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王宁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30 12:07:10

浅析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王宁石川,王燕(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451450

要:文章对中国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德国职教模式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双师型 双证制

面向21世纪,我国发展需要大批的职业人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中央在2005年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了有关政策,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笔者认为国外,尤其是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感受颇深,遂作出以下的阐述。

一、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一)政府的支持

200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保证: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荐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11月,国务院再踩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渠道支持的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意识的提高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说,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987万人,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83%;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的一半。

这些数字有力的说明了在选择教育层次和职业方向上,经过了近10年的磨砺,国民的受教育观在理性的回复,传统“上高校,高收入”的传统观念在逐渐转变,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高职教育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要实现社会的充分、合理就业,使求职人员具有就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传统学科体系,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面对今年巨大的就业压力,示范建设院校一次就业率超过了96%。此外,示范建设院校探索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开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报考人数达到计划招生数的5.3倍。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

德国职业教育无处不在,400余个行业都有职业教育,并且只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成为从业人员,如《职业教育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余例》,《培训条例》等,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

在德国,约有70%的职校属于“双元制”。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1、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

2、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3、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

4、他拥有两类证书:考试证书和培训证书;

5、他要通过两类考试: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和职校专业课考试;

6、他有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三)德国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

职业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有教育学背景,有一门专业,至少有2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准入的过程是: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到学校任教2年(试用期);2年试用期内,既有教学实践培训,又有专业进修;试用期结束再经过国家考试,合格者进入学校成为正式教师,政府终身雇用。月收入为3500欧元,与其他学校教师工资基本相同,也与高校助教基本相同(高校教授月收入约4500欧元)。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职业教育的业务管理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经费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只有事权而无财权;

(二)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阻碍;

(三)职业教育仍然实行学历教育的模式,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能占三分之一时间,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没能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在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进入学校任教后,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但实训课程的培训和进修难度较大,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五)与行业、企业的联合教学模式、互助互利的运行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现行的教育模式看起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

德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法律法规上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而我国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我们一方面要从政策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如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方面同等待遇,在就业方面优先考虑等;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颁布相关法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高、中职与高职的有机衔接,并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增加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全面推广和执行上岗资格证制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必要的教育层次。

(二)加强校企联系,积极沟通

国家的监管和政策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了校企合作不能像德国那样有时效性。在我国,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缺乏对目标市场的既定,不清楚哪类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与之合作,同时企业也缺乏学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信息,因此企业要放下“架子”,学校要放下“面子”,学生要摆正“位子”,转变就业观念。企业缺乏人才是不争的事实,但职专学生要认识企业需要的是职业素养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技能硬、脚踏实地的人才。

(三)课程综合化和教育模式的革新

1、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欠科学性、稳定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需求,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社会上出现的新行业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将若干个相关的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设置一个专业与之对应;另一方面对专业技术课程通过优化,合理组合,缩减学时实现课程重组,把几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根据特定的需要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课程中。

2、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而职专教育更是为了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迅速胜任其工作并且让所学专业技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我们职专院校要打破原有的学习组织形式,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培养。

(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师资组成来看,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从大学毕业走出校门,从重新进入新的校门,因此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岗位提高培训,帮助在职教师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掌握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课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也就成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问题的当务之急。我们一方面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型进行汇合,在教学中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可以分批分期送教师去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下厂锻炼等形式,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真正使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五)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持“双证”上岗

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双证制”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即鼓励学生注重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参加职业资格取证考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张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刘志明. 市场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J].重庆工专学报,2003,(1

4】曲学勇. 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 [J].职教论坛,2003,(1

5】周丽华. 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 [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6】于 . 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松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6

浅析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王宁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