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完整)

发布时间:2018-10-29 22:17:46

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

同学们,晚上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听这个讲座。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题目——“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盛唐气象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李白,而李白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王国,唐朝又是诗的王朝,所以林庚先生以前总说:“我们不单要学唐诗,我们还要知道诗唐。”唐朝是诗歌的唐朝,而诗仙李白又是盛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就一个作家在当时的影响而论,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无人能比。他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力量,震荡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李白。下面我们就来探寻、阐释李白身上所特有的那种诗的天才以及独特的人格。所以今晚这个讲座主要从李白的人格、人生与诗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和认识。我还达不到和他进行对话这个层次,只能尝试着带领着大家,和大家一起学习李白,解读李白。

首先,我们来看他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心态。李白是复杂的,李白是独特的,那么这种独特性和复杂性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又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第二,是唐之前的多种思想的交融与升华;第三,是李白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精神的熏陶。

李白身上体现的是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在中国古代,很少能在一个诗人身上体现这种中西南北文化的激荡与新生。因为盛唐文化,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收了域外文化,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时代诗人的心灵和气质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给诗的创作也带来了新鲜的活力。那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诗人们就有了一种新的追求,这些都使得当时的诗人们以一种开天辟地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追求,去打开一个又一个诗歌和人生的新的局面。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白,又出生于初盛唐之交,成长于盛唐前期,适逢其会。于是,他走在了这个时代最前沿。

首先,我们来看他身上所体现的西方文化。我们可以从他的家室、出生地与家人的名字上看出西域文化因子。李白,字太白,因为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生下他,所以取名太白。太白星即长庚星。古时,以金辰星见于东方谓“启明”,夕位于西方曰“太白”。长庚星落于西方,对应着李白出生地为西域。相传李白生于碎叶,碎叶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当时是大唐的疆土。李白出生于这个地方,五岁的时候随着他的爸爸回到了内地。他们没有直接到中原,而是从甘肃南部进入了四川的北部,最后定居于绵州。为什么李白没有直接回到长安、洛阳即中原呢?大概在隋末的时候,他的祖上因为犯罪,被贬谪到了碎叶,隐其姓名。这是李白的字和李白的出生地。另外,李白的两个孩子所起的名字也和西域文化有关。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宰相家的姑娘。第一个妻子是初唐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叫明月奴,好多人都认为这是女孩子的名字。其实不是这样的。唐代有些人的小名后面都会带一个奴字,白居易的弟弟小名就叫金刚奴。我们都知道念奴娇,奴好像是女孩子的名字,其实不一定,男孩子也可以叫奴。而明月就和我们刚刚说的西域有关了。有人说,李白长子明月奴一名来自北齐时代名震大漠的射雕英雄斛律光,斛律光字明月。他死后,他的儿子武都曾任兖州刺史,而李白的长子正是在兖州出生的。李白在山东的时候,和一位姓鲁的女子结婚了,生了一个儿子叫颇黎。颇黎就是玻璃,当时的颇黎是天然的玻璃,不是我们现在工厂生产出来的,盛产于波斯国、泥婆罗国、吐火罗国。吐火罗有颇黎山,相传是汗血马出产的地方,而李白自比为天马,天马从西而来。这一切的联系都说明了李白的家人身上带有西域文化的色彩,而且李白的相貌也和我们一般的中原人不一样。李白个子不太高,身长不满七尺,唐朝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0.7公分左右。若按照现在的度量衡单位去计算,李白已经不止两米了,所以我们不能这样理解。中国古代有几个高人,超过了一般男子的身高,刘备七尺五,张飞八尺,关羽九尺,也说明了不能按照正常尺寸的算法来计算身高。古人常说:堂堂七尺男儿。而七尺,就是正常男子的身高。无论在什么时候,七尺之躯就是正常的身高。李白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气势逼人,相貌独特。他的眼睛炯炯有神,而中原人很少有这样的;哆如饿虎,哆就是大嘴巴,可见李白相貌之与众不同。而且他懂很多门外语,他从西域来的,所以懂很多番邦的语言。此外,李白还精通西域的歌舞,经常“酣来自作青海舞”。青海舞正是西域的舞蹈,唐代的杨贵妃和安禄山也擅长此舞。李白自认为是西域来的天马,“天马西来月支窟”。而这种西域文化的因子在盛唐诗人身上几乎独此一家。

李白定居的蜀中也是非常奇特。蜀中人杰地灵,李白学习了蜀中文化的几大因素。他身上继承了司马相如、陈子昂的豪气、雄才,浓缩了巴蜀文化的精华。

李白还受到了荆楚文化的影响。荆楚,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因为李白的第一个夫人就是湖北人,所以李白就在湖北定居一段时间。李白很敬佩楚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后来也跟屈原有着类似的怀才不遇的遭遇。而楚辞的浪漫气质、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想象,也对屈原后来的创作产生了许多影响。

后来,李白一入长安,二入长安,三入长安,也在长安受到了行侠仗义的思想的影响。

李白也多次游览吴越一带,并终于与吴越,所以南朝的民歌、诗歌多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我们来看看李白复杂的思想。李白的思想,既是盛唐人的思想,又跟一般的盛唐人不一样。

首先,他的身上带有道家思想,在他之前是庄子和阮籍。和前人不一样的是,他的身上融合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理想的超越。李白曾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乃虬蟠龟息,遁乎此山。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李白认为自己的人生应该是像范蠡一样,在成就一番事业后,功成身退,笑傲江湖,超越了一般道家的思想,达到了儒道结合之后高妙的人生境界。当时的唐代人,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般要走这样几条路,第一个是立功边塞,出将入相,这在初盛唐比比皆是。还有一个是为王霸之大业献纵横之奇策。这种人为人主出谋划策,安邦定国。在风云际会的乱世,有很多这样的谋士。李白呢,更希望做这样的人。他最佩服的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鲁仲连,一个是谢安。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综横捭阖,排忧解难,但是义不受赏,达到了高尚的人生境界。李白佩服谢安,曾写“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沙胡”。

那李白的这种理想,是不是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不是的,有的。因为初盛唐时期政治清明,思想自由,唐代大多数人入世的途径是科举。而唐代尤其注重进士科,注重文辞。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针对特殊人才的制举,如文艺特长科、哲人奇士科等等。不同于正常的科举,文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到其他的科,也有很多人通过这些名目繁多的制举入世。李白更为独特,不屑这些制举,什么都不考,想得到重用。而后来李白也因其隐逸高,让皇帝召入京城。

这是李白的心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李白的一生。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而悲剧的一生。有人可能不赞同李白的一生是悲剧这个说法。没错,从诗歌创作来讲李白的人生是个喜剧、正剧,但从人生追求来讲,李白的一生是悲剧。

我们已经知道,李白出生在西域,五岁的时候到了绵州。李白曾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一生有许多谜,他诵的六甲也是一个谜。到底什么是六甲呢?六甲可能类似现在很多同学小时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他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练就了一身比较好的气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很佩服那种能够功成身退的英雄。李白还跟随赵蕤学《长短经》,赵蕤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剑道高手。李白也跟他学习剑道。李白二十四岁的时候,“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经过三峡,沿途作有《蛾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等诗,从中可以看到李白的意气风发,对前途的憧憬。到了江陵的时候,李白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承崇。司马承祯不仅习得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二人一拍即合,志趣相投。司马承祯一见李白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也写成《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此后,李白又继续远游,其中有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庐山。一路上广泛交友,行侠仗义,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至于李白的经济来源,也是一个谜。有人认为李白的经济来源是稿费,是他写的诗得到的报酬;也有人认为李白家是富商。李白家至少有一兄一弟在长江沿岸的重要码头经商,一方面把巴蜀的产物运销吴楚,另一方面又把吴楚的产物运销巴蜀,这是郭沫若的一种观点。麦朝枢说,李白他们家还是矿主,李白和他的父亲都是贩卖铜铁的商人,而李白则“兼涉采冶”之业,“炉火照天烧”,《秋浦歌》里写的分明是炼铁的场景。到底为什么李白会有这么多钱,现在也不清楚。但是李白这个人不吝啬,谁人有难,他就给钱。有一次路见不平,“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他就杀了个人,李白杀人没被抓,这也是个谜。反正李白和大家不一样,他不打自招,说自己杀人红尘中,这个在唐代时要判罪的,初唐七杰之一王勃,偷偷把官府家的官奴杀死了,就被贬。但是李白杀人都没有人处罚他。到了金陵,李白开始学习谢安,谢安不是携妓游东山么,李白也带着小妓金陵子,家奴丹砂,相伴玩乐,创作了一些带有南朝乐府色彩的诗歌,“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他羡慕谢安不仅是“谈笑净胡沙”,还有“携手林泉处处行”,他也羡慕。但他在吴越一带,还是没有找到出路。

到开元十五年,李白准备走一条捷径。唐人重婚和宦,李白把婚和宦结合在一起,以婚为宦,以这个招牌进入京师,但是他没有找当朝的宰相,找的是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入赘了。大家可能很奇怪,入赘当倒插门女婿大家是看不起的,但李白没有,李白很坦然,有人认为这也是西域文化的影响,李白比较尊重妇女。

这是一个他很敬佩的人就在他的旁边,就是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很佩服孟浩然这种鄙弃功名的行为,淡泊名利的情怀。后来的江夏之别,他和孟浩然告别了,孟浩然去扬州一带,李白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一种落寞的哀怨,惆怅的感情。

李白在安陆的时候,故相府女婿的身份也不太好使,李白就主动出击,给当时两任安州长史干谒。当时人家根本没有理睬他,到开元十八年,李白已经三十岁了,他已经离开家乡足足五年了,所以,他虽然是遍访诸侯,但仍进仕无门,于是他就有了“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的慨叹。

既然地方上得不到发展,那么就直奔京城吧。所以,李白就在开元二十年夏下定决心,进入长安。他到了长安之后,历抵卿相,立即结识到当时的一个高层人物,玉真公主,就是当时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虽然对李白修炼道家的隐逸长生之术比较欣赏,但是没有把他推荐给她的哥哥唐玄宗。李白依然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李白在这个时候就和长安市井上的“武陵豪”混在一块了,就是长安城乡结合部的混混,这些“武陵豪”白天在宫中当禁卫军,晚上有的时候就去杀人越货。他们傍晚在渭桥旁边抓阄探丸,谁抓到,就要出今天的任务,比如杀人。混在这群黑道人中,李白险遭毒手,大失所望,败兴而归。就写了《蜀道难》和《行路难》这样悲愤的诗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写的不是蜀道,是长安之道,写的是求仕之道难于上青天。“长安岁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对长安失望了,还写了《行路难》,抒发自己满腔的愤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感到自己十分委屈。但李白往往是刚刚一悲愤,过一会儿又乐观了。这也是他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他的悲愤一般不超过两分钟,隔两句又开始昂扬乐观,就像这首《行路难》一样,不断地重复伤心高兴的情感,一抑一扬,“多歧路,今安在?”比较悲愤,“长风”一句又对前途充满了希望。这就是李白。

离别长安之后,他无颜回安陆,就沿黄河西下,到了汴州洛阳等地。开元二十二年,他又到襄阳拜访了当时最善于举荐赏识人才的人------韩朝忠。李白说,大家都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即韩朝忠能给你比万户侯更高的地位,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表达自己的才华和志向。但是韩朝忠还是没有引见他。开元二十三年,他又北上边塞找出路,也没有成功。又回到河南,和他的好朋友元丹丘、岑勋等在嵩山南麓颍阳山,作了《将进酒》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但是在后面又表现出乐观的情绪,仍然借酒浇愁,豪情万丈,抒发怀才不遇后的狂放之情,慷慨悲壮。

开元末年,许夫人去世了,李白便移居山东任城,和一个山东女子结婚。这个时候,李白已经四十一岁,离开家乡十七年。他漫游南北,奔走东西,依然是仕进无门。俗话说,否极泰来。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可能是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加上李白这段时间写了很多诗歌,诗名被圣上所知,玄宗就召他入京。李白喜出望外,认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终于有实现的机会。写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此诗名《南陵别儿童》,看来李白是说给儿童听的。李白离开家的时候向家中的小孩告别,很是郑重其事。但是,这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李白生错了时代。如果早生二十年,李白也许结局更好些。这时昏庸的奸相李林甫已经把张九龄排挤出朝。玄宗征召李白,不是因为他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是想用其敏捷诗才点缀升平盛世。李白刚到长安时,玄宗对他很不错。相传,玄宗曾御手调羹,命李白待诏翰林院。李白入翰林,天下叫好。韩滉曾画《李白在文苑图》,图中李白十分得意。不过,此事虽然动静很大,但李白实惠不多,没有得到实际官职。当时其他人在翰林都有实职。传说李白曾经作过《和番书》和《出师诏》,似乎参与军国大事。实际上,他更多的时候是陪着皇上和杨贵妃游玩,饮酒作乐。有一次,唐玄宗带着大批嫔妃和官员到骊山温泉宫,李白也在被邀请之列。李白作《驾去温宫后赠杨山人》:“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缓来相取。”李白走的位置比较靠近唐玄宗,可见其被重视程度。其他大臣都要讨好他,李白十分得意,又说:“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跟自己的朋友炫耀。这个时候,他对唐玄宗感恩戴德,没有非议一句。但是,他对同僚很看不上。李白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恃才傲物,还曾给别人起外号,嘲笑别人,所以被人背后中伤。他自己也知道不为朝廷所容,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内心失落。唐玄宗呢,则认为他总是借酒买醉,成天见不到人影,“非廊庙器”。于是就遣金放还,给了李白一大笔钱,让他离开了朝廷。天宝三年,李白内心不舍,表面却高傲,吟唱着“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轩。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的诗句,结束了在长安一年多的宫廷生活。

李白出京后,沿黄河东下,五月到达洛阳,和杜甫相会。

现在的人们认为李杜相会应该十分神圣伟大,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中写道:“写到这里,我们该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的重大的意义吗?”其实不然,当时的杜甫根本就没有达到和李白平起平坐的地位,根本没有那么重要。当时李白四十岁,已经诗名远播,而杜甫只有三十三岁,只是洛阳近郊的一个地方性诗人。虽然两个人地位、名声相差很大,但是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杜甫在《寄李白十二韵》中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这里的狂客就是贺知章。贺知章在李白二入长安时见到他,觉得他十分了不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下面写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快乐的行游。“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他们俩游山玩水,诗酒行乐。一年之后,两人再次相遇,建立起兄弟般的深情厚谊。杜甫又在一首诗里写两人一起游玩的情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过,李白对杜甫没有太多怀念,他热衷于寻找一个新的世界。但是杜甫经常怀念李白。当后来李白被流放到夜郎,杜甫在川中听到这个消息,写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这首诗是761年写的,这李白已经到了晚年,他是762年死的。杜甫希望李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结束飘零生活。这是后话。

天宝三年十一月,李白正式加入道籍,经由高天师受道箓于济南郡的道观紫极宫。这个道士他当了几天后就不干了,和夫人还归任城。他修酒楼,日夜沉饮其上。天宝五年的时候,他离开鲁中,去游吴越,临行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高傲的姿态,宣泄心中郁闷。李白到越中的时候贺知章已经去世了。李白想起当年一入长安,曾经受到贺知章的称赏,成为忘年交,不胜感慨。天宝六年的时候,北海太守李、淄川太守裴敦复都被李林甫陷害,李白不胜悲愤,为他们鸣不平:“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他为朝廷的政治乱象忧心忡忡,他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天宝九载,李白五十岁了,知道自己从政无望,就想学习孔子治《周易》、《春秋左传》,想以诗文为终身事业。其实他以前根本看不上孔子这个事业,曾说“凤歌笑孔丘”。不过这次李白也没坚持几个月,他又放弃了。天宝十载秋,李白再次北上,到了幽州。他到边塞,看到安禄山正厉兵秣马,有作乱之心,立即南下回到长安。李白的政治敏感性还是很强的,他想去报告朝廷,但是无人理会。李白无计可施,南下到了宣城,与李云相遇,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弃我去,是杜自己韶华的追逝;乱我心,是对朝廷和国家的担忧。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蔓延。天宝十五载正月,长安沦陷。这时,李白已娶了宗氏夫人。两人志同道合,都喜欢炼丹。玄宗逃出长安至汉中郡(在今陕西省南部〉时,听从房琯建议,下诏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诸王为各地节度使,并派永王璘出镇江陵。玄宗这道诏书下达前三天,李亨已在北方自立为帝。但是永王李璘也有野心,他就沿江东下招兵买马,准备割据江东,此时贤达之士大多避而不见。李白呢,认为时机已到,又是群雄并起之时,于是从庐山上下来,决定跟随永王,并在军中作《永王东巡歌》。后来永王战败,李白被捕入狱。幸亏有好友求情,认为李白还是爱国的。李白遂以无罪开释。不久,又有官员上书肃宗,让其重用李白。肃宗大怒,又治李白的罪,判流放夜郎。李白走了整整一年,到三峡时,写了《上三峡》。此诗和《早发白帝城》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用了七绝,清新流丽,心情狂喜。但是前者是五律:“巫山夹青山,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十分切合当时心境。“青天”有双关,表现其漫长流放路途中的苦难心情。但是到白帝城后,喜讯从而天降,肃宗大赦天下。李白欣喜若狂,写《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随即乘舟东下江陵,复萌出来做官之意。可是,李白多次拜谒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到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再登庐山,又作了《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似乎真的打定主意,要求仙寻道了。上元二年,李白再游金陵,已是物是人非。他想起当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救之。”那是多么风光潇洒,而现在生计困难,竟以随身宝剑抵偿酒钱。是年,史朝义贼势复炽,天下兵马副帅李光弼出镇临淮,将北上讨贼,李白爱国之情又燃烧起来了,他以六十二岁高龄,请缨入幕。但是由于年老生病,只好半途而返。李白来到宣城,投靠李阳冰。李阳冰辞官后,李白无处可去,心情更乱,作《笑歌行》、《悲歌行》。这两首诗,苏东坡一直不认为是李白所写,因为写得语无伦次:“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可见李白悲愤至极。宝应元年,李白病情日重,作了一首《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他相信自己激起的余风能够流传万世。

关于李白死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死于“腐肋疾”,但另一种说法我们似乎更愿意相信:因醉入水捉月死。地点在现在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

这就是李白传奇而悲剧的一生。

面再来看看李白诗歌风格。我们知道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型诗人,他的心灵如同一汪滔滔不绝流淌不尽的诗的清泉。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人事交往,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在他的笔底,统统可以谱成震撼人心的乐章,永远是那样雄浑清新,具有大江大河般的力量,如出水芙蓉般纯粹的美感。

他的诗歌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重的主观色彩。李白诗中到处是“我”。杜甫也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诗歌具有最强烈的浪漫气息,他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的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神奇独特的艺术魅力。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够令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情感,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让我们感到热情亲切。

第二,就是大胆的夸张,奇丽的想像。比如他写的庐山就和白居易不一样。李白《庐山谣》,是站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写出长江波涛翻滚,真正摆脱了真实空间拘束的感觉。白居易也望大江,却是“江水细如绳,城小于掌”,写得很真实。但我们更愿意读一些李白带有夸张的诗歌,感受艺术的想像力。两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谁高谁低,不言自明。

第三,李白善于用各种诗体抒发感情。他最喜欢的诗体是七古和七绝。七古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句式复杂,变化多端,自由豪迈,韵随情转。这是李白最擅长的七古。他的七绝也写得很好,乐府有吴歌的风格。比如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不是一种民歌的风格?很轻快,踏歌之类的。七言绝句讲究“语尽情遥,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又弦外音。”盛唐七绝写得好的,一位是李白,另一位是王昌龄。李白曾经评价别人的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他自己也是这样。李白小的时候真一个天真的儿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多天真,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儿童。杜甫就不这样,杜甫有的时候装老。他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谁见过凤凰?他一个小孩子,是在玄想,一定写不好。骆宾王小时候写动物就写得很好嘛,“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多么自然,多么流畅。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严羽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王国维说“李白纯以气象胜。”李白的诗歌,飘逸豪放,清新自然,真气充沛,气象宏大,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他诗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气势、大胆的想象以及不可复制的天才魅力,征服了当时及后代的无数读者,使他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崇尚自由、蔑视权贵、追求理想、百折不回的精神,更成为后代进步作家心慕手追的榜样,激励着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场答问:

问:李白与郭子仪相交是真的吗?传说郭子仪年轻时,还没有成名的时候犯了死罪,被军事法庭审判,是李白救了他一命。后来李白跟从永王李璘得罪皇帝后,郭子仪用自己多年的军功救了李白一命。不知道是真是假?

杜:可能是传说。在郭子仪小的时候李白与郭子仪相会,这起码在李白的诗中和李白的碑铭中没有记载。

问:如何更好地学习唐诗?今天听老师讲,老师讲的非常好,非常慷慨激昂,把我带到这个情绪之中。以前学唐诗都是死记硬背,但是您是从历史的角度、传记的角度来解读唐诗。这方面您能不能再系统地讲一讲?

杜:系统地讲没时间了。我大致讲一讲,我说八个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是说你要理解一个作家,你应该知道他的生平。了解他的为人、思想、生平行事。读其诗,读其文,想象其人。以意逆志,就是根据你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再来还原诗人当时真实的感情。这样我们读古人就能其人,如闻其声了,能够和他的心灵达到一种相通。

问:盛唐那个时候是人才辈出,每个诗人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而李白能够脱颖而出,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的原因。时代的原因就是盛唐那种比较宽松的环境,那么个人的原因有哪些?

杜:独特的思想与个性。他从西域回来,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还有自己的那种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李白是个天才,他不是一般的人。天才是不可复制的,无法学习的,他生来就是这个样子。李白五岁的时候,十五岁的时候,就跟一般人不一样。所以李白是天才,学不了。杜甫还可以学……

问:你自我感觉和李白、杜甫最相近的是什么?

杜:我可不敢说跟李白相近。一点相近之处都没有。要不然,我就不会站在这儿给大家讲课了,我就可能去从军边塞了,漫游天下去了。这才是李白追求的目标。但是我觉得李白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我很喜欢李白。唐代有三个诗人我最喜欢,就是骆宾王、陈子昂、李白。当然我也很喜欢杜甫,而且是越来越喜欢杜甫。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心境发生了变化。我年轻的时候,对杜甫的很多诗读不懂,现在开始渐渐有所领悟。杜甫是崇高的,李白很伟大。

问:您在讨论李白侠气的时候提到李白曾经杀人。这个问题以前也曾经有人讨论过。就是那两句诗“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但是您也提到了唐朝的法律是很严的。也举了王勃的例子,他杀了一个人就被贬官了。有人就说李白的这两句诗只是他侠气的表现,他并没有真正杀人。不知道杜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杜: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李白说他“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他有杀人的动机,杀人的行为,但是最后可能没杀死吧。这是一种可能性。第二种可能性,就是李白吹牛吧。李白好大言,所以我们不能当真。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他那种豪气。因为从法律上难以理解。当时还是法治社会。

问: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李白在仕途上一无所获,与他这种诗人的或天真,或浪漫,而缺少杜甫那样实际的生活的感觉,这种诗人的情怀有关?

杜:你说的很对,但只说对了一半。李白他确实是能言而不能行。你让他真正去当伊尹、吕尚,他当不起来。历史给了他机会,他没有抓住。这时其一。其二,唐代很多著名的诗人都当不成官,当时存在着文学与吏治之争。文学就是由文章才华,文辞秀逸之士,会写词赋,会草诏,会辞令,实际上唐代的皇帝有时是把他们当倡优蓄之的,像汉武帝对待司马相如这种,并没有真正用它们来治国。真正用来治国的是魏征这些人,他们虽然诗文写得不太好老,但是确实有治国平天下的韬略。你刚才说杜甫好像不错,有生活的体会,杜甫也想做官,但他也做不成。杜甫太耿直了,而且真的讥刺当时的政治,但是治理国家的许多具体事情,他也不原意干。想让他当一个县尉,他都不当。让做实际的事务,这些人大多是不会干的。李白也不会的。这就是吏治与文学之争,在初盛唐一直是这样。所以我们今天说李林甫是奸臣,张九龄是贤相,其实李林甫虽然排挤文人,但是确实还有一些治国的才能,后来的杨国忠之流所不及的。所以李林甫虽然是推翻了以前二张政治主张,那种文人治国的思想,他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经世之策。但他最大的毛病是嫉贤妒能,陷害忠良。李林甫人是有才能,但是心术不正。这李林甫。如果他有治世的才能,其心又正,他就能成为贤相。唐代有很多这样的人,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张九龄也很好,张九龄是文武全才。所以真正能当官的是张九龄这样的人。有一个诗人后来也当了高官了,高适,当的官也不低。但是好像也没有做出什么伟业来。这时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悲剧。就是这样。

盛唐气象与诗仙李白(完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