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 案例三

发布时间:2014-04-06 10:40:23

案例3 中国景区门票跨入“百元时代”

——公益性景区价格上涨是否合理

2012年春,随着旅游淡季渐入尾声,景区门票涨价声又起。国内一些旅游景区纷纷启动调价程序,票价“你追我赶”地跨入“百元时代”。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全国1305A级景区中将近一半门票价格过百元,其中超过一成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旅游景点门票的涨价潮,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2012年景区门票再现涨价潮

2012年,山东省一些景区启动调价程序,景区门票价格再创新高。目前,山东省一些景区启动调价程序,景区门票价格再创新高。目前,山东省有85A级景区,几乎全部迈入“百元序列”。调查显示,21日,青岛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悄悄调价,其旺季通票由以前的150元上涨到180元。而从41日起,自重建开放后一度实行免票的枣庄台儿庄古城景区,票价政策再做调整,由每张100元上调为160元。另外,对于法定节日、平时散客以及本、外地游客票价均做出调整。济南九如山景区票价2012年也由110元调至120元。

山东省景区的涨价,只是全国景区门票涨价潮中一部分。根据2012320日在井冈山召开的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方案,井冈山核心景区门票基准价格拟由原130/人次调整为162.5/人次,调整幅度为25%,同时实行淡旺季票价浮动。据悉,井冈山景区原来的门票价格为130/人次,实行淡旺季上下浮动,经江西省政府于200498日同意批准执行。2011年,井冈山接待游客67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94%4852%。据公开信息显示,2010-2012年井冈山景区年度平均运营成本为11582.95万元,按年度平均游客接待量77.59万次计算,人均成本为149.29元,成本已经超过它实行门票价格。同样,在2012年“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之时,四川省发改委发布了一则重大旅游景区调价消息——峨眉山景区门票调整为旺季185元,淡季110元。即峨眉山景区旺季门票比原来的150元上涨了35元,淡季门票则比原来的90元上涨了20元,涨幅在18%~23%之间。根据景区规定,旺季时间为116~1214日,淡季时间为1215~次年115日。此外,赵云庙景区、赵州桥、龙兴寺等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大多上涨20%以上。

值得警惕的是,除了知名景区外,一些和市民生活相关的城市公园也进入此轮门票涨价的行列。例如,武汉植物园的门票将由30/人次调整为49/人次;石家庄动物园门票将由40/人次调整为50/人次。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纵观目前的旅游景点,从过去6年调整的幅度看,张家界从158元调到248元;莫高窟从80元调到160元;黄山从130元调到230元。在过去的两轮调价周期中间,我国世界遗产类景区门票的价格整体调高了65.42%

调查显示,国家对全国177个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仅拨款1000万元,很多景区需要通过加大力度创收保障正常运营。同时,部分景区(包括世界遗产景区)收入被用于补充地方财政,如北京八达岭景区门票收入的40%上缴延庆县财政,十三陵景区门票收入的30%需上缴昌平区财政。因此,门票收入成为各景区甚至地方财政直接依赖的经济来源。

有专家认为,尽管景区维护需投入经费再加之有通货膨胀压力,门票上涨有一定合理性,但景区门票总体已偏离公益属性。

近半5A级景区门票价格已过百

20123月,南方日报记者对全国(不含港澳台)1305A级景区门票价格(非淡季全票)统计发现,价格低于60元(含60元)的5A景区共有27家,约占国内5A级景区数量的20.77%;价格在60~100元(含100元)的5A景区共有41家,约占国内5A级景区数量的31.545;价格在100~200元(含200元)的5A景区数量最多共有46家,约占35.38%;而门票价格高于200元的景区有14家,所占比例约为10.77%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门票价格低于60元的5A级景区多为历史文化类景区,如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博物院等,而其中部分免费的景区则带有市民休闲公园性质,甚至不设围墙,如杭州西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等。价格超过100元的多为自然风光类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景区,如武夷山、峨眉山、玉龙雪山等。而最让人关注的是,价格超过200元的5A级景区并不在少数,如湖北武当山、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等,这些国内著名的5A级景区,门票价格都在200元以上。此外,部分主题公园类5A级区,价格更是惊人,深圳东部华侨城旅游度假区门票达到280元,浙江横店影视城门票价格达到390元,而由多个景区组合而成的长隆旅游度假区,其门票价格组合超过500元大关。
此外,调查发现,部分5A级景区除了门票价格奇高以外,票中票现象更为游客所诟病。一位网友在某论坛上发帖以表示自己对庐山门票收费的不满,进入大庐山有进山的大门票,试问上山以后从何处下山都要收费,三叠泉路卡、好汉坡路卡、剪刀峡路卡、大口瀑布路卡、石门涧路卡、秀峰路卡……诸多路卡猛于虎,本地人都无路可走、何况外地人?一位市民钱小姐也抱怨自己对灵隐寺的不满:原以为买了门票就可以逛遍景区,殊不知大门票却连灵隐寺的山门都进不去,只能在外围转悠。


旅游,已成不可承受之痛


与中国旅游景点门票的高价格相比,国外旅游相对便宜了许多。
比起国内动辄上百的门票价格,国外景点门票的价格和老百姓的收入相比则更为合理。很多景点免费开放,即使要购买门票,很多时候也只是象征性地收费。珍宝如山的大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印度泰姬陵对外国人收取高额门票费,但对印度本国人仅收入象征性的20卢比(约合2.5元人民币)。美国的科多拉多大峡谷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非权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迹之一,其门票为25美元/车(含车内所有乘客),买一张票就可以在7天内自由进出景区。美国的国家公园还出售定价为80美元的年票,如果你是热爱旅游的人,可以用它游遍300多个还国家公园和纪念公园。有人将国内外景区门票价格进行对比,称我国门票绝对世界领先:一张张家界的门票,相当于法国卢浮宫的3倍;一张四川九寨沟的门票,如果用来参观美国黄石公园、印度泰姬陵、日本富士山,都玩一遍还剩100多元
中国人均收入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相差甚远。据统计,中国、法国、美国的景点门票平均价占人均月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7%0.37%0.1%
动不动就上百元甚至两百元一张的门票,旅游者是否认同并接受呢?南方日报商旅周刊官方微博的一项小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网友可接受的5A级景区门票心理价位在100元以内,其中约61%的网友认为门票价格应在60元以内;33%的网友可以接受门票价格为60100元。此外,约有5%的网友可接受100200元的门票,而超过200元的门票则无人能接受。“200元一张门票,也就只有中国的景区才下得了手,简直宰客不费力啊!退休后经常外出旅游的林老师表示,有些景区不去的话这一辈子再也没机会去了,没办法只有等到免费的那一天,所以就算贵也只能自 吞。
我现在出去旅游,基本上不去所谓的名山大川,都是往小地方跑,一来不需要门票,二来人也不多。资深驴友张先生表示,自从发现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大多与价值和服务质量不相符后,他就极少去名山大川,反而更喜欢野外风光。有网友测算,国内景点门票动不动就上百元,清明打算去成都的峨眉山、乐山等景点玩,算算四个景点门票加缆车费用,两个人差不多1000元了。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联合发布的《中国休闲旅游客户需求趋势研究报告》中显示,在国内旅游的各项花费中多数游客的景区门票占总花费比例最高。报告显示,总体来看,闲旅游认为休交通费用占总花费比重最大,但与出入境游客不同,较多国内游客的景区门票占总花费比例最高,其次是交通花费,分别占21.92%20.92%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教授不反对景区收门票,但是门票应该与人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目前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中低收入群体承受不下这样的高价格,一张100元的门票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大抵相当于两天的收入,高门票价格实际上是对高收入者的偏袒,实质上是把中低收入者的权利用价格的杠杆转让给高收入者,这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由于景区门票价格过高,许多人抱怨,秀美山河成了玩不起的风景


中国景区门票陷入三年必涨怪圈


数据显示,时下许多景区每年动辄数亿元的门票收入往往都被雁过拔毛:旅游公司留一部分,上缴利税一部分,地方政府拿走一部分,真正用到景区保护的寥寥无几。如云南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用于景区保护的仅为3000万元左右,人员等成本却超过1亿元。据报道,目前一些执掌景区经营权的上市公司,毛利率超过70%。景区门票涨价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8年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整顿和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的通知》,规定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三年。2011-2012年恰逢解禁年,不少景区均调高(或准备调高)门票价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国内许多景区的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2012年恰逢这些景区的三年解禁年。国内多个景区纷纷上调门票或索道价格。
发改委制定的三年才能涨价一次反而成为各大景区三年必涨的理由,因为景区认为假如三年期限到了都不涨岂不是亏了?而且提价要从景区讨论到听证会,到旅游部门、文物局等相关部门通过,最后获得发改委同意的一连串过程需要3~6个月时间,所以不少两年多前涨价过的景区从现在就开始谋划新一轮提价。有专家如此说道。

景区门票为何不断上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旅游资源归全民拥有,不归地方拥有,因此在理论上,地方既无权利利用全民共有的旅游资源谋利,也没有义务承担资源开发与景区维护的责任。但是,只要地方政府将不可替代型旅游资源提价后带来的收入,增量投入到景区价值的维护与增值行为中,也具有现实合理性。

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门票收入纳入到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中,把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当作“提款机”,把游客当作“唐僧肉”。无形中就增加了游客的出游成本,给旅行社的经营业带来了诸多困扰。例如,国外的旅游团队是要提前一年列出计划和报价,但是,往往会在发团前因门票涨价而取消合同。

公共资源变成了景区的“钱袋子”。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总干事郭敬表示:“5A级景区涨价的缘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营造更多的收入,这等于是把全民共有的公共资源变成了自己的钱袋子。”他还指出,“5A级景区作为一个全民共有的资源,应该把门票价格降下来,提高景区的接客量和景区的内部商业的服务品质,让更多的人在景区里消费,而不是把景区作为一个纯商业化的东西来经营。”

他表示:“中国5A级景区之所以过多依赖于门票收入,是因为中国观光型游客的主导性地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景区是一个度假的地方,是通过吸引人们在那儿多滞留、多消费的方式来促进当地的商业发展和税收。我国现行的‘门票经济’模式,不利于我国旅游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我国旅游方式的转型。”

刘峰和黄斌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涨价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过分依赖门票收入是涨价的直接原因

中国景区大部分都缺乏延伸产业链,所以门票成为单一收入,峨眉山、丽江旅游等景区都需要依靠涨价来解决财务问题。例如,峨眉山景区的调价是综合考虑景区管理建设的还贷压力和升级改造,目前峨眉山还有旅游文化中心、国际大酒店等项目需要投资。对于丽江旅游来说,假如索道改造完成,则运力可提升3倍,2012年冰川大索道的游客量或超100万人次,三条索道接待量总计达291万人次,占进山人数约91%。分析师预计大索道双程票价可能在2013年上调,预计上调幅度在20%左右。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产业体系不完善,收入过度依赖门票。2011年全国A级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3.25%,旅游产品单一,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对景区收入贡献较低,且越是低等级景区,越依赖于门票收入。

2.景区管理体制缺陷是门票上涨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部分主要景区以属地管理为主,名义上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国家财政拨款严重不足,地方财政不仅没有向景区投入维护和管理费用,反而要依靠景区门票和经营收入补充地方财政,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景区中表现尤甚。因此地方政府对于调高景区门票不仅不予制止,反而积极协助。

这种管理体制也导致大部分景区实际都同时还设有一个旅游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而且往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种对景区的企业化实际运作并不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特许经营”,因此导致经营企业不仅想方设法提高门票价格。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破坏风景名胜和文物资源。

景区门票上涨问题,路在何方

资深旅游策划人士劳毅波指出,国内景区尤其是自然风景区的发展,或多或少存在着“梁山伯基因”,经营者们普遍认为圈下来一块地,就可以坐起来收钱:“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想要路过就得留下买路钱”。而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又受到重重限制,硬件上不敢加建扩建来增加收入,软件上也没有好的思路,限制了发展的空间,只好在门票上下工夫,收门票赚钱。而即使涨价,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这更让经营者觉得,单一门票的方式是最容易赚钱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旅游经济模式却处于最简单、最初级的阶段。

国外很多景区都不收门票,或者只收很低廉的门票,除了部分来自政府补贴外,另外一些私人景区的管理运作模式,很值得国内景区学习。劳毅波表示,虽然从事旅游业多年,但是一直以来很少购买纪念品,不过一次在日本的经历让自己非常难忘,他曾在这家日本一景区内购买过价格不菲的纪念品,“当时景区内的纪念品深深吸引了我,无论创意还是质量,那些纪念品都堪称经典,我毫不犹豫花钱买了下来,而过后算了一下,购买纪念品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景区的门票价格。”因此,走出“门票经济”怪圈,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方式为景区增值,而不能仅仅盯着门票,仅靠门票的单一收入显然不是维持景区正常有效运转的最佳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从门票看,国内的景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天然形成的或者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景区,这类景区价格过高不合理;一种是投资者自主建设的,如主题公园等“无中生有”的景区,有投资成本压力,属于市场型行为,价格可以自定;一种是既带有公益性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引进开发商的,其门票价格一方面要考虑到大众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回收成本。

一般情况下,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景区收入往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实际情况,这类景区目前还不可能免费。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非投资者自主建设的景区应该获得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像目前的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新区、南京中山陵陵寝区等,都已经实现了免费开放,而免费开放不仅为这些景区赢得更好的口碑,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整体而言,除了投资者自主建设的景区外,带有公益性质的景区都不应当作商业企业来经营而获取高额利润,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休闲是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财政资金应该对此给予一定的支持。目前国家在有关资源保护、文物保护上,都有相关的资金支持,如何让这些保护资金落到实处,需要更加公开透明的机制去监督。此外,针对成本压力,景区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从而保障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运行。

作为全国首个对公众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西湖的一举一动无疑都是焦点,如今,全国各个景区涨价之声不绝于耳,已经在免费模式上走过10个年头的西湖无疑也给了同行们当头一棒。涨价总归有理,西湖的免费效应更是人人可见。后门票经济时代,西湖能否成为可供复制的模式?

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而这并没有阻碍它实现对世人的承诺:“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并表示因文物保护需客流的灵隐、岳庙、六和塔等景点,门票不涨价。据悉,2002——2012年的10年间,西湖陆续取消多个景点的门票,时至今日,免费开放景点已达130多个,占景点总数的70%以上。

2012年杭州接待境外游客7487.2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91亿元,增长14%,西湖的免费效应显然起了很大作用。记着从有关机构了解到,实施免费开放后的西湖主要依靠提高商业网点租金及政府补贴来填补门票损失。

中国旅游研究院实习研究员陈旭认为,西湖模式能否在全国复制还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是原本就呈现开放式特征的景区,西湖针对免费开放打造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和管理措施是完全可以借鉴的,南京玄武湖目前也开始了类似的尝试,依托周边餐饮、茶座等反哺收入效果已见端倪。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认为,风景名胜区的长远发展目标是门票免费,回归公益性,这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风景名胜区具有生态保护、旅游休闲、文化传承和区域促进等多功能及生态、科学、文化、美学等综合价值。“门票偏高,说明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旅游经济过多依赖门票经济。”李如生说。

李如生介绍,我国风景名胜区多位于边远、偏僻地区,面临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投入不足的困难,所以,门票收入成为地方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时下,很多地方政府将发展旅游经济列入规划之中,美其名曰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表面上看非常重视旅游经济发展,但具体落实下去之后,总有一些地方会异化成“门票经济”。

“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所以,门票不应是市场的收费,而是政府定价。”李如生强调。

对于如何解决风景名胜区高门票问题,李如生表示,一方面,将不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加强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使各级财政投入基本满足风景名胜区保护资金需求,逐步解决风景名胜区保护资金对门票收入的高度依赖问题,从而降低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另一方面,将规范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筛查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风景名胜区,将按照《风景名胜条例》进行处罚,列入濒危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对长期不合格、问题严重、多年不改的风景名胜区,将其引入“除名制度”,上报国务院除名。

案例评析

景区到底属于哪种产品呢?按照公共经济学理论,可以认为,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是在人们对其观赏等消费活动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同在一个景区内消费的游客所观赏的是同一景观,他们不影响彼此欣赏的效用,即使再增加一个人,原来享用景区内消费者产品的人的消费利益也不会随之减少。但这种非竞争性又是有限的,一旦出现拥挤现象,景区内每个游客的观赏效用就会降低。当一个风景名胜区或文物单位通过设立门票等手段而成为旅游景区,对旅游消费者实施限制时,当景区游客规模在合理容量在内的情况下,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产品便具备了消费的排他性。因此,一个依托风景名胜区或国家文物等公共资源的旅游景区,当其设立门票进行游客管理时,这个旅游景区便从公共产品变为准公共产品。

共有资源产品供给的最大问题在于过度消费。现实中,绝大多数共有资源产品属于自然资源,这类产品或无法排除他人使用,或排他成本很高造成排他不经济,或在道义上无法排他,但其在消费方面超过一定限度时终会产生拥挤,即竞争问题。根据经济学理论,对于共有资源的过度消费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 就是明晰产权。产权即财产权利,涉及产品归属问题。共有资源属一般归为公有,但或由于排他成本高,或由于在道义上不能排除大众消费,结果造成产权人和消费者对其利用和保护的双重漠视。明晰产权是通过将公共产品(往往是共有资源)在一定期限一定条件下转让给私人部门的制度安排。这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也减少了政府的责任和支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二, 管制和收费。管制是通过行政手段对公共产品进行适当安排。管制具有直接、快速、效果显著等特点,但由于其行政强制性,经常受到人们的诟病。收费是通过市场手段使原本不具备排他性的共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显现排他性,从而减少过度消费的方法。当前,许多风景名胜区的涨价行为,就是采取的增加收费这一手段。然而,收费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收费会遇到定价困境。类似公园或名胜古迹之类的共有资源,定价过高会受到舆论的质疑,而定价过低则起不到排他的作用。

第三,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公共产品的供给,因为技术进步可以,不仅可以找到增加公共资源的方式,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问题,从而改善共有资源过度消费的状况。

价格通常是调节需求的一种手段。然而,当用价格来限制游客数量时,消费就具有排他性,只有支付得起该价格的人才有资格进行消费。显然,价格过高,会侵犯普通民众消费风景名胜区的权利,因此,单纯提高门票价格不应成为调节游客数量、抑制旅游需求的手段和保护资源的借口。单纯的价格管理不适用于风景名胜区,不仅因为它们是公共产品而不适合采用排除性的消费,而且因为他们是优效品,对整个社会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游览风景名胜区陶冶情操、愉悦心情,而且还可以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对青少年尤其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应该在这些风景名胜区的承载范围内,鼓励社会各个阶层对这些共有资源的消费。

公益性景区除具有社会功能外,并不排斥经济收益功能。有人认为既然资源是“公益性”的,那么资源单位就不应承担任何经营责任。实际上,资源单位进行非营利的经营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资源保护需要有经费支撑,资源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讲究经济效益。但是,鉴于其正外部性的存在,风景名胜区更应做好门票之外的文章,减少门票价格,而增加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化与服务等产品的提供,从这些经营活动中获得经济支持。

目前条件下,由于中国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存在范围较小,容易产生拥挤,而且资金较为缺乏等问题。进行适当的收费是必要的,并不具备免费开放的条件。但是,我们应当将门票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积极探索其他解决方式加以配合。例如,加大政府对国家名胜景区的补贴力度;在旅游旺季,部分景点实行接待容量限制;进行网络预售和信息公开;增加旅游景区周边配套娱乐和文化产品开发,分流客流等。

案例讨论

1. 对于景区门票在2012年出现的涨价潮,你持什么态度?

2. 对于当前的中国,景区门票免费的“西湖模式”存在那些优缺点,你认为这种模式具有普适性吗?

3. 你赞同“景区门票免费是景区未来的最佳供给方案”的说法吗?

公共经济学 案例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