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8-18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测试小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能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上一课我们学了《与朱元思书》,知道了“书” 这种文体特点,我们回顾一下ppt 书)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ppt 标题

解题PPT 答复 即谢徴(征),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中书,是其的官职。

文学常识积累 Ppt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不惯世俗黑暗。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一)、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提示:1 、范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
(三)、再读——感受画面之美 提示:
1、把单音节变双音节。 2、结合句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揣摩句意,合理调整 解释重点词语,和译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结构美。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三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1、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瞰“清流见底” 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2、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2)、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3、感慨自然之美景。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五)、课堂反馈 知识小测 (六)、深入探究 思考问题
1 、作者说:“实是欲界之仙都。”你同意吗?
2、“山中宰相”为什么能够沉醉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

1 、作者说:“实是欲界之仙都。”你同意吗?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山水相映之美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色彩配合之美:(2)“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晨昏动静之美3)“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山中宰相”为什么能够沉醉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
自小就喜欢自然,一生好松。
官场虽顺意,但看不惯是素质黑暗。所以遁入山林,尽情欣赏自然之景。

2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七)、才能展示
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全文改写成小散文。
三、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1山水相映之美(空间) 绘景 2晨昏动静之美(时间)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3
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线的词 备( 鳞( 跃(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描写晨昏动静之景的句子是:
4.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 、翻译句子:
1 壁, 交辉。

2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助读资料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作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因看不惯世俗黑暗,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注释
①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全梁文》卷四十六 ②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③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④四时:四季 ⑤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⑥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⑦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
⑧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⑨与(读四声 参与的:参与,这里指欣赏。
欲界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意即人世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译文: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
5
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名句欣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6

答谢中书书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