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10.10

发布时间:2011-11-26 16:52:51

第二节民间故事

一、什么是民间故事

广义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包括传说、神话和故事这三种体裁。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主要有民间幻想故事、民间写实故事、民间笑话和民间寓言等等。

狭义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主要不同点是,神话有强烈的信仰背景和神圣性的内容,所以神话常常带有庄严的气氛;民间故事却是世俗性的和娱乐性的,它随时随地都可以讲述,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

狭义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主要不同点是,主要看是否有作为故事核心的客观存在物。传说总是将故事附着与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如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山川风物、名优特产、社会风俗等)之上,切往往带有解释起源或特点的意图,而民间故事则没有这样的故事核,也不把解释性作为故事的侧重点。这样的区分,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实际上传说、神话、故事之间曾在一些交叉地带难以划分,有时还会互相转化。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

目前,我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一种简要分类方法是将故事划分为四个大的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1、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又称为“民间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这类故事以丰富的想象以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魔法故事。也叫变形故事。情节奇幻,充满超自然的想象。故事中的神魔仙怪常幻化成各种形象,直接参与人类的生活。比较典型的形象有:老虎妈子、猴精、画中女、田螺姑娘、龙女、狐狸媳妇、蛇郎、蛤蟆儿子、枣核儿等。

田螺姑娘

从前,有一个勤劳的小伙子在地里捡到一只大田螺,他高兴地拿回家,养在水缸里,细心照顾它。

一天,小伙子给水缸里换了水,就锁上门下地干活去了。地里的活很多,小伙子忙活了一天,直到星星都出来了,他才筋疲力尽地朝家走。他实在太累了,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小伙子想,他今天一定又要饿肚子了。

小伙子来到家门口,一股饭菜的香味飘了过来,把他馋得直流口水。他叹口气,无精打采地打开房门:“哎呀,这是怎么一回事?”他赶紧揉揉眼睛“真是怪事啊,我的桌子上怎么会有香喷喷的饭菜呢?我是在做梦吗?还是我走错了家门?”小伙子又赶紧跑出门外一看,没错,这就是自己的那间草房。他再推门进去,饭菜依然在桌子上,香喷喷地诱惑着他的肠胃。“不管了,也许是隔壁大娘帮我做的!”小伙子冲过去大口吃了起来。这顿饭是他吃过的最香、最丰盛的饭菜。

第二天,小伙儿又像往常一样锁好房门,下地去了。忙碌了一天后,他跟着落山的太阳回来了,没想到刚走到草房附近,他又闻到了一股饭菜的香味。

“不会又有人给我做好饭了吧?”小伙儿想。他急切地打开房门,嘿,饭桌上真的又摆满了一桌丰盛的饭菜,连茶壶里的开水都烧好了呢。

就这样,一连几天,小伙子下地回来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小伙子一直以为是隔壁大娘给他做的。这天他特地到集市上买了一只鸡,送给大娘,感谢她这些天来照顾他。

“我没给你做饭啊?”大娘竟然比他还吃惊。

小伙子听了,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附近除了大娘再没人可能给他做饭了,他发誓一定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报答这个恩人。

第二天,小伙子早早起床,锁好房门下地去了。不过,今天小伙子多了个心眼,他早早就收工,比往常早半个时辰回了家。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里冒出炊烟,他赶紧跑到屋旁,从窗户偷偷向屋里张望,只见锅里的水煮得沸腾,可屋里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小伙儿什么都没有查到,他更加好奇了。

过了几天,小伙子又早早起床下地干活去了。这回他比上次又早了一个时辰回了家,躲在屋外的稻草堆里朝屋里张望。

屋子里静悄悄的,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厨房水缸的盖子忽然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美丽的姑娘。小伙子在窗外看到了,又是害怕又是吃惊,呆呆地望着姑娘发愣。那姑娘走到灶台边,唱着动听的歌,做起饭来。煮饭、炒菜,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饭菜就做好了。姑娘看看时间还早,她又去给小伙子打扫房间了。

小伙子赶紧趁机偷偷溜进厨房,小心翼翼地把水缸的盖子掀开一看,水缸里的那个大田螺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这下小伙子完全明白了,这个姑娘是田螺精。不过,小伙子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善良体贴的巧手姑娘。他拿着田螺壳,藏在背后朝姑娘走去:“谢谢你姑娘,谢谢你天天都给我做饭。”

小伙子的突然出现把姑娘吓了一跳,她又着急又害羞,急忙捂着脸跑进厨房,要往水缸里跳,可是她跑到水缸跟前一看,田螺壳没了,姑娘急得哭了起来。

“你在找这个吗?”小伙走过来问。

姑娘看到田螺壳,一下破涕为笑了,这田螺壳可是她的命根子,她要依赖这个螺壳生存呢。小伙子轻声说:“我把螺壳还给你,你留下来好吗?”

“我是一个田螺精,你不害怕吗?”姑娘害羞地问。

“我不怕!”小伙子说。田螺姑娘羞答答地点点头,留了下来,不再躲进螺壳里了。

不久,小伙子和美丽的田螺姑娘成亲了。田螺姑娘做饭、织布样样在行,周围的人都夸小伙儿娶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好妻子。

“气死我了,这个穷小子竟然娶走了我的田螺姑娘!”蚂蟥精得知田螺姑娘嫁给一个农民小伙子的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蚂蟥精早就看上了田螺姑娘,可是田螺姑娘一点都不喜欢它,总是躲着它。

蚂蟥精找了很多地方,终于找到了田螺姑娘,它摇身变成一位算命先生,来到小伙子家,从他手中骗走了田螺。

田螺姑娘没办法离开田螺壳,蚂蟥精把她关了起来,逼着她和自己成亲。

小伙子看不到田螺姑娘,急得到处找,见人就问有没有见过田螺姑娘。终于,他得到了消息,原来这一切都是蚂蟥精在捣鬼!

小伙子后悔极了,他求农民朋友们帮忙去救田螺姑娘。可他们哪是蚂蟥精的对手啊,没几下,就被蚂蟥精给打败了。

这可怎么办啊,小伙儿难过地哭了起来。这时,一个老农民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小伙子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他又把老人的话悄悄告诉伙伴们,大家都捂着嘴笑了。

于是,小伙儿又领着他的农民朋友们带着锄头来找蚂蟥精了。

“快把田螺姑娘放了!”小伙儿喊。

“哈哈,你们又来找死!”蚂蟥精狂笑着喊,“你们根本打不过我,快点回去吧!美丽的田螺姑娘是我的!”

“胡扯!”他们又打了起来,早有准备的伙伴们把带来的一大袋盐猛然往蚂蟥精身上洒去。“哎呀呀!疼死我了!”蚂蟥精痛苦地哀号着,在地上直打滚儿,不一会儿,蚂蟥精身上滋滋冒烟,化成一摊水,死掉了。

小伙儿赶紧找到田螺壳,救出了美丽的田螺姑娘。

“胜利了!胜利了!”农民们举着锄头欢呼。

小伙儿和田螺姑娘幸福地拥抱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2)宝物故事。这类故事中的宝物既有万能型的,如聚宝盆、宝葫芦、神笔之类;也有具有魔力的自然物或民众日常生活用具,如百鸟羽衣、使人听懂鸟语的石头、煮沸大海的鸟蛋、劈开宝山的斧头、作为开山钥匙的黄瓜、赶山填海的神鞭、龙蛇起舞的芦笙等。这些物件多是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法宝,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3)动物故事。这类故事以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主人公编制故事、展开情节,借助这些形象间接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情感。如猫狗结仇,猴子捞月,小鸡报仇,兔子豁嘴,乌鸦借羽毛,狐狸偷篮子等。

2、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我国流传较广的生活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这类故事主要表现民间交往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如《路遥知马力》、《五湖四海皆兄弟》等交友故事,《断手姑娘》、《丑媳妇》、《洞房认义女》等家庭伦理故事。

2)奇巧婚姻故事。这是围绕婚姻的缔结而发生的种种离奇故事,反映了我国民众对结婚这一人生仪礼的深切关注。比较典型的如《憨子寻女婿》、《借女出格》、《姐妹易嫁》、《丢媳妇》、《卖寡妇》等。

3)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这类故事是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如《谎张三》、《长工约》、《杜老幺》等。

4)巧女故事。这类故事主要表现女性的聪明才智,多以巧解难题来结构故事。典型的有:《巧媳妇》、《灵媳妇》、《巧女》等。

5)呆女婿故事。又称“傻姑爷”故事。这类故事与巧女故事相对应,一男一女,一巧一呆,相映成趣。主要有三种:一是主人公呆头呆脑,在生活中吃尽苦头;二是傻姑爷学话型;三是“三姑爷拜寿”型。

6)机智人物故事。这类故事是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据统计,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流传最广的要属阿凡提(维吾尔族)的故事。

生活故事中,还有一些类别的故事也占有一定比重,如勤俭节约故事、生产生活经验故事、工匠故事、爱情故事等,这里不一一叙述。

3、民间寓言

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民众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民间寓言篇幅短小,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或场面,人物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以及动植物的某些习性特点等构成故事,达到寓意言理的目的。寓言刻画形象粗略,叙述语言简括,寥寥数语便入木三分地表达出寓意。

从体裁看,民间寓言最初是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的。随着从狩猎到农耕的社会生产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密切了,民间文学中对动物的表现的侧重点,也由动物形态、习性特征乃至崇拜转到了表现人事方面,从而赋予动物以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带有教训寓意的口头故事,即寓言。这样动物故事就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演变为寓言,另一部分仍以原来的面貌流传。有无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是民间寓言和动物故事的区别所在。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先秦时期。当时,中国的寓言艺术已臻于成熟,成为诸子百家广泛使用的说理论争的工具。先秦诸子中记载了许多寓言,比较著名的有《揠苗助长》、《邯郸学步》、《庖丁解牛》、《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攘鸡》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著作中的寓言虽然源于民间,但受到不同程度的加工与改造。《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被认为较好地保存了民间创作的特点:浅显易懂、含义深刻。

4、民间笑话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智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露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我国笑话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1)揭露与嘲讽笑话。这类笑话揭露和嘲讽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他敌对的社会力量,如《五大天地》、《太太属牛》、《有天无日》、《没有人味》、《一文不值》、《烂盘盒》等。

2)讽刺与幽默笑话。这类笑话是民众对自身缺点进行善意批评与自我批判的笑话,也称劝诫笑话。这类笑话主要指向不良社会现象及人的行为,如迷信、蛮横、愚蠢、自私、吝啬、虚荣、懒惰、粗心、鲁莽、吹嘘炫耀、自作聪明、不懂装懂等。这类笑话讽刺的目的主要是促使人们自省,实现人格品质的升华和净化。

三、民间故事的特征

民间故事具有如下一些艺术特征:

1. 背景模糊化

民间故事多以“从前”、“很久以前“、”在一个地方““有一个村子”在海边这类套语开头,这些套语功能是将时间和空间混沌化,消解听众接受故事的虚伪的心理障碍,使故事中哪怕是最不可思议的想象也具有合法性,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预设。

2. 人物典型化

民间故事强调人物的集体人格特征,要求故事中人物代表同一类社会角色的共性。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大多不会用一些个性化的名字,而是渔夫、农夫、猎人、打材的或者叫张三或李四的。他们的行为也具有该类型人物共有的特性,例如渔夫谙识水性,农夫吃苦耐劳。国王横蛮暴戾、财主贪财好色等等,民间故事的人物仍有个性特征,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故事中人物个性都不相同,并不是千人一面的类型,而是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典型。

3. 情节程式化

民间故事引人入胜之处主要是情节。

故事情节的程式化通常表现在叙事结构上,丹麦学者奥尔里克曾总结出一套民间叙事法则。其中主要有:一个故事不会开始于情节最重要之处,也不会突然结束;情节的不断重复,一般情况重复三次。在同一个时刻同一个场景一般只描述或只重点描述两个人物,描述事物尽可能单纯,等等。(补充)

4. 风格理想化

民间故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精神。民间故事理想主义风格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从主题看,民间故事具有浓厚的道德倾向,故事中无论恶势力多么强大,善的力量总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人物看,民间故事的正面主人公的形象总是完美无缺,美到极致,善到极致,成为民众的道德楷模与精神榜样。民众的现实生活可能沉重乏味,他们把理想寄托在故事中。民间故事风格的理想化,对现实生活具有心理补偿的积极意义。

5. 语言白描化

民间故事在人物塑造、场景建构等方面,多使用白描手法。

民间故事用奇与巧的情节构思,天马行空的想象,神秘奇幻的意境,诗意与哲理相结合的风格携带听众的思想飞翔在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世界之中,使人感到新奇振奋,趣味无穷。民间故事,民众以故事打破了统治阶级的话语霸权,表达出他们的爱憎和愿望。

第三节传说

一、 什么是传说

民众口头创作、传承的以特定人物,特定事件、地方风物及习俗为中心的具有历史审美意味的散文叙事文体。

传说与神话区别

区别一,民间传说是以人(历史人物或虚拟人物等)为中心并且较为接近人们现实生活的口头故事。

神话,以神圣的神为中心,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具有神圣感、崇高感。 

区别二,神话解释自然物,社会物多属于整体的部类,大的方面,如五谷,草木,动物,人等。

传说解释的则是局部的东西,具体的事象,比如某种草或某种鸟的来历。

区别三,传说的解释要比神话解释的更富于社会性,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二、 传说的分类

1. 人物传说

人物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传说,历史人物传说、生产技术人物传说,文化艺术人物传说以及史事传说等,都与特定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如早期英雄传说,如《大禹治水》当名人传说包公传说,闯王传说等,诸如此类的。

在人物传说中,并非所有的人物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的。有时候,为了表现某种思想情感,把故事情节编的圆全一些,在人们的口耳相传的过程重,常把具有广泛意义的有关内容或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内容,附会到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上,或者将空间,时间距离甚远的人和事拴在一起,巧妙的编织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

例如《孟姜女》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不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段记载说的是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将军杞梁、华周担任先锋,结果杞梁战死了。后来齐庄公率军载着杞梁尸体回临淄,在郊外遇见迎接丈夫灵柩的杞梁妻,便向她吊唁。杞梁妻认为不应该在郊外接受吊唁,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于是,齐庄公就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它的情节、内容很简单,不过是说明或赞扬杞良妻是一位知礼持重的将军夫人,令人尊敬。

大约过了二百年后,孔子的三四传弟子所作《檀弓》一书中,引用曾子的话说杞梁妻“哭之哀”,开始有了“哭夫”细枝末节。稍后的《孟子》中则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进而使《左传》中的史实演义成齐人都学杞梁妻的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

西汉时,文人们便让杞梁妻由“不受郊吊”变为“悲歌哀哭”。更有西汉人刘向,先是在《说苑》中添加因悲哭而“崩城”(此“城”应是临淄城)的情节,继之在《列女传》中又让杞梁妻“投淄水”。“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刘向《列女传》)因而,至西汉时期,杞梁妻的故事已经形成“哭夫、崩城、投水”三大系列,这可能跟西汉时期频繁的对北方战事相关联。

东汉至西晋时期,故事进一步演义成杞梁妻哭崩的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杞城。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说“杞都城感之而颓”。至此,杞梁妻的故事虽然已经远远跳出史实范围,但杞梁夫妻仍是春秋人,齐国的臣民。

步入唐代,这一故事便演绎得面目全非。唐代诗僧贯休的《杞梁妻》一诗中,让杞梁夫妻成为秦朝人,春秋死于战事的“杞梁”变成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而杞梁妻“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贯休《杞梁妻》)从此,长城与杞梁夫妇结成不解之缘。

故事的如此演变,缘于盛唐时期的东征西伐,士兵终年镇守边境。他们的妻子夜梦中系恋的是“玉门关”、“渔阳”、“马邑”,反正都在绵延数千里的长城一带。长城成为闺中少妇的怨恨所归,于是便借“杞梁妻哭倒长城”的故事来消除心中的怨气。杞梁妻的故事实际上成为“旷妇怀征夫”。唐代的《琱玉集》中记载这个传说,大体意思是燕人杞良因逃避修筑长城,逃到孟超家后院,偶然从树上看见孟家小姐正在池塘洗澡,孟仲姿以妇女之体不得再见丈夫,要嫁给他,杞良推辞不掉。婚后,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并给主管官吏打死,筑进了城墙内。孟仲姿闻知,到长城下痛哭。城墙倒了,露出许多白骨。仲姿扎破手指,滴血认出了丈夫的尸骨,便把它收拾带回去安葬。七中的好些主要情节,已同现代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颇为相似。

明清以来,明代大修长城,不堪徭役重负的百姓为发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添加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节,使“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基本定型。孟姜女并非姓孟,“孟”即排行老大之意,“孟姜女”应该是指“姜家的长女”。而且,在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后来为了引人注意,在故事情节上又加上了孟姜女跟秦始皇的斗争。在秦始皇按她提出的是三个条件一一照办之后,为了替夫君报仇,同时不被暴虐好色的皇帝沾污,孟姜女投水而死。她的机智、高风亮节,使传统形象增添了耀眼的新光彩,随着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变化,主题思想也有了新的拓展。(反封建性更强更突出)

2. 风物传说

风物传说就是关于特定的地方、山川、名胜古迹和建筑、物产、习俗的来历或特点的解释性故事。这类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乡土特产和风俗习惯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表现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如《西湖民间故事》、《桂林山水传说》)

3. 习俗传说

习俗传说是粘附在各地民间风俗习惯,节日活动上面的故事,它往往解释习俗的来历,是民俗事象口传化的结果,它反映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和爱憎是非,记述了社会制度与时代风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民俗文化学)和审美意义。习俗传说可分为节日习俗传说、人生礼俗传说、游艺习俗传说等。这些传说往往又与一些人物相粘连,形成了很奇妙的亦真亦幻的叙述风格。(举例:端午节传说;恩施土苗风俗传说)

三、 传说的特点

1. 历史性

传说与历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却又十分复杂。其中既有真实史实的传述;也有与特定的历史有关联的。附会捏合上去的人物或事象;还有较多的属于艺术虚构的东西。不过同一定的历史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则是传说不同于神话或民间故事之处,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历史性的特点。

2. 可信性

风物传说、习俗传说的地方色彩非常显著。就是人物传说,也多以其出生、死葬或活动过的地域为中心,广泛寄寓着该地区人们的深厚情感,充满着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on个深厚的情感与地方的色彩,总是通过具体的,特殊的可信物,诸如某一山、水、桥、树、屋等以及煞有其事的叙述口吻生动巧妙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如目睹耳闻,深信不疑,倍感亲切。

3. 传奇性

传说少于神话的那种荒谬或者是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大多具有生活本身的形式,故事的发展合乎神话的内在逻辑;但是也往往通过偶然、巧合、夸张乃至奇异的情节,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所以,民间传说中与历史有关的生活真情实景与奇情异事往往结合起来,既是具有历史性的艺术,又是艺术化的历史,从而比现实生活更典型,也更能反映历史的本质。这就是传说的传奇性的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10.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