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04 20:18:59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
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于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1、书院制度的起源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制度的确立
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