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发布时间: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012012年是杜甫诞生一千三百周年,但是在学术界还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反应的时候,4月份就发生了一个社会事件,叫作“杜甫很忙”。原来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幅杜甫的肖像画,一些中学生朋友对它进行了涂鸦。说实话,对于课本上的人物肖像画进行涂鸦,我读中学时也干过,我曾把物理课本上的牛顿、爱因斯坦的画像或添上两撇胡子,或画上一副眼镜。但是现在的中学生与时俱进了,他们对杜甫画像的涂鸦幅度很大,画成了杜甫骑摩托车、杜甫唱卡拉OK,甚至还有更不堪的,什么都有。我觉得杜甫是诗国中的圣贤,我们不能对他有所轻慢。我曾在纽约参观过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到一幅涂鸦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油画,蒙娜丽莎脸上被画了两撇胡子,像男人模样。这幅画被公然挂在博物馆里,算是现代艺术品,这是西方观众能够接受的。但是我们在任何西方博物馆里绝对看不到涂鸦圣母像的艺
术品,因为在西方社会里,人们认为圣母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样,在中国,杜甫是值得敬畏的,他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我们要对他有一份敬畏之心。杜甫被称为“诗圣”,是从明朝开始的。最早如此评价杜甫的,应该是明初诗人费宏,他有一句诗说“杜从夔府称诗圣”。到了明朝中后叶的胡应麟,就说人们一向称杜甫为“诗圣”,又称“集大成”。
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杜甫研究者,也就是《杜臆》的作者,叫王嗣奭,他曾经梦到杜甫,醒来写诗说:“青莲号诗仙,我公号诗圣。”“诗圣”的称号虽然是明朝人提出来的,但是我们追本溯源,发现它的概念实际是从宋代开始的,是宋人把杜甫推上了“诗圣”的地位。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可以告诉我们这种推断是否合理。宋朝人推崇杜甫,是沿着两个维度进行的。第一,他们想从唐代诗人中寻找一位人格意义堪称典范的人物,于是他们选中了杜甫。大名鼎鼎的苏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北宋后期两位大诗人不约而同地写了题杜甫画像的诗,王安石所题的诗名就叫“杜甫画像”,他觉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表达的情怀非常了不起:“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

,愿起公死从之游。”黄庭坚的诗是题《杜甫骑驴图》,诗中说:“中原未得平安,醉里眉攒万国愁”,还说:“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他们不约而同地题了杜甫画像,他们的价值判断也完全一致,就是推崇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到了南宋,朱熹在理论上对杜甫人格有所阐述。我们都知道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是非常严格的,他们用非常挑剔的眼光来检验历史上的人物,所以不受到朱熹批评的历史人物是很少的,但是朱熹认
为历史上有五个人物是君子,他开列了这样一份名单: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朱熹说得很清楚,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五个人的相同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们的胸怀人格都堪称君子。北宋人推崇杜甫的第二个维度是对唐代诗人的艺术成就进行评选,最后他们认为杜甫达到了最高水准,最具典范意义。且不说《秋兴八首》等代表作,只看杜甫的一般作品受到的评价如何。《陈辅之诗话》记载王安石的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此话果真?请看一例。北宋初年,诗人王禹偁被贬到陕西的商州做团练副使,一天他写了一首《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这首诗写得不错,情景比较独特,构思也比较新奇。但是几天以后,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告诉父亲说那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中抄来的。王禹偁不信,王嘉祐就拿出一本《杜诗》来给他看,果然有一首杜甫在成都写的《绝句漫兴》:“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这两首诗非常相像,内容、构思、句法,都很像。这就是王安石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综上所述,北宋人最终把杜甫确认为诗国中的最高典范,他们是沿着人格典范跟艺术典范的两条路线同时进行选择,最后汇聚在一个点上,也就是杜甫。02那么如果离开宋代这个
历史背景,从整个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杜甫被尊为“诗圣”,原因何在?杜甫终身不在其位,但他始终关注社会,尤其是关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杜甫希望老百姓能够吃上饭,能够住上房子,最典范的作品就是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希望有千万座在风雨中毫不动摇的房子,让天下的穷人住在里面。穷苦的读书人就是穷苦百姓的一部分,更何况杜甫还写过《寄柏学士林居》:“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

有环堵。”“苍生”毫无疑问是指百姓吧!杜诗中提出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各使苍生有环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安居房的概念,这是杜甫的一个理想。杜甫对儒学还有发展和补充。儒家提出的仁爱之心,它的主要思考对象是人类,主要关注对象是人类,没有包括其他生命。杜甫却从人延伸到其他生命,对于动物,对于植物,对于世上的一切生命,都有关爱之心。杜诗说:“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白鱼、黄鸟都是很小的动物,它们的命运有的是通,有的是塞,杜甫对它们都产生了关爱之心。正由于杜甫服膺儒家的理念,所以他具有儒家所推崇的崇高人格。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大丈夫”精神,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当国家处于祸患的时候,这种精神就特别重要,我们来看一看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了,押在长安。安史叛军攻破长安是突然之间的事情,所以唐朝的很多官员
都被俘虏了,上自宰相陈希夷,下到驸马张垍,都接受了安禄山的伪职。那么多臣子被安禄山俘虏,关在洛阳、长安,只有杜甫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城里逃出去,逃到唐肃宗临时政府所在地凤翔,穿过战场,九死一生,这是民族气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杜甫忠心可鉴。杜甫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达到了崇高的人格境界。杜甫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布衣,他自己说得很清楚,“杜陵有布衣”,又说“少陵野老吞声哭”。杜甫做过官,但是官位很低,时间也不长,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民间,是一个普通百姓。一个普通人能不能在人格境界上超凡入圣?杜甫的人生实
践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儒家本来就认为普通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什么普通人都可以成圣?关键是人皆有向善之心,只要有向善的信念,再好好地培育它,好好地发展它,最后都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个学生对王阳明说,我今天看到街上的人都像圣人,王阳明说这是正常的事情。后来相传王阳明说“满街人都是圣人”。但是圣人毕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是追问一下,满街人中哪一个人是圣人?大家会觉得很难找到,因为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找出一个典范,他就是杜甫。杜甫真是普通百姓中冒

出来的一个圣人,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03除了“诗圣”以外,后人还奉献给杜甫另一顶桂冠:杜诗被称为“诗史”。称杜诗为“诗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