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赏析

发布时间:2014-04-21 22:11:05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赏析

摘要: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是巴赫创作的众多优秀音乐作品之一,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而作。巴赫在其中融人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它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本文通过对该曲的研究分析以及对作者巴赫的了解,以达到更好的欣赏理解该曲所表达的乐思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 《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小提琴 ;多声部复调音乐;赏析;感受

1、巴赫简介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321日诞生在属于图林根州边远小城市爱森纳赫的一个祖祖辈辈以音乐为职业的平民家庭.十五岁起,巴赫也开始从事自己的音乐职业生涯---在卢内堡一个教会附属的圣咏团当歌童(1700),在魏玛公爵的乐队拉小提琴(1703),在安什塔特一所新教堂(1703)和缪尔豪森的教堂(1707)弹管风琴,然后又到魏玛任公爵侍从管风琴师兼宫廷音乐师(1708),在刻顿一个没落小宫廷任乐队长(1717),最后在莱比锡任圣多玛教堂合唱指导和教堂附属歌唱学校教师(1723).巴赫在担任各种音乐职务的同时,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1750728,他在莱比锡逝世,他遗下的子女很多,由于家境困难,身后萧条,他的妻子甚至不得不靠别人的施舍度日.

  恩格斯在论述德国农民战争时曾说过:"在历史上德国也曾出过能和他国最优秀的革命人物媲美的人才.……如果是在一个中央集权化了的国家,说不定会创造出多么伟大的成果.在历史上德国农民和平民所怀抱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惧."巴赫就是这样的人才之一.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巴赫还不可能像在他之后法国的狄德罗和博马舍那样,具体塑造出像雅克和费加罗那样的文学典型,直接为平民---第三等级登上历史舞台而大喊大叫;他也不可能像后来的贝多芬那样,用英雄性的交响乐公开提出斗争的主题.他是按自己的方式去反映德国平民的"理想和计划",在德国民族处在灾难和分裂的状态中奠立了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石,开创了德国古典音乐的纪元.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三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

  巴赫的音乐诞生在巴洛克的大时代背景中。他的作品主要是在教堂和宫廷中创作的:1708-1717年,巴赫在魏玛担任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这一时期,他对管风琴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钻研了意大利的弦乐音乐。1717-1723年,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创作了大量器乐及室内乐作品,成为他新风格的形成期。此时期的作品有:《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平均率钢琴曲集》等。1723-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任职,创作了大量宗教及世俗康塔塔、三部宗教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如《狩猎康塔塔》、《圣诞清唱剧》、《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等。在巴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潜心完成了《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为音乐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赫是代表巴洛克音乐高峰的最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 “西方音乐之父”的美称。巴赫全面地继承吸取了前辈和同辈大师的创作技巧,融会贯通地加以发展和创新,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内容严肃深刻,技术完美创新,形式丰富多样,将复调创作推向了顶峰。对此.贝多芬曾评价“巴赫是大海”。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 

在巴赫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对小提琴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那就是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巴赫在其中融人了丰富的和声与对位法,使小提琴这一旋律性乐器在独立、没有其它乐器伴奏的情况下演奏出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小提琴的音响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呈现出宏大富丽的音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也全面地完善和提升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同时巴赫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深刻的音乐思想内涵在这部作品中所揭示的美学诉求与哲理思辨,使其具有重大的训练价值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巴赫的小提琴复调巨作《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写于1720年。这 一时期巴赫在科腾宫廷任职。是年5月.他的妻子玛利亚·芭芭拉不幸去世,使巴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思索中。这一年,巴赫完成了这六首为小提琴而作的、被称为“小提琴圣经”的经典作品——《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这部《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万方数据组曲》经约阿希姆演出传播,引起很大轰动。各国都出版过不同的版本,到现在为止.约有50多种版本问世。1962年,德国出版了巴赫手稿的复印版,对研究巴赫小提琴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共六首。巴赫在自己的手稿上将第一、三、五首称为奏鸣曲(sonata),将第二、四、六首称为组曲(partita)。前者较为庄严深沉,由“慢一快一慢一快”四个乐章组成。而后者则与当时流行的组曲有密切关联,采用组曲的舞曲结构和乐章结构。这六首分别为《g小调第一奏鸣曲》、《b小调第一组曲》、《a小调第二奏鸣曲》、《d小调第二组曲》、《C大调第三奏鸣曲》、《E大调第三组曲》,其中贯穿了巴赫的复调创作手法.以和弦的演奏为主,旋律优美、音响宏大、技巧艰深,内涵深刻,使小提琴这一具有主调音乐特质的旋律性乐器演奏出气势庞大的不可思议的复调多声部音乐,

三、《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为巴赫这六首乐曲的开创性的第一首,很有研究价值,堪称无伴奏小提琴艺术的典范。全曲共分四个乐章:Adagio(柔板),Fuga(赋格),Siciliano(西西里安舞曲)和Presto(急板),四个乐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第一乐章柔板是ABA单三部曲式,旋律优美、布局均衡,调式为g小调;第二乐章赋格是ABA复三部曲式,由一个节奏鲜明的短小动机开始.到第三小节的三声部主题呈示,向人们展示了个性鲜明、性格活泼的主题形象,调式为g小调;第三乐章西西里安舞曲是二部曲式。主题动机由bB大调开始。采用了与前两个乐章不同的调:第四乐章急板是ABA复三部曲式。周期性是它的一大特点,调式回归到g小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巴赫对《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安排采用类似起、承、转、合的手法,在第三乐章采用了不同于其它乐章的调式,在第四乐章调式又进行了回归;采用了近关系调的手法,即关系大小调——g小调与bB大调。  

  这四个乐章的整体布局,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均衡性。慢、快、慢、 快的四个乐章的鲜明对比反映出18世纪初奏鸣曲式的特点:在调式的转换与回归上也充分地反映出巴洛克时期功能性调性布局的匀称性、均衡性。巴赫就像位工程师对待他的建筑一样对他的作品进行精心布局,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音乐殿堂。 

  对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后,要能充分的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还需饱含感情地投入到作品中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欣赏作品不能仅仅只用耳朵,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聆听,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乐思最完美的领悟出来。比如,如果没有对巴赫所处时代以及这部作品全面的了解,不知晓巴赫是在爱妻逝世后创作的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就不会了解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凝重与忧伤,在哀伤的段落体会出不巴赫当时的心情。 如: 

在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开篇的第1小节。和弦一出,那暗淡忧伤仿佛叹息般的音响便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心,悲壮而肃穆。小提琴随即奏出歌唱性的流畅的旋律,在各个声部间流转。乐曲看似平静.其实内部蕴涵的思绪已如大海般汹涌,充满了哀伤。每次听到这首曲子,都让人感到很兴奋,手指情不自禁的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给我的感染力很大,寒冬的夜晚,温暖的琴声,绵绵的回响在房间里,乐曲时而轻快明朗,如冬日的阳光,又如春日的阵阵微风,使心渐渐平静下来,不去想太多的其他,不去努力辨听巴赫在试图表明什么,只是静静的听,听琴弓在弦上来回跳动带来的天籁质感。

通过对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的分析和对巴赫本人生平的了解,我对音乐作品鉴赏这门课程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我们欣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不只是用耳朵听,记得住曲谱这么简单,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要提前了解它的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乐思等等......,这对我们深刻的理解这部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光靠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用心去体会作品的每一个意境。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对音乐作品的赏析。

四、参考文献

[1] 刘姣娇 新经典唱片赏析[M] 四川辞书出版社

[2] ()莫洛佐夫 著,汪逢熙,张璐 巴赫传[M] 海燕出版社

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