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B
A..1945年联合国大会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C.1982年内罗毕峰会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2.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A
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3.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B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
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4.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B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5.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D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
6.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A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
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
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
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7.环境科学主要研究(B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8.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B
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物量金字塔9.以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
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有的国家称为“公害”10.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AA大气B.太阳C.宠物D.人工养殖的花卉11.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C
A.酸雨B.二氧化碳温室效应C.氟氯烃类化合物D.汽车尾气

12.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A
A.环境投资B.乡村C.城市绿地D.古墓葬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等。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ABCE
A.城市B.名胜古迹C.风景游览区D.社会风气E.水库
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ABCDEA.大气B.海洋C.矿藏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ABCDEA.阳光B.土壤C.空气D.E.野生动植物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AE
A.池塘里的青蛙B.马戏团里的大象C.农民种植的庄稼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
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AC
A自然环境的破坏B.食物公害C.环境污染D.自然资源的开采E.交通拥挤6.在环境科学上,人类环境的分类标准主要有(ABDE
A.环境的形成B.环境的功能C.环境的性质D.环境的要素E.环境的范围7.对人类环境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CD
A.人类环境这一概念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B.人类环境是生态学中的一种
C.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D.人类环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E.现阶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生态学中的环境8.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BDE
A.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B.人类能够主动的适应和改造环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E.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一.单选题
1.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A
A.公害法B.污染控制法C.环境保护法D.自然保护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是(B
A.调整方法的综合性B.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C.法律的技术性D.保护利益的共同性3.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质来看(C
A.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它只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统治的工具C.它体现执政阶级的政策和利益D.它表现为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和冲突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共同性是因为(D
A.环境问题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B.各行政部门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和管理中要进行充分的合作

C.解决环境问题是公民与行政机关共同的任务D.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5.目前日本环境法中关于目的的规定采用了(B
A.经济优先原则B.环境优先原则C.协调原则D.回避关于目的的规定
6.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理解错误的是(D
A.采用了目的二元论B.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C.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D.三项任务各自独立的从某一方面实现法律规定的目的,相互之间没有内在关联。《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这个规定包括三项任务:
⑴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目的)⑵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根本任务、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⑶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内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维护人民民主三者联系起来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三项任务,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两种目的(目的二元论)。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目的二元论”,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目的任务的规定,也体现了这种正确的思想。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体现的是(B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D.法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
8.国际环境法律关系最主要的主体是(AA.国家B.国际组织C.NGOsD.联合国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B
A..B.物和行为C.物、行为和精神财富D.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去他利益10.以下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是(B
A.动物园里的东北虎B.自然保护区里的丹顶鹤C.天上的太阳D.农田里的水稻1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理解错误的是(B.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即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劳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1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包括(D
A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B.公民环境权C.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D.公民对家养宠物的所有权13.只能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是(CA.土地B.草原C.太阳的光照D.氧气环境违法行为指向的物,通常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和社会财富。它同民法保护对象的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20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