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26 22:26:19

操作了就等于经历了吗?江苏省泰兴市大庆路小学薛跃东《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体验”“经历”等词,如“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可见: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引导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概念上看,经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系列动态过程。不仅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应当是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构建、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一种动态过程。动手操作只是其中一个过程,是通过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来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手段。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学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做”《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动手实践成为现在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最近听了一节《圆锥的体积》,教师设计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先是教师演示从圆锥往圆柱里倒沙子(等底等高),引导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为了验证这个结论,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倒沙子,实验材料是大小不一的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当然最后实验圆满成功,顺利总结出公式。一堂课就要结束了,教师问:“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要强调等底等高啊?”-1-
由此,我生出了疑问:学生操作了就意味着经历了吗?由上述案例看来显然并非如此。在新课改的促使下,动手操作作为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进数学课堂,一些问题操作也逐渐显现:首先是形式上的操作。特别在一些汇报课上,虚设操作活动,为操作而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动了起来,气氛也热闹起来,在老师叫停后,操作结束了。试问如此就算是经历了吗?再有就是模仿操作。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让学生就事论事地进行一些与教学内容较一致的操作活动,只是对课本活动的一种简单模拟。如以上案例,学生只是对老师演示的模仿,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机械验证操作,并没有让学生就知识的由来,、公式的推导去做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就难怪学生仍会存有疑问了。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呢?我认为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明确操作目的,激发学生内在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而操作,在需要的基础上主动操作探索时,学生的主体性便显现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时,就会多一些“迫切需要”!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的操作,对操作的目的并不清楚,便无从谈起主动操作,也很难产生深刻的体验。如果教学时能把整个的探索过程还给学生,不再牵着学生的走,而是创设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操作的氛围,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2-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