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及在长江源头课后练习答案

发布时间:

《壶口瀑布》练习说明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有多姿多彩。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第二,从观景的角度
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
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观察角度与景物特征之间的关系,要性。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观察角度在游记写作中的作用。四顾的多重视角,体验。
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
“跌入”
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想与思考,理解游记以“所感”为灵魂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
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理解游记选择写景角度的重
一方面,采用什么角度观景是一种
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
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
作者写了壶
事实,游记的描写是对事实的反映;另一方面,观察角度是景物描写的基础,本文如果不是采用在河心俯仰
就无从写出上述的景物特征,也就无从产生多样化的审美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
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
“眼
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
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
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积累拓展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写简单的赏析。课文的第感,用词精准,表现力强。关于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参考“问题探究”第题。让学生写赏析文字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文章的语言妙处甚多,
赏析时不妨只选其一
点,从文本出发细加分析,分条阐述;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也不要简单概括、脱离文本。
参考答案: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
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
第一,
34段是文
2
中描写最为精彩的两段,也集中体现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即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语言富有节奏
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特的音节效果。
4段,在不长
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
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
“进”“折返”“迂
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想象。
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I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说明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营地远眺各拉
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
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

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集中写景的段落,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参考答案: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
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
往往从
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
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
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
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将身体状况、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一条潜在线索,
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
内心体验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的写法,
感受
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
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
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积累拓展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15
E

1
详细分析参见“问题探究”第
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

巳凤一剣不地呼哺.琲不浦它诃車何往.仿傅自地球匝辰以打壮在这卑川施不

4

・■・
B

BJ

4

■・■
n
.:河匕的苦時帥扬杨地扫请看.曲纷畅扬地皑稱在河滩上、冰卷甲-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
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具体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教师在教学
中应精选有代表性的语句,
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指导他们试着将自己相对初步、
模糊的感受
语言运用方面的
慢慢精细化、条理化,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再概括课文写景笔法、特点。尽量避免教师给出现成结论,再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去验证的方式。
参考答案:
1•“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
冰河、冰谷等景
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
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
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3•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
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
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
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五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彩的人文景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利用影像文本,丰富对长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人文的热爱之情。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
这两部人文纪录片播出时间相距
20多年1983年、2006,分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看时注意感受
《再说
别从当时的视角呈现长江的自然风景与沿岸的人文风情,
《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
《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很多曾在《话
说长江》中出现的人物也再次走进新片中,观看时可注意体会这种安排带来的效果。长江》从多个角度详细拍摄了长江的源头,可与课文形成互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壶口瀑布及在长江源头课后练习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