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全

发布时间:2020-05-19 14:45:14

第10章 信息与信息管理

信息的一般定义:

信息是认知主体对物质运动的本质特征、运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有序性的反映和揭示,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

信息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企业管理界的信息定义

信息 管理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情况的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任何物质都是信息的母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与无限性

信息在时空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他们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也不相同。

共享性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时效性事物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而脱离源事物的信息会逐渐失去效用。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导致政府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点: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的层次可以分为5个:

(1)产品信息化;

(2)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

(3)行业信息化;(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点)

(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信息活动

信息管理的定义

狭义的信息管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

广义的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而且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信息管理:个人、组织、社会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组织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信息管理内涵剖析:

(1)概括了信息管理的三个要素——信息、技术、人员

(2)体现了信息管理的两个方面——信息资源、信息活动

(3)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规划、组织、控制

信息资源:可供利用的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有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信息的创建(生产/发布):机构、网络、规范性

信息采集

信息组织:序化、有效的系统

信息存储:共享、保护、备份、恢复

信息利用:价值实现

信息清理(销毁/回收)

第11章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分类

a) 人与自然的信息交流(非生物与其他生物)

b) 人与人的信息交流

c) 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社会性特征

信息交流的定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认知主体之间借助符号系统所进行的数据、知识和事实等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共时信息交流:横向(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

历时信息交流:纵向(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

申农-维弗的通信模型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施拉姆模型

*维客利的S-C-R模式

S(Source)——Cchannel——R(Recipient)

社会要素 社会渠道 社会要素

S-C-R模式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应是双向性的。

直接信息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

直接交流(S-R):生动直观、反馈迅速、时间间隔短;不受干扰

社会代理交流(S-A-R) :比较严谨;监督与评价

多向主动传递:书商目录分发,好书推荐不确定接收者

单向主动传递定题服务,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多向被动传递发送方是被动,接收方主动查询

单向被动传递信息咨询

网络信息交流的模式与特点

网络非正式交流有着先天优势:

不受时空限制,效率高

迅速快捷,随时随地实时交流

成本低

But,可信、安全。。。。

第12章 信息分布

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信息富集分布:核心趋势、集中取向

马太效应的积累要适度不能任其发展为保证信息的产生和分布比较科学合理适当的干预是必需的

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布拉德福定律

表现:信息的内容单元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分布于各种载体中

本质:由信息的生产和利用决定的

*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齐夫定律

表现:词汇的选择、使用及出现频次必然地影响着信息的分布

如果将一篇较长(约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按其出现频次递减排序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如果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

fr=c c是常数

信息生产者分布——洛特卡定律

信息生产者在信息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呈现的规律,对信息资料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统计学家洛特卡:科学信息的生产规律

1篇论文的作者约占总数的60%

2篇论文的作者是写1篇论文作者的1/22

3篇论文的作者是写1篇论文作者的1/32

.。。。

n篇论文的作者是写1篇论文作者的1/n2

普莱斯定律

核心生产者分布的平方根定律

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全部论文的半数是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数量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写的。

信息对时间的分布特征:

1、指数增长

普赖斯曲线:具有正确性和普遍性;理想模式

生长曲线:考虑物质 、经济、智力及时间的影响,文献的增长趋近于生物的生长曲线

刚开始文献增长率很大,当文献量增长到最大值的一半时,增长率逐渐变小

学科发展初期,文献指数增长,进入成熟期,增长率变小

2、逐渐过时

信息价值随着时间逐渐衰减乃至失效

文献信息老化:被包含在更新的论著中;虽有用但兴趣度下降;有用但被超越;不再有用

文献半衰期:某学科现在利用的全部文献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大致上是文献半数失效所经历的时间

第13章 信息获取

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

确定信息需求

确定信息来源

采集信息

存储信息及利用信息

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s, 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文化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

信息源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客观物体、所包含知识反映的存在

可传递性,只有传播才能发挥作用

可激活性,人脑对信息源的信息内涵的感知、思维、分析、综合等过程,使其总是处于不断传播与使用的循环中

信息源的特征

积累性,

复杂性,类型和载体形态多样

再生性,“增值”,二次、三次信息源

共享性

信息源的分类:记录型信息源,智力型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零次型信息源

零次信息源特征:

内容新、费时少、速度快、及时

高选择性和针对性

形象性、启发性

容易失效失真、及时转化记录型

信息获取的途径

1 需求分析

2 信息源选择

3 信息获取方法和途径选择

4 采集活动实施

5 采集效果评价和解释

传统的信息采集方法:1直接观察法2阅读法3访问法

问卷调查法4采购、交换、索取5检索:检索工具6复制

第14章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也叫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 揭示和描述(描述外部揭示内部),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外部特征:信息的物理载体直接反映的信息对象,构成信息的外在的、形式的特征(题名、作者、出版社、日期等)

内部特征:信息包含的内容,由主题词、关键词或其它知识单元表达

信息组织基本内容: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与揭示信息存储

按加工程度分信息组织的类型

一次信息组织:直接记录难以获得,汇编、编辑)

二次信息组织:一次加工整理后产生(目录、题录、文摘、数目)

三次信息组织:创造性劳动浓缩、综合概括、情报研究成果)

语法层组织:以信息的形式特征为根据序化信息的方法。

字顺组织法

代码组织法

地序组织法

时序组织法

其他信息组织法,比如颜色组织法和形状组织法等。

*信息组织的思想方法

分类法

1、按照信息内容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组织。

2、从一定角度出发组织和揭示信息。

3、采用一定标记符号作为排序工具。

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基于此分为十个大类(知识分类体系)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法》的分类号采用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制。

主题法:是指直接以表达、描述信息主题的语词作为概念标识,将概念标识进行字顺排列,并用参照系统等方法间接显示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信息组织方法。

特点

1.直接以语词作为检索标识

2.以字顺作为主要检索途径

3.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信息资源

4.通过详尽的参照系统等方式揭示主题词之间关系

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信息标引:指分析信息对象的内容属性(特征)及相关外表属性,并用特定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作为信息存储和检索依据的处理过程。又称文献标引。

信息标引过程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主题分析二是转换标识

元数据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关于信息的信息

它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也是描述和组织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资源的语言和工具。

元数据作用

描述:信息的内容、位置、特征进行描述;

定位:

搜寻

评价:无须浏览信息本身,即对信息对象基本了解和认识,对其价值做出评价;

选择

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

15个数据单元及其描述

资源内容描述类元素

题名、主题和关键词、描述、

来源、语种、关联、覆盖范围

资源知识产权描述类元素

作者或创作者、出版社、其他责任者、权限管理

资源外部属性描述类元素

日期、类型、格式、资源标识符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

SGML的结构与原理

1SGML的结构

一个SGML语言程序由三部分组成,即:

语法定义,定义文件类型和文件实例的语法结构。

文件类型定义,定义文件实例的结构和组成结构的元素类型。

文件实例,SGML语言程序的主体部分。

2SGML的原理

SGML定义独立于平台和应用的文本文档的格式、索引和链接信息,为用户提供一种类似于语法的机制,用来定义文档的结构和指示文档结构的标签。标记分为程序标记描述标记

SGML的主要特点:通用性独立性

第6章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就是从数据源中找到满足需求的信息的过程。

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是一对互逆过程。

信息检索是信息用户为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而查找、识别、获取相关的事实、数据、知识的活动及过程。

广义:信息的存储与检索

狭义:检索

本质: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一定信息集合的匹配,潜在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检索系统输出的结果。

信息检索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检索工具(包括设备)和信息资料

信息检索都满足如下特性

1相关性2不确定性3逻辑性

信息检索的原理:1信息资源集合2信息需求集合3匹配与选择

信息检索的发展历程

手工信息检索阶段

机械信息检索阶段

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

网络信息检索阶段

信息检索的步骤与策略

分析检索课题

选择检索工具

选择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标识

选择检索方法

获取原始文献

信息检索策略是针对检索提问、运用检索方法和技术而设计的信息检索方案,其目的是要达到一定的检准率和检全率。

信息检索效率的评价

检索效率是指全、准、快、便、省(检全率、检准率、检索速度、检索方便性、检索成本与效益),最主要的是全和准。

在评价信息检索效率过程中,主要通过检全率、检准率、漏检率和误检率四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其中重点是检全率和检准率。

第7章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Information Service)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

信息服务活动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信息服务实际上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

信息服务: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贮,使之有序化,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

二是对用户及信息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向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服务是以信息为内容的服务业务,其服务对象是对服务具有客观需求的社会主体。

信息服务的特性

知识密度高

信息用户参与程度高

信息服务者与信息用户有较深的接触

信息服务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

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1、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

3、信息咨询服务

4、网络信息服务

用户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有信息需求,即需要接收信息以解决问题;

二是具备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等),即有能力接收、处理信息;

三是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即事实上接收和利用信息。

信息需要信息需求行为的发展过程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信息需要——问题化 —— 目标化 ——目标的作业化 —— 行动方案的实践化

8章 信息系统

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若干组成部件结合成的,这些部件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达到某种目的,或者说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部件的集合。

该定义含以下三个内涵: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件)组成的、部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任何系统都有某种目的。

系统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关联性

4、层次性 5、环境适应性

系统的分类

1按综合复杂程度将系统分为:物理系统、生物系统、人类社会及宇宙

2、按系统的抽象程度可分为: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和物理系统

3、按系统服务的不同领域来分系统可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信息系统等。

4、按系统和外界的关系可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5、按系统内部的结构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信息系统

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并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组成

⑴、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信息系统应该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存储器、传输通道、信息管理者

(2)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信息系统由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组成。

*诺兰阶段模型

起步阶段 、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成熟阶段

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模式主要有主机-终端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C/S)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

结构化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

基本思想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而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具体地说,就是将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任务和结果,前一个阶段的结果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和依据。上一步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不盲目进入下一个阶段,按部就班地开发系统。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原则

⑴用户至上原则

⑵工作阶段程式化原则

严格划分工作阶段,“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

⑶工作成果描述标准化原则

⑷ “自顶向下的设计,自下而上的实现”的原则

优点:设计方法结构化,严格区分各个开发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后一阶段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从而使每一阶段工作都有可靠的依据,避免开发过程的盲目状态,提高成功率。

缺点:开发周期漫长,过程繁琐,不能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变化。

原型法——根据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下,快速开发出一个原型系统,并提供给用户,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直至实现新系统。

需求

直观

用户参与

原型法的过程

1识别基本需求2建立初始原型3系统用户评价4修正和提高原型

优点:

开发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尽早发现问题

效率高

加强了用户参与程度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缺点:

不适合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人员容易走上机械地模拟原手工作业的轨道

快速原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

面向对象的方法

面向对象就是基于对象概念,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构造机制,充分利用多态和动态绑定提供灵活性,来认识、理解刻划客观世界和设计、构建相应的软件系统

面向对象=对象++消息+继承

过程:1对象2类3消息4继承5封装

1、系统调查与需求分析

2、面向对象分析(分析与求解问题)

3、面向对象设计(整理问题)

对象定义规格的求精过程

整理模型和数据库设计

优化

4、面向对象的编程

优点

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模式

重用性、易改性、易扩充

缺点

大规模信息系统,面临易失调的问题

现有业务的整理;不是从业务流程上进行理顺与优化

初学者不易掌握

几种开发方法的比较

信息系统的管理

项目管理

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重要性

系统思考与全局性安排;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的计划安排,对项目进行最优控制;

提供准确、一致、标准的文档数据

质量管理

开发的质量管理

运行过程的质量管理

服务的质量管理

从用户角度看

功能可用性、正确性、适应性

运行与维护管理

运行管理

系统例行的检查与管理

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积累

维护管理

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

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

机构和人员变动

信息系统的安全

信息系统安全是指确保信息系统结构安全、与信息系统相关元素安全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安全技术、安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总和。

信息安全

计算机安全

网络安全

通信安全

安全保护包括两个方面

防止实体和信息遭受破坏导致系统不能运行

防止机密信息被泄露或窃取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策略

非技术安全策略:法制保护、行政管理、人员培训

技术性安全策略

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