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发布时间:2020-05-27 11:23:48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关键词盛唐气象;李白;诗歌创作

   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提出来的,林庚先生曾经做过精彩的阐释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1]盛唐气象是在盛唐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的一个必然结果。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生活在盛唐时代的诗人李白有着笼盖古今的气魄,他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目光短浅的凡夫俗子,更没有比人低一头的自卑心理。自信、乐观、向上、青春活力高涨,政治热情澎湃,有着投身现实与改造现实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构成了李白诗歌盛唐气象的内容。

一、对理想的呼唤

    唐朝国力强盛,人们精神奋发,一般的士人均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表现的十分突出。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雄才大略,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已任,以宰相辅与帝王师自期,希望登上政治舞台,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常常梦想着皇帝有一天忽然发现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委以重任,一步登天,爬上宰相辅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每每以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自比,大政治家吕尚、管仲、张良、诸葛亮等都是他崇拜的对象,以为他们都是风流倜傥,有政治才能,并大都以偶然的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如果自己幸运,完全可以和他们一样载入史册而千古不朽。他编织了美丽的、颇为神奇的宏图,他坚信,这终将会变成现实。李白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正是当时国力强盛所唤起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效力的精神。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说: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纵然不受赏,羞与世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勿言,甘心如转蓬

    以鲁仲连自比,表示决心直道而行,不苟且求荣的政治理想。当被玄宗征召时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则充满了获得机会仕官京都的狂喜。

    李白怀抱建功立业的志愿进入长安,结果带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兄弟。(《读诸葛武侯传》)

    表现了自己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的心情。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表示要效法谢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苍海(《行路难》),对未来仍存在希望。《梁父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棿屼当安之,(《梁父吟》),表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并不因遭遇挫折而有所削弱。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表现诗人思想并未消沉下去,济苍生的愿望仍在他的内心燃烧。

    安史之乱后,李白的报国之志未衰: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猛虎行》),说明自己仍有远大抱负,只要有机会就要起来做一番大事业。在《永王东巡歌》中抒写了自己的宏图大略,表达了平定叛乱的雄心。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表明了自己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力量。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源(《南奔书怀》),表达自己讨平叛乱,恢复中原的志向。何时入宣室,更向洛阳才(《放后遇恩不沾》),对自己政治才能十分自信,并希望获得重用。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并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则表达了李白早然衰老,但仍然希望为国出力的强烈愿望。

    李白这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盛唐时期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心声。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热切关怀,贯穿在一生的实践之中,虽屡遭挫折而意志更加坚决,长期不懈地追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