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成长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10-23 14:53:42

打好人生底色 飞扬青春年华

青年干部是**建设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其健康成长关乎**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稳定与发展,当我看到一张张富有朝气的脸,看到大家年轻的笑容,让我不禁想到了青春,想到了活力,想到了希望,想到了明天。当然,也想到了我年轻的时候,想到了那队旗下高举的手,想到了那红色年代里涌动的身影,想到了当年带着激情、带着理想,交织着无知与困惑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幕幕的情景。此时此刻,在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

尽管我们生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起步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但是今天我们一起投身和奋斗在这个共同的、伟大的历史时代,我们都应该感受到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沉甸甸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奇迹般的变化,取决于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智慧和努力,取决于工作和奋斗在共和国土地上的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在这支庞大的人才队伍中,非常关键的是我们的各级党政干部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党政部门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各级党政干部和党政人才,这是历史的结论,这也印证了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为了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让这支队伍更好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30多年来,我们党在干部人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因此才有了我们的选调生制度、大学生村干部制度、“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制度这样一个改革的结果。从83年开始近30年的选调生制度、从2007年开始近6年的大学生村干部制度、从2003年开始近10年的“西部计划”制度,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政人才(包括今天在座的诸位),这都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青年同志们选择了从政这个方向,选择了为民服务这个志向,你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就势必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有义务用自己的实践和工作来支持这个改革,来证明这个改革的成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重要的仅仅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人生几十年,能在关键岗位上为人民工作,机会难得、时间有限。青年干部的成长进步,各方面都非常关切,可以说是群众有期望、组织有要求、父母有希望。我们将来的路如何走,人生的历史怎么写,能否对得起各方对我们寄予的厚望,能否对得起党和人民给我们的干事创业的舞台,能否对得起自己赶上的中华民族复兴时代,很值得大家深刻地思考。当大家走上从政这条道路,毅然地选择了当国家干部并正在扬帆远航的时候,如何打好人生底色,让自己的人生有一番作为,无愧时代,无愧人生,无愧生养的父母和伟大的国家,就像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作为过来人,作为长者,作为直接管理和服务大家的组织部长,我想与**最年轻的党政人才一起,共同探讨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讲一讲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第一点感受:“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年轻干部应把志向当作前进动力,坚守一路忠诚

【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乘坐专列自济南至青岛,全线视察胶济铁路。车至高密,当地同盟会代表、高密县农会会长、高密县高等小学校长侯芝庭恳请孙中山作些指示,孙中山颇有感触地讲了句:“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随后,孙中山先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不断地对“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这句话的意义进行补充和完善。1916年8月17日《在杭州督军署宴会上的演说》中,他指出:“凡职业无论大小,官阶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接着,他于1920年7月26日在《〈新疆游记〉序》说:“有志之士,当立心做大事,不可立心做大官。”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发表《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对“大事”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他对青年学生们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业成功。如果一件事业能够成功,便能够享大名。所以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在演讲的最后,孙中山更是着重做了强调:“我贡献诸君的,就是要诸君立志,要有国民的大志气,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我把背景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试图用孙中山说这句话的过程来帮助大家理解“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内涵。立志做大官,还是立志做大事,对我们年轻干部来说,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树立高远的志向,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个人的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连在一起,用高尚的思想情操增强自己的事业心,用远大的志向引领自己的上进心,用伟大的事业激发自己的责任心,把事业心、上进心和责任心融为一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一要追求远大理想。最近央视一套晚间新闻后连续播放了7集专题片《玄奘之路》,详细介绍了唐代高僧玄奘19年西行取经、19年翻译佛教经典的壮举,其间虽历尽磨难而矢志不渝,终达目的,为传播佛学、恢复古印度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玄奘能成为千古第一人,靠的就是心中不达目的死不休的对佛教坚定而执着的理想信念。作为年轻党政干部,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健康成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从远的讲,是共产主义;从现实讲,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想固化升华就成了信仰。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在座的同志们可能有些到过井冈山,有些将来也会去井冈山,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没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仰,井冈山的革命就不会走向成功。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的就是要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理想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才可能变成现实。作为一名党政人才,要追求理想的实现,为党和人民干事,而不能追逐个人名利。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名利,追到了不会满足,追不到会失望痛苦。而追求理想则是个始终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个升华人生的过程。就像马克思说的:“我们的事业不显赫一时,但会永远存在,在我们的墓碑前,高尚的人们会洒下热泪。”追求名利的过程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为名利而累,为名利而躁动,为名利而患得患失,一点都不快乐。大家进入了党政人才这个队伍,就意味着“干部”这个光环套在了大家的头上,如果我们把这个光环视为一个名利型的光环,那么这个光环就会变成压在大家头上的一块巨大的石头,甚至让人坠入深渊;如果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体现人生价值和做事的平台,你就会戴着这个光环发光发热,造福社会和百姓。所以,大家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时刻想着为党和人民贡献了多少,而不是计较个人权力的大小、权利的多少。我理解,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做大事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为群众办好事,日积月累,就是做大事。孔繁森、焦裕禄、刘明义、杨善洲这些楷模都是看重身边的许多小事而变得伟大起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构成,没有若干小事的堆积,就谈不上大事的成功。所有的干部都有成才的愿望,都想拥有不平凡的一生,这很正常。怎样理解人才?从一定程度上讲,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至的就是人才,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现在决定未来。我们近年参加工作的选调生、公务员,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部门,每一天都可能会面对既琐碎繁杂又实实在在的具体事务,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事情,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情,都需要有“三用心”的态度,用心去想,用心去谋,用心去做,只有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实、做好,一步一步地努力向前推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体现自身价值。

二要坚定人生志向。人生的志向很重要。没有志向人生就没有方向,事业就没有奔头,就容易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志在山尖,不会呆在山腰;志在彼岸,不会停在河间。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如果从成长的角度和成才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自己选择的事业和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追求和兴趣,有投入、有冲动、有创造欲望,善于把个人价值取向汇入到事业上、工作中,他的智力发展方向和创造力指向与自己从事的职业工作要求一致的时候,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调动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这时候,干部的成长就是一个加速度,发展就会呈现一个“全速”情景。大家都知道,不喜欢做的事,一般做不好;喜欢做的事,一般要做得好一些。我们要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人生的一些道理,这样的人生走过来足迹才会深厚,思想才会成熟,对人生的领悟才会深刻。所以说,很多时候立志很重要,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支撑人的一生,让人一直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就像立志成为科学家,立志成为军事家,立志成为文学家一样,按照我们的志向和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对我们成生长为一个优秀的党政干部和党政人才同等的重要。我们立志做大事,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我们确实要有目标,立下志以后,我们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奋斗,这样才会有动力,这样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才会是加速度。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份职业,就要扎扎实实地沉下心来,忌浮躁,懂淡定,耐得住寂寞,不急于求成,对成败得失在意而不刻意,在基层岗位上努力展现才华,建功立业。

三要学会从我做起。【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主教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他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自己的环境,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我觉得这个墓志铭写的很有意思,也是意味深长。作为一个英国主教,应该说是教养、修养和声望都是很好、很高的人,可能一生感悟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他把这段话的感悟作为他的墓志铭留下了,足以见得他感悟之深刻。那么在这段话中,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个人体会,它只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它指明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那就是一句话“改变自己”。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其实,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每个人对自己世界做出的选择和决定,它肯定会影响到他所有其他世界的存在。每个人只有把自己改造好了,把自己完善好了,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才能影响他人,影响环境。我觉得这是一个真理。因此,我要说的是立志是从大处着眼,但是干活从手中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一切从基础做起,这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的。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大家面对的具体工作也许单一、枯燥,机械式运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有的同志可能还不完全适应。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这恰恰是你们需要站牢的土地,是你们必须首先适应的环境,是你们出发的基础。要记住:知识不等于能力,成熟需要时间,阅历就是财富。此时此刻,也许我们有很多、很大的抱负和理想,也许我们要想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立足现在,把手上的事情做好,把自己具体的工作干好。

第二点感受:“宁可千日无机会,不可一日无准备”,年轻干部应把学习当作自觉需要,始终笃学勤思

【记得有一个故事,叫《好运气缘何降临七次》,讲的是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一位有孝心的小男孩想给父母减轻负担而去找工作。结果找到一家商铺要招一个小店员,但一个名额一共有七个小男孩去报考。店主说,“我只能要你们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公平的。”店主立了一根细钢管,在距钢管2米的地方划一条线,要求男孩们站在线外,用小玻璃球投掷钢管,每人10次机会,谁掷准的次数多谁就胜。结果天黑前,谁也没有掷准一次,店主决定明天继续比赛。第二天,只来了3个小男孩。店主说,“恭喜你们,你们已经成功地淘汰了4个竞争对手,比赛将在你们3个人中间进行,祝你们好运。”前两个小男孩很快又掷完了,其中一个还掷准了一次。轮到这位有孝心的小男孩,他不慌不忙,将玻璃球一颗一颗地投掷出去。一共掷准了7次。店主和另两个男孩十分惊诧,店主问到,这种几乎完全靠运气的游戏你为什么能掷准七次?小男孩眨了眨眼睛说,“是的,这比赛完全靠运气的,但为了赢得这运气,昨天我一晚上没睡觉,一直在练习投掷。” 这就是答案。什么是运气,运气永远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在这里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么一个故事,提出这个问题,是希望大家明白,“人生必须放弃运气和等待”。在渴望更好发展和进步时,不要有那种靠运气和“多年媳妇熬成婆”的等待心理。“运气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要是在等,它一定不来。”党政干部成功不外乎有三个因素: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三靠机遇。个人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积累,多注意能力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当好机会降临的时候大家才可能伸手抓得住。

一是学习在于更新。在座各位能过关斩将、脱颖而出,进入到党政干部这支队伍,应该说大家平时的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扎实,学识相对比较广阔的。但是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很多过去学的知识暂时用不上,甚至是完全用不上,一时会出现“学习无用”的困惑。在座各位都工作了短则两个月,多则三四年,相信大家都有体会,这种困惑我也曾经历过。毕业的时候,课本和资料都很多,尽管搬了四次家仍舍不得丢,我把它保留了十多年,结果有一天去翻专业杂志,惊奇的发现我好多东西看不懂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在学校期间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素养素质的培养,一种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一种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一做好某项工作的知识技能,更何况我们大部分同志承担的任务不会都是“专业对口”。因此,要适应新的工作,必须要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结构,提升档次。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它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有资料表明,21世纪有四种人最容易被淘汰:一是知识老化的人,二是技能单一的人,三是单打独斗的人,四是不愿学习的人。这四种人除第三种人以外,都涉及到了学习。只有学习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思路,有思路才会有出路。因此,面对新的岗位、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挑战,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想胜任工作,不出现“知识恐慌”症,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大家往往一开始很重视学习,到后来就逐步忽视了。前段时间,《中国图书商报》和《瞭望东方周刊》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5省市进行了“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所有接受调查的党政干部在回答“什么影响阅读”的问题时,都将应酬多作为首选因素。从政久了,应酬多了;应酬多了,学习就少了。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论述表明,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组成。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属于本我和自我的东西,必须靠超我有意识地加以克制。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特别是年轻干部一定要注意克服这种不好的习惯。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作为砥砺人格、丰富人生的重要需求,挤出时间多学习、减少应酬多读书、持之以恒多钻研。

二是学习在于积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不断地积累,而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积累中要注意三点:一要扩展知识的广度。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需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大家要克服“博而不专”或“深而不广”的倾向,既要学精本职的,又要大胆涉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知识;既要通读,也要精读;既要博览,也要深研,增强学习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二要延伸知识的深度。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只重视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陷于迷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参加工作了,会面临很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我们必须带着问题去学。三要积累知识的厚度。“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党政干部更多的是需要复合型人才(通才),要求有较丰富的综合知识,专家学者需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基层干部却往往要求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都需要丰富的知识并且将其转化才成为能力能做到。

三是学习在于留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拥有最鲜活、最丰富的知识,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中体悟、学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要善于从书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善于从书本中品味“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的意境,体会“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的志趣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快乐,从书本学习中寻找人生智慧的源泉和动力。刚参加工作的同志,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还要多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们学习,因为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们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工作方法和技巧,可以说是某些方面的专家。所以,向他们学习是最简便、最快捷的一种方式。学习上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有的年轻干部很想学习,但是很不注意平时的细节,不愿意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尽管有很多好的东西在身边,却学不到。我有过切身的体会,在几个地方,我都讲过这个事情:我在学校工作了十年,写过很多材料包括文章,有些还发表了。后来调到县委组织部工作,第一件事情是写当时县委的换届工作总结。我想写个总结对我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就接手去写,结果送到部长那里去,先后重写了三次,我才感受在学校工作和在县级部门工作的差距,不同要求上的差距。后来一是自己多练多悟,二是向领导和同事认真学。这样磨练了大半年时间,就逐步适应了自己承担的工作,后来写的东西基本上就没有改动了。我个人经历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哪怕是领导给你改一篇文章、指点一件小事,你都可以从中领悟和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四是学习在于实践。【小说家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知识就像我酒柜里的酒,虽然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名贵,但我知道它在哪里,需要用它时就能拿出来。而不像有的人,虽然酒柜很大,酒很多,但杂乱无章,需要用时不知拿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能力。福尔摩斯虽然没有很深奥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但他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善于动脑子,善于推理和联想,因而破获了许多别人破获不了的案子。

青年干部成长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