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浙江省优质课《蒹葭》的品读

发布时间:2012-04-23 16:28:21

添一字,情感意味尽出

早就听说温州永嘉实验中学的范圣龙老师的《蒹葭》一课精彩之极,带着美好的期待,有幸走进了他的课堂。

虽然,这节课没有传说中的完美,毕竟教学是个遗憾的艺术,但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收获依然颇丰,特别在朗读指导环节,竟那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把我们带到了一种至美的境地。

请看教学片段一:

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伊人”在不在?

师:“伊人”在,那主人公的心情如何?

生:激动;幸福;充满憧憬;

师: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一个字上?

生:“在水一方”的“在”

师:请学生朗读,试着表现这种幸福的憧憬。

(学生朗读,情感难以表现)

师:假如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加上一个感叹词,加什么?

生:加一个“啊!”

师:可以。但不能太响亮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一种隐约感,符合诗歌情境。

生:因为这是发自主人公内心深处的。

师:你最懂得主人公的内心。这是发自心灵的、默默的追寻。学生齐读:

所谓伊人,(啊!)在水一方。

师:感觉很好!原诗没有这个感叹词,我们把“啊”字删去,把这种感情留下来,融到“在”字中,男生再齐读一次,末四字全班深情地和一次。

所谓伊人,(“啊”不读)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由“啊”这个感叹词的赏析,学生一下子把握住此处的情感,用低沉、舒缓、抒情的语气,完美地演绎了主人公内心对伊人的幸福追寻和向往。)

教学片段二:

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哪一个字表现了伊人的飘忽不定?

生:宛。

师:“宛”字也宜轻读。(请学生轻轻地试读)

师:若在此句加入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

生:“唉!”

师:我们来读一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唉!宛在水中央。

师:同样,删去“唉”字,将主人公惆怅、无奈的情感融在“宛”字中。请女生齐读一次,末五字全班深情地和一次。

(不约而同的掌声既送给精彩引导的老师,也送给精彩演绎的学生们。)

小结:

朗读指导经常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语气、语调、节奏的把握既是一种技巧,更建立在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上。范老师巧妙地运用添字品读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以为为了读出诗中的情感,所以范老师加了感叹词,也让学生读出了幸福与憧憬。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他又让学生回到原文,将感叹词化在原文中,并让学生读出期中的情感。我不禁为范老师的这一招拍手叫绝,若仅让学生从原文中读出那种激动与憧憬,学生很难感受与把握,这一招“回马枪”却杀得很好,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诗中的情感!

《秋天》这课的教学感觉是不错的,诗歌的后两节采取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解读的方式,课堂比较活跃,而且学生也能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有一些问题在学生的辩论中得到充分的解决。譬如第二节渔民收起的究竟是清鳊鱼还是乌桕叶的影子,这个问题经过多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秋天在渔民心中的轻松、闲适之感,感觉是水到渠成的。有的学生甚至谈到“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是写收起的是整个秋天,暗示着秋天将尽了,这样的思考将这句话做了更深入的解读,这是叫人欣慰的。

另一个有趣味的环节是给诗句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有同学首先提出了参考书中的答案,在被要求力求创新和富有个性之后,学生有很多积极的尝试,有些设计文采和诗意并存,堪称好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朗读上花的时间还不够多,这一点是遗憾。

2010浙江省优质课《蒹葭》的品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