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4-10 10:56:31

儿童是什么

作者:何 媛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09

        【摘要】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关键词】儿童;儿童观;隐喻

        

        儿童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儿童观的问题。不同的时代对儿童是什么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如古代认为儿童是小大人,中世纪认为儿童是生而有罪的,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种子论,启蒙时代有白板说,等等。笔者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几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并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的儿童观。

        

        一、儿童是花朵——花朵论

        

        花朵是美的象征,是观赏的对象,也是需要保护的对象。花朵论一方面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承认儿童有自己固定的发展周期,承认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又把儿童看成是脆弱的,易受伤害的,是需要保护的对象。有学者认为这脆弱的一面也正是儿童优越性的一面:儿童的世界确实是一个美丽而脆弱的世界,就像所有的高级生物一样,越高级越脆弱,他的脆弱正是因为他的可贵,正是因为他高级,所以他脆弱。1 看来,花朵美丽而脆弱的特点也能用来恰当地描绘儿童的特点。

        花朵可分为自然环境中的花朵、温室里的花朵。把儿童看作是自然环境中的花朵,反映的是自然主义的观点,即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这种观点认为儿童的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儿童的成熟都有其内部的时间表。这种观点与夸美纽斯的种子论2和蒙台梭利的儿童观3相一致。把儿童看作是自然环境中的花朵,反映出人们已意识到儿童的生存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当外部环境(如土壤、阳光、水分等)适合花朵生长时,花朵就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当外部环境恶劣时,花朵就会枯萎、凋零。这也反映出儿童作为自然的存在,其命运必须接受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规律,这种观点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十分相似,即个体生存的智慧就是对自然与社会的适应。把儿童比作自然环境中的花朵,似乎忽略了成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观点认为成人只要顺其自然,在一旁静静观赏就可以了。把儿童看作是温室里的花朵,则反映出当代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溺爱儿童,对儿童过分保护,使儿童养成依赖习惯的现象。这是一种重知识不重能力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成人只关注花朵在温室里是否长得茁壮,而不关注花朵是否适应温室以外的环境。可见,自然环境中的花朵是自由的、冒险的,温室里的花朵却有很大的依赖性。其实,儿童既应该享有最大的自由,又应该具有最大的依赖性。因此,儿童的成长既需要自由,也需要依赖,而上述两种花朵论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儿童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