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人物分析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11-24 19:04:35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人物分析与思考

杨迪

【摘 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作者王蒙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党的核心部门中存在的问题,正面地揭露了官僚主义作风.作品中深刻刻画了人物形象,特别是在人物心理描写上颇为突出.主人公林震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把握不够,因而在工作中慢慢怀疑自己,却又不断地坚持自我,他反反复复而又互相矛盾的心理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刘世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1)011

【总页数】2页(P86-87)

【关键词】人物分析;相似性与差异性;二代概率

【作 者】杨迪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第 31 卷 第 11 期2010年 11 月 赤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oumal of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31No.llNov.2010《组 织 部新来 的年 轻 人》 的人 物分析 与 思 考杨 迪 ( 武汉大 学 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 : 《 组织 部新 来的 年 轻 人》 作 者王 蒙 以敏锐的 目光看到 了 党的核 心 部 门 中存在的 问题 ,正 面 地揭 露 了 官僚 主 义 作风 。 作 品 中深刻 刻 画 了人物 形 象,特 别 是在人物 心 理描 写 上颇 为 突 出。 主人公林震 对于现 实与理想之问的 差距把握 不 够 , 因 而在工作 中慢慢怀疑 自己 , 却 又 不 断地 坚持 自我 ,他反反复复而 又 互 相 矛盾 的 心 理是否 会成 为 第二 个 刘世吾 ,这是一 个 值得 深思 的 问 题 。 关键词 : 人物 分析 :相似性 与 差异性 :二代概 率中图分类号 :I20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2596(2010)11-0086-02 17年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是在响应党的号召下诞生的 ,本着 “延座讲话 ”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他们扛着“ 文 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的大旗 ,挥舞笔杆一心一意搞创作 ,全心全意赞美新社会新时期。 有倡导合作化的《 创业史》 等作品 ,也有歌颂革命的《 红岩》 等“红色经典,还有那流传广泛的八大样板戏等等 ,无一不是应运政治而生 ,作家们在创 作过程中主动迎合当时政治的需要。 然而 ,在这歌功颂德声 满天飞的时期仍有些作品是立足现实的 , 在某种程度上揭 示了当时社会的另一面 ,王蒙的《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 原 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于 1956 年发表后 ,在社会上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褒贬不一。 一方面小说敏锐地揭露 与发现 日益盛行的官僚主义作风 , 这也适时地给当政者敲 了一下警钟,这是之前例举的小说所不能够做到的。 而另一 方面 ,有人对王蒙进行猛烈地抨击 ,说他给社会主义抹黑 , 扭曲了党和干部 ,也正因此 ,王蒙后来被划为“右派 ” , 《 组织 部新来的年轻人》 也成为“大毒草 ” , 成为当时的禁书。 直到文革后为右派平反 ,1979 年《 重放的鲜花》 才将这著名的短 篇小说列入其中。 它成功刻画了林震 、刘世吾等人物形象 , 并且深化了人物性格之间摩擦及内心矛盾的冲突。

一、人物形象简单分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林震起着核心作用 ,将刘世吾 、韩 常新、赵慧文等人有机的串联起来。 还未到而立之年的林震 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恪守原则 ,在教书工作中表现出色而 调进区委组织部 ,直接从教员上升到干部 ,这对所有人来说 都是振奋人心的, 所以林震心怀梦想来到组织部准备开始 自己新的生活。 但是随着接触的加深 ,林震意识到一切并非 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其中还蕴含着更不为人知的一些问 题或恶习。 在众多的处事原则中,他变得迷茫 ,究竟是坚持 梦想还是面对现实呢? 林震有挣扎过、反抗过 ,甚至怀疑 自 己。可是路在何方呢?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 ,虽然只是“副 ” 的 ,但是整个- 86-组织部全然是由他来领导 ,后来干脆直接晋级为部长。 他曾 经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还因战负伤 ,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 以 来就忙着为党工作 ,他经验丰富,有著名 口头禅 “就那么 回事 ” ,并且爱好文学 ,喜欢阅读。 他对 自己的部下平易近人 ,不摆官架子。 但是对工作却不冷不热 ,明知工作中有很多瑕 疵,明知道麻袋长厂长王清泉的官僚作风,却也能容忍甚至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当事情暴露的时候 ,他处理起来也是 雷厉风行、干净利落 ,俨然一副严肃厉律的样子。 可是事后 他又恢复常态 ,继续处于漫不经心的状态 ,甚至对于林震的 公开批评不予理睬 ,为何刘世吾会这般冷漠呢? 林震的率直 、大胆与困惑与刘世吾的老练圆滑 、墨守成 规、有一套久经官场的说话艺术与处事原则形成强烈的反差。二 、林震与刘世吾的差异性与相似性首先从年龄上来看 ,林震 22 岁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 而刘世吾称得上是老前辈 ,经验 十足。 其次从谈吐上来看 , 林震是个典型的直肠子大胆子 ,一根筋通到底 ,见到什么说 什么。他去麻袋厂了解发展党员的情况 , 当他了解到厂长王清泉的官僚作风时 ,就对魏鹤鸣说 :“你批评他 ,也可 以 向上级反映。 上级绝不允许有这样的厂长。”初出茅庐的他言语先于思考 ,有什么就说什么 ,丝毫不考虑后果。 甚至在参加 常委会上 ,他掏出笔记 ,碰响了椅子 ,大声地对刘世吾和韩 常新作出批评 , 在他身上可以明显看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 影子 ,有理想 、有胆识、有 目标 ,一心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事 业而奋斗 ,为国家、为人民而献身。 刘世吾则谈吐老套而且 有分寸、有风度 ,不管他初次见林震是如何纯熟而灵活地驾 驭语言 ,还是在之后关于王清泉评价的模棱两可 ,还是跟林 震在小铺子里吃混沌时同忆往事的真诚与深刻 , 该说的与 不该说的他都把握得很到位 ,诚然是官场老手的代表。 再从 处世方面来 比较 ,林震恪守原则 ,有 良好的生活习惯 ,工作 认真负责,这也是林震能调到组织部的前提之一 。他在去麻第31卷11期 2010年月赤峰学院报(汉文哲社会科版) Joumal of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31No.ll Nov.2010杨迪 (武汉大 学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 :组织 部新 来的 年 轻 人》 作 者王 蒙 以敏锐的 目光看到 了 党的核 心 部 门 中存在的 问题 ,正 面 地揭 露 了 官僚 主 义 作思的问题。关键词 : 人物 分析 :相似性 与 差异性 :二代概 率本着“延座讲话“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泛的八大样板戏等等 ,无一不是应运政治而生 ,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主动迎合当时政治的需要。 然而 ,在这歌功颂德声满天飞的时期仍有些作品是立足现实的 , 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另一面 ,王蒙的《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 原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于 1956 年发表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褒贬不一。 一方面小说敏锐地揭露与发现 日益盛行的官僚主义作风 , 这也适时地给当政者敲了一下警钟,这是之前例举的小说所不能够做到的。 而另一方面 ,有人对王蒙进行猛烈地抨击 ,说他给社会主义抹黑 ,扭曲了党和干部 ,也正因此 ,王蒙后来被划为“右派,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也成为“大毒草成为当时的禁书。 直到文革后为右派平反 ,1979 年《 重放的鲜花》 才将这著名的短篇小说列入其中。 它成功刻画了林震 、刘世吾等人物形象 ,并且深化了人物性格之间摩擦及内心矛盾的冲突。一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林震起着核心作用 ,将刘世吾 、韩常新、赵慧文等人有机的串联起来。 还未到而立之年的林震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恪守原则 ,在教书工作中表现出色而调进区委组织部 ,直接从教员上升到干部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 所以林震心怀梦想来到组织部准备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但是随着接触的加深 ,林震意识到一切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其中还蕴含着更不为人知的一些问题或恶习。 在众多的处事原则中,他变得迷茫 ,究竟是坚持梦想还是面对现实呢? 林震有挣扎过、反抗过 ,甚至怀疑 自己。“副的 ,但是整个 - 86-组织部全然是由他来领导 ,后来干脆直接晋级为部长。 他曾经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还因战负伤 ,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 以来就忙着为党工作 ,他经验丰富,有著名 口头禅事,并且爱好文学 ,喜欢阅读。 他对 自己的部下平易近人 ,不摆官架子。 但是对工作却不冷不热 ,明知工作中有很多瑕疵,明知道麻袋长厂长王清泉的官僚作风,却也能容忍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当事情暴露的时候 ,他处理起来也是雷厉风行、干净利落 ,俨然一副严肃厉律的样子。 可是事后他又恢复常态 ,继续处于漫不经心的状态 ,甚至对于林震的公开批评不予理睬 ,为何刘世吾会这般冷漠呢?林震的率直 、大胆与困惑与刘世吾的老练圆滑 、墨守成规、首先从年龄上来看 ,林震 22 岁 ,风华正茂 ,年轻有为 ;而刘世吾称得上是老前辈 ,经验 十足。 其次从谈吐上来看 ,林震是个典型的直肠子大胆子 ,一根筋通到底 ,见到什么说什么。先于思考 ,有什么就说什么 ,丝毫不考虑后果。 甚至在参加常委会上 ,他掏出笔记 ,碰响了椅子 ,大声地对刘世吾和韩常新作出批评 , 在他身上可以明显看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影子 ,有理想 、有胆识、有 目标 ,一心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 ,为国家、为人民而献身。 刘世吾则谈吐老套而且有分寸、有风度 ,不管他初次见林震是如何纯熟而灵活地驾驭语言 ,还是在之后关于王清泉评价的模棱两可 ,还是跟林震在小铺子里吃混沌时同忆往事的真诚与深刻 , 该说的与不该说的他都把握得很到位 ,诚然是官场老手的代表。 再从处世方面来 比较 ,林震恪守原则 ,有 良好的生活习惯 ,工作认真负责,这也是林震能调到组织部的前提之一袋厂 了解情况前就先研读相关文件并写好提纲 , 提问过程中还记录笔记。 除此之外 ,他很执着 ,有一副不达 目的誓不罢休 ” 的姿态 , 在麻袋厂调查发现情况之后他就不停的报告 ,最后还怂恿和支持魏鹤鸣写信曝光事实真相。 但是林震做事说话还有些死板 ,开 口闭 口就是党章,“党章上规定着 ,我们党员应该向一切违反党的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党 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 ,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 ”。 而刘 世吾却有一套非常的处事哲学 , 他经验丰富——曾经是革命人士且立下大功 ; 做事麻利迅速——只用短短的时间就 处理了王清泉事件; 能言善语——在处理麻袋厂长王清泉 的宣讲会上 ,他能够让工人情绪高涨地称赞党的大公无私 , 同时他还有几分平易近人——在 自己部下 面前不显摆 ,没 有架子和官威。 最重要的是他似乎看透一切 ,所以 口头禅是 “就那么回事,也正因如此他冷漠麻木,对很多事情置之不理。这种忽冷忽热 、忽隐忽现的态度显示出刘世吾不一般的处事能力。两人可说是天差地别 ,但仔细阅读作品,还是能发现作 品中隐藏着两人的几分相像之处。 首先刘世吾与林震都酷 爱文学 ,喜欢阅读 ,小说开头就用《 拖拉机站长与总农 艺师》 将两人联系起来。 其次刘世吾年轻的时候和林震一样充满 激情与梦想 ,有坚强的革命意志 ,他曾经参加过革命 ,所以 他对林震说:“那个时候……我是多么热情 ,多么年轻啊 !我真恨不得……” 而林震虽没有革命经验但是他工作勤奋热 情 ,也有着坚强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意志 ,在这方 面林震与刘世吾如出一辙。三 、 林震成为刘世吾二代的概率( 一 ) 不 可能性 分析 通过比较林震与刘世吾可知 , 两者的不同处远远多于相同之处 ,林震应该是不会成为刘世吾二代的,因为林震坚 持原则 、 自律性强 、不懂规律严守书本真理 、不畏惧权利敢 公开批评领导 ,而且是个幻想主义者。 他想象中的党的工作 者就是电影中全能的、品德高尚的、无私为公的大好公仆 , 他幻想能够像教书那样在组织部开创新天地。 可是当他接 触真相时 ,他胆怯犹豫。 在犹豫彷徨之后他却又振作起来并 对自己的上司进行公开的严厉批评 ,他激怒地瞪韩常新 ,会 后也不满区委书记周润祥的态度。 他这样的行为用今天的 话来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眼高手低 、心高气傲 ,他就像现 在有些大学生一样,与社会脱节 ,空有满腹经纶 、满腔热血 , 一旦进入社会就四处碰壁。 但是林震比当下大学生厉害之 处就是他越挫越勇 ,虽不善于总结经验 ,不会察言观色 ,但 是他却始终坚持 自我 ,“而是从现在, 他要尽一切力量争取领导的指引, 这正是 目前最重要的……” 他从内心发出呐 喊 ,他就是要争取一切力量哪怕只是微弱的无力 的,所以这方面来说林震是要坚强得多 ,从这些种种来看 ,林震不太可能成为第二个刘世吾。( 二 ) 可 能性 分析 但是是否也会有这种可能性呢?就拿刘世吾来说,刘世吾的人生就是经历从一个热情到冷漠的过程。 当初对革命的热忱在忙碌的工作中慢慢被消磨掉了 ,九年前的今天 ,‘ 青年军 ’二 0 八师打坏了我的腿” , 可以看出他曾经也是激情澎湃的愤青, 怀着满腔热血为党的事业贡献了 自己 的绵薄之力 ,可是“解放 以来从来没睡够过八个小时觉 ,我处理这个人和那个人,却没时间处理处理 自己” 。 工作是机械的,不像打仗那样变化莫测充满挑战 ,每天重复的开会、讨论、总结 、批评 、汇报工作 ,这些机械的工作“就那么回事” 。 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林震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工作,公文也好,回忆也罢 ,走 走过场就好了。 林震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会明白? 想必他没 有这么傻,他很懂得揣摩人心 ,刚到组织部不久就看清了韩 常新和王清泉的面 目,而且他对刘世吾又敬佩又怀疑 ,可见 他并不是没有主张的人。 虽然新来的他富有激情 ,甚至在某 定程度上感染了刘世吾和赵慧文 ,但是也只是感染而已 , 只 是让他们回想过去 自己的年轻而已。 若他想以 己之力来挑 战整个潜规则 ,那等于鸡蛋碰石头 ,就算林震有幸凭着 自己 的满腔热血像刘世吾一样最后坐上一把手的位置 , 他能不 在这样简单而忙碌的生活工作中怠慢下来吗? 再说有官僚 主义的何止王清泉一人 , 可 以说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千千万 万的王清泉,仅凭林震一人之力是无法解决的,换句话来说 处理官僚主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 林震来到组织部之后就倍感孤独 ,所以他很怀念他的学生。 在这样的孤独中,林 震能被人支持吗? 恐怕不能 ,恐怕他再坚持 自我 ,再不懂得 转弯的话 ,估计不久他将被调离组织部。 所以说林震成为第 二个“刘世吾 ” 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就像电影《 东京物语》中面对亲情的冷淡 , 纪子对京子说:“生活是失望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渐渐远离父母 , 大家都是以 自己 的生活为重… …或许所有人都会变成这样子的” , 孩子远离父母和成人远离 自己的梦想是有类似之处的。 林震是否会远离 自己 的梦想 ,王蒙在小说结尾没有说出林震的最后结局 ,作者以 这样的手法收笔 ,让读者 自己去想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参考文献 :(1] 王 蒙,王 蒙作品精编.漓江 出版社 ,200

7 . [2)毕光 明.《 组 织 部新 来的 年轻人》重 读, 琼 州 大 学学报 , 1997 ,(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 -87-罢休的姿态 , 在麻袋厂调查发现情况之后他就不停的报我们党员应该向一切违反党的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 ,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而刘世吾却有一套非常的处事哲学 , 他经验丰富——曾经是革命人士且立下大功 ; 做事麻利迅速——只用短短的时间就处理了王清泉事件; 能言善语——在处理麻袋厂长王清泉的宣讲会上 ,他能够让工人情绪高涨地称赞党的大公无私 ,同时他还有几分平易近人——在 自己部下 面前不显摆 ,没有架子和官威。 最重要的是他似乎看透一切 ,所以 口头禅是两人可说是天差地别 ,但仔细阅读作品,还是能发现作品中隐藏着两人的几分相像之处。 首先刘世吾与林震都酷爱文学 ,喜欢阅读 ,小说开头就用《 拖拉机站长与总农 艺师》将两人联系起来。 其次刘世吾年轻的时候和林震一样充满激情与梦想 ,有坚强的革命意志 ,他曾经参加过革命 ,所以他对林震说:真恨不得……” 而林震虽没有革命经验但是他工作勤奋热情 ,也有着坚强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革命意志 ,在这方面林震与刘世吾如出一辙。三林震成为刘世吾二代的概率(不可能性 分析通过比较林震与刘世吾可知 , 两者的不同处远远多于相同之处 ,林震应该是不会成为刘世吾二代的,因为林震坚持原则 、 自律性强 、不懂规律严守书本真理 、不畏惧权利敢公开批评领导 ,而且是个幻想主义者。 他想象中的党的工作者就是电影中全能的、品德高尚的、无私为公的大好公仆 ,他幻想能够像教书那样在组织部开创新天地。 可是当他接触真相时 ,他胆怯犹豫。 在犹豫彷徨之后他却又振作起来并对自己的上司进行公开的严厉批评 ,他激怒地瞪韩常新 ,会后也不满区委书记周润祥的态度。 他这样的行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眼高手低 、心高气傲 ,他就像现在有些大学生一样,与社会脱节 ,空有满腹经纶 、满腔热血 ,一旦进入社会就四处碰壁。 但是林震比当下大学生厉害之处就是他越挫越勇 ,虽不善于总结经验 ,不会察言观色 ,但是他却始终坚持 自我 ,领导的指引, 这正是 目前最重要的……” 他从内心发出呐喊 ,他就是要争取一切力量哪怕只是微弱的无力 的,所以这二可 能性 分析但是是否也会有这种可能性呢?就拿刘世吾来说,刘世‘青年军’二 0八师打坏了我的腿可以看出他曾经也是激工作是机械的,所谓境中,长期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工作,公文也好,回忆也罢 ,走走过场就好了。 林震这么聪明的人难道不会明白? 想必他没有这么傻,他很懂得揣摩人心 ,刚到组织部不久就看清了韩常新和王清泉的面 目,而且他对刘世吾又敬佩又怀疑 ,可见他并不是没有主张的人。 虽然新来的他富有激情 ,甚至在某定程度上感染了刘世吾和赵慧文 ,但是也只是感染而已 , 只是让他们回想过去 自己的年轻而已。 若他想以 己之力来挑战整个潜规则 ,那等于鸡蛋碰石头 ,就算林震有幸凭着 自己的满腔热血像刘世吾一样最后坐上一把手的位置 , 他能不在这样简单而忙碌的生活工作中怠慢下来吗? 再说有官僚主义的何止王清泉一人 , 可 以说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千千万万的王清泉,仅凭林震一人之力是无法解决的,换句话来说处理官僚主义是林震来到组织部之后就倍感孤独 ,所以他很怀念他的学生。 在这样的孤独中,林震能被人支持吗? 恐怕不能 ,恐怕他再坚持 自我 ,再不懂得转弯的话 ,估计不久他将被调离组织部。 所以说林震成为第二个“刘世吾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就像电影《 东京物语》孩子远离父母和成人远离 自己的梦想是有类似之处的。 林震是否会远离 自己的梦想 ,王蒙在小说结尾没有说出林震的最后结局 ,作者以这样的手法收笔 ,让读者 自己去想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参考文献 : (1]王蒙,王 蒙作品精编.漓江 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张海鹏 ) 87-

【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teaching-research-writing_thesis/0201234206675.html

【相关文献】

1.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J], 戚明军

2.应尊重文学史的基本史实--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J], 郭铁成

3.五十年代年轻人感情生活的侧面反映--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一种解读 [J], 蔡秋培

4.年轻人的真诚热情与世事洞明——重读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J], 魏洪丘

5.面目全非的组织部--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解构批评 [J], 秦为忠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人物分析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