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25 04:58:19

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

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 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教学后记: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力目标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1)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学准备】 示意图、文字资料 一、 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

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教学后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 读图名。

2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 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 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4 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教师补充材料二、三

材料二 现金津贴 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 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61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

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 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

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 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 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生回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 板书:一、人口迁移 1.概念

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教师引导区分概念: 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

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 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 (活动探究)

【篇三: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 特定性质相对一致,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 2

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本比南方高;

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利于排水);

2本较高,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

1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区地理环境:

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

课时安排:21 2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