

三、新课标具体解读

(一)解读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

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

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1、化学课改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

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化学课

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3、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力

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4、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立

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5、在课程内容的相关主题中设置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包括化学史料、

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

6、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

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模仿操作、初步学习

独立操作、初步学会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经历、体验、感受

认同、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内化、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对导言的修订

对表述的角度和方式进行了修改

加强了语言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程性质的修订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联系,在实践中不

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理念的修订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

2.增加了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

奋学习的志向。

3.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思路的修订

表述“5”中增加了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行为动词增加了懂得简单计算

2)将实验稿中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行为动词化繁为简,以模仿操作、初步

学习独立操作、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呈现;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行为动词分别增加了经历认同内化

1、如何让学生步入精彩的化学世界?

关键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获取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利用它们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和变化的本质,认识周围世界的奥秘,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简单问题

2、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分享教学资源。

2、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参与人际交往。

3、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

4、课堂上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公平。

3、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1、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化、学科化,对生活经验所蕴含的道理加以解释,用生活经验去理解化学知识等,以形成学生新的化学知识。

2、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已有知识生长出新知识,通过已有知识促进新的学习和新的发展。

3、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策略,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策略开始新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主动发展。

4、怎样理解与实现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化学学习过程包括:

1、感知——预备阶段

2、加工——形成阶段

3、联系——巩固阶段

4、应用——发展阶段

5、教学中如何体现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要将体现化学价值的事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从正面阐述化学的作用,让学生经历从了解到感受再到认同的过程,达到学生主动欣赏化学、正确理解化学的目的。其主要策略有:

1、联系实际 2、情景渗透 3、专题调研 4、实验探究 5、学科渗透

6、如何让化学教学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现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2、转变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关注学习习惯,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5、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7、如何理解与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应该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注意以下教学策略的运用:

1、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在兴趣吸引下或自我约束下进行,变要我学我要学体现主动学习的品质。

2、教师要转变传统角色,多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体现独立学习的品质。

3、引导鼓励学生以他们擅长的学习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独特学习的品质。

4、注重学生对学习的体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体验学习的品质。

5、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体现问题学习的品质。

8、为什么说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标准中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原因是:

1、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3、科学探究是学生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4、科学探究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科学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提问法、发现法、实验法等。

(二)解读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

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

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

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

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

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

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

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

展观念。

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

科学品质。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修订

仍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呈现

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增强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

等重要观点。

1、怎样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培养的载体与凭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基础与依托,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获得的途径和保障,也是知识与技能的一种灵活运用与升华,同时也孕育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对过程与方法具有调控与推动作用。 对于三维目标的设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每一个维度分别设计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相互匹配、相互关联,每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作为达成其他两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辅助;另一种是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为一体,整体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程标准学习提纲:

1、新课标的修订时间

2、新课标修订的依据

3、新课标修订的原则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宗旨

5、课程标准包括哪四部分?

6、什么是化学?其特征是什么?

7、化学课程性质包括哪三点?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8、化学课程目标包括哪些?

指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

物质性质内容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教学内容,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但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物质性质教学对老师来说又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创新又比较困难。

本专题学习内容

.1、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学习特点;

3. 针对物质性质中的教学问题,采用哪些核心教学策略.

一、初中化学身边的物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在学前,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变化,产生了很多好奇的问题。在学后,解决心中好奇问题,激发其探索物质世界及变化规律。

学习内容选取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常见金属、生活中的酸碱盐,有单一物质,也有物质类别。

学习时,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变化的事实中提出物质的化学问题,然后用化学的方法和思想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索这些物质的性质,从而解释这些日常问题。

学习时,还可以扩展我们不知道的一些事情,即学生未曾经历的一些物质的事实和变化,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了解,提升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归纳和概括,同时也要发展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的物质世界和新的变化规律的方法、思路和能力

身边的物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主要为

让学生了解氧气、二氧化碳、酸、碱、金属等物质的性质、制备、应用及其三者间

的关系

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质的方法

二、身边的物质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教材是如何组织和呈现这些内容的?教师是如何分析和使用教材的?

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身边的物质主要介绍了空气、氧气、水以及二氧化碳,酸碱盐,还有金属材料,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教材组织和呈现这些内容方式:

二氧化碳而言,它在编排上又是沿着物质的性质,还有制法,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按照这三个顺序编排的。性质的编排上则是先是物理性质,然后是化学性质。在制法上则是先研究原理,然后是实验装置,及收集的方法

2.教材分析与使用;

1. 分析教材中讲了哪些物质?哪些性质?要求哪些化学方程式?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2. 分析教材中有哪些物质的应用?

3. 分析教材中设计了哪些学生活动?

从学科的本质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来看 ,可以用一个双维的坐标,来去构建一个知识的结构。

一维是知识维度,如氧气,了解它存在、制法、性质、用途;

二维是类别维度,非金属单质的典型代表是氧气,氧化物典型代表物是二氧化碳。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包括三个

一个情景,是指这个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应用。

一个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实验,围绕着这些物质的研究,都用

了哪些实验手段,怎们研究的。

一个表征,这些物质中最核心的就是化学性质,那么这些化学

性质是用化学反应去表征的。

现在的教材有两

一更:是更注重强调从生活到化学再到应用;

二更:是更突出学生动手做实验。

第一,要有一个整体观,包括身边的物质这些内容包含哪些内容,包括典型的代表物有什么,一个代表物里又有哪些内容。

第二,要整体上去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一些代表物怎么组织起来,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的。

第三,分析教材时要密切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入手,然后再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物质到一类物质。在进行一个具体内容教学时,你要清楚前面为它累积了认识物质性质的那些思路方法,那些经验,然后再学习新的物质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三、如何分析一节教材?

氧气的性质

从内容线索上来看,是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是氧气

的化学性质,之后又形成了氧化反应的概念。

从情景线索来看,对氧气性质的研究不是走的应用线索,走的是实验室探究的线索。

氧气是第一个直接面对的纯净物、单质,那么我怎么去认识它,从哪些角度去认识物理性质,从哪些角度去认识化学性质,选择哪些物质能否跟氧气发生反应。

四、如何挖掘教材中核心知识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和功能?

1、不仅要关注重要知识内容的文字,还要关注教材的过渡文字。

2、关注图片,表格、栏目等内容,了解他们的作用。你已经知道什么、拓展视野、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活动与探究、方法提示、交流与讨论、实验现象记录、练习与实践。把握各部分功能和价值。

3、教材是注重的思想方法,还是注重的与STS内容的联系

4、用素材教,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教材之外,还有更多的素材

五、教师在实施物质性质教学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身边的物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如何用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问题思考价值不高,探究效课不好; 问题琐碎,串不成认识的线索;对探究把握的度不够;

2. 如何选择和使用联系实际的素材?给出素材与学生实际差距大;素材如何取舍,是选效果明显的还是选没有污染的;

3. 如何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落实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

六、如何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物质?

身边的物质有多种教学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告诉你;

第二种是激发兴趣、进行感性学习,比如举例子、做实验,让学 生经过实验,经过事实接受性质的结论,理解性质。

第三种是用探究方法去学习,并把探究的本身作为一个认识的主体,去学会探究。 探究学习有两种:

第一种是基础性探究,基于学生够得着的经验,顺着他的经验,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第二种是生成性探究,从前面探究中形成新的刺激,然后提出新的探究任务和问题,这个时候,再让学生产生假设、设计实验证明他们的假设 。生成性的探究问题对于学生来讲更 具有真实性,更具有吸引力。

如何设计一个探究活动:

1.如何去挖掘一个好的探究性问题,以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怎样去挖掘生成性的问题。

2. 探究活动不仅是落实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七、如何设计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之前,先得考虑探究能力究竟有哪些

要素构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要有所侧重,哪些

要素是开始阶段可以培养的,哪些要素是中间阶段要培养的,

最终初中毕业的时候,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要发展到什

么水平,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

探究活动的开放度

第一阶段是教师指导下的局部探究,如氧气性质。

第二阶段可增加教师指导下的生成探究,如二氧化碳性质。

第二阶段是开放度更大的整体探究,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也可

进行课内课外结合的探究。铁的生锈。

理解阶段,还可以用在应用阶段。

十一、如何在物质性质教学中落实价值和功能?

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情景推动学生不断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学生特别感兴趣,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知识在生活中是有实际用途的。 第三这种教学方式由单一物质性质推至一类物质性质,让学生感受到认识物质性质的一种方法。

三维目标融合统一

第一知识线索清楚;

第二有过程方法的线索,即如何从实际的生活素材中提出问题和假设,通过实验证明,最后从个别到一般,形成新的认识。

第三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线索。老师通过丰富的情景素材来落实,让学生有很强烈的感受到学习化学这些知识是有用途的,一是真实的,二是有用的,三是可用的。

身边的化学物质的研读与教法

教材编写特点

明线——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课程理念

暗线——体现事实与理论相互穿插编排思路

探究——体现教本向学本转变编写思路

初中化学中物质知识的双重价值——既是内容又是载体

作为内容的物质:

核心物质: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金属(铁、铝)——溶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酸——盐酸——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有机合成材料【共15种(类)】

呈现特征:

氧气————金属——溶液————————有机物

个体特征——→一般特征个别——→一般

对作为内容的物质知识的教学维度

存在;

组成;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制取途径;

用途。

学习思路:资源——认识——应用

新思路:生活社会中的化学物质

碳循环;海水中的化学;性质活泼的氧气;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金属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水晒盐;海水制碱;生活中的酸和碱;

食物中的有机物;

学习思路:在应用中学习物质的学科知识

化学物质的教学建议

1、基于真实背景认识物质

基本观点:

1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最核心理念之一;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对其浅层次的理解可以简单认为就是化学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既学到化学知识,又能认识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悟化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把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学习放在真实的背景中是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将新知识建立在已有认知结构之上的;

3)在真实背景中学习物质,有利于化学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正确的化学物质价值观的培养。

从情境与物质知识内容的联系看

有的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的用生动的、美丽的生活、自然情景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内容的教学

有的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题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化学知识。

基于组成认识物质的教学价值

1.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2.可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3.对化学变化中的守恒产生本质性的理解;守恒了什么?4.具有对物质的说明功能,可以方便的确认物质;5.成块地认识物质的性质。

教学中学生基于组成认识水平的发展

基础:基于外观认识物质

第一阶段:

空气为载体,混合物、纯净物

第二阶段:

以水为载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第三阶段:

以生活经验和实验为载体,分子原子水平。以后的学习,是对三水平的强化。 基于探究认识物质

基本观点:

用探究的方法学化学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最核心观点之一;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效果最好 目前的实际教学中,探究教学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探究活动,不一定就有高效能的学习;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需要高水平的教学技能水平。

本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

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建立盐的概念。分两个层次,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中对盐的认识的局限,和对碱的概念的认识,对比分析生成盐的概念。二是从分析组成的角度认识盐的分类。 通过辨别身边的碳酸盐和说明其用途,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产生激励作用,同时渗透 STS 教育。通过学习网站达到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设计恰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自主性。

1 )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

2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碳酸盐与酸反应的性质。

3 )收集身边含碳酸盐的物质进行碳酸盐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

4 )谈身边碳酸盐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

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知识基础:学生知道氧气跟镁、铁、铜、金等金属反应,均产生金属氧化物,但是反应条件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认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和氧气、水、碳单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已经熟悉认识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要以实验为突破口。

生活经验:生活中接触到常见金属铝、铁、铜、银等金属制品,例如金属炊具、金属导线、劳动工具、交通工具等。听说过冶金,知道金属保存不当容易生锈等。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标》清晰地体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抓住了探究的主要环节,依据学生的实际将重点落在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化学探究学习的误区

1 )重问题轻选题,所有问题都探究。 2 )重形式轻主体,探究就是分组活动。 3 )重学生轻教师,学生探究,教师解放 4 )重实验轻思维,探究就是动手实验。 5 )重认知轻情意,探究为应试。 6 )重过程轻结果,探究结果无关紧要。 7 )重成功轻失败,探究结论只能正确不能错误。

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建立盐的概念。分两个层次,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中对盐的认识的局限,和对碱的概念的认识,对比分析生成盐的概念。二是从分析组成的角度认识盐的分类。 提高探究学习实施性的策略

1 )精选探究内容,明确探究点。( 2 )重视假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3 )依据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探究活动和过程。 4 )加强交流和总结,落实探究结果。 本教学设计较突出的方面:

1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探究过程中形成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解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渗透了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所用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利用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以问题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

4 .重视合作交流。学生讨论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认识,克服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5 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注意知识形成的层次性。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形成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并及时应用反馈。

这节课走出原有炒冷饭式的复习模式,用一个新鲜的创意或活动,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使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下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审视本单元的内容,让旧知衍生新内涵,让能力得到新发展。

只要多思考多设计一些注重知识理解、知识建构、适应应用、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贴近学生的活动与情境,复习课定是最放光彩的课堂。如酸碱盐复习——创设魔术情景(百变瓶)等

教材的二次开发应注意的基本属性

重构性 对话性 情景性 延伸性

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

学科素养

关于不同性格之间相处的典型案例(工作方面、生活方面)

各类性格的代表人物

各类性格更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还有具体什么内容?

电解制氧

酸、碱、盐的定义;酸定义的扩展 金属活动顺序表

复分解反应

计算能力与技巧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