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故事

发布时间:2013-07-05 09:34:53

听外婆讲客家民间故事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外婆家住秋长镇周田村,土生土长的客家人。我与她相处六年,至今回想,那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快乐的时光。外婆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出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卒于二零零五年,犹记得她当年还裹着小脚。到外婆家居住十分偶然,母亲生下我后,因生活拮据,就将我抱给外婆喂养,早早做工去了。于是,才有我和外婆的美好相处,才有外婆给我讲述客家民间故事的经历。

外婆见多识广,肚子里的故事一箩筐。每逢夏夜,酷暑难耐,她总是抱着我坐在院子里的大樟树下乘凉,一边扇着大蒲扇,一边讲故事给我听。是时,四野静寂,萤火点点,天空星光璀璨。外婆不会说普通话,操着一口纯正流利的客家方言,讲起故事来,口若悬河,腔调抑扬顿挫,比唱歌还好听。

外婆给我讲的故事多而有趣,内容以善恶福报和勤俭持家为主,但有一个故事很特别,令我回味良久。

有一天,外婆拉着我去玩。走着,走着,来到了一幢大围屋面前,围屋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个字,门前有阔大的风水塘,院子角落立有旗杆石。从远处看,它依山而立,气势恢宏。昔日的奢侈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略窥一二。与附近其他众多的古民居相比,显得不同凡响。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面对此情此景,我问外婆:“这么漂亮的房子,是谁建的呢?”

外婆用沉痛的语调向我讲述碧滟楼的来历。“碧滟楼的主人叫叶亚来,一百多年前大名鼎鼎的“吉隆坡王”。当年生活在这个山村的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短工。出生于1837年,天资聪颖,贫困的家庭却让他8岁就开始短工生涯;17岁那年迫于生计,取道澳头,南渡求生。1873年,叶亚来在平定叛乱、收复吉隆坡之战中,表现杰出,被委任为吉隆坡首任行政长官,并被授予“巴生、吉隆坡光荣、英勇、胜利、而忠诚的华人甲必丹”称号。叶亚来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经过20年的开创治理与经营,不足千人的吉隆坡被建设成繁荣的大商埠,叶亚来因此被称为“开辟吉隆坡的巨人”。他死后,政府停止办公下半旗致哀;直至现在,吉隆坡还保存着“叶亚来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人们都前往叶氏宗祠纪念他的诞辰。 叶亚来在吉隆坡地位显赫,晚年出巨资在家乡建造碧滟楼。碧滟楼于1889年竣工,而此时叶亚来已经逝世4年了。”外婆讲到这里早已泣不成声,她想起了随军客死在台湾的丈夫。

外婆去世八年了,但她给我讲的叶亚来的传奇故事,却一直在我的心头回荡。我在想:一个青少年时代外出漂泊的游子久经磨难,百折不挠,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那里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乡,他就像一片树叶,无论长得多高伸展得多远,始终无法摆脱树根的羁绊,这就是故园之恋。他毕竟是凡夫俗子,逃脱不了传统的俗套-------衣锦还乡。也许碧滟楼就是叶亚来飞黄腾达后衣锦还乡,自我炫耀的心理产物;也许是亘古不变落叶归根的情愫,促使他建造这座豪华围屋,用来安享晚年。可惜,他离世的太早了。

现在,有空的时候,我会经常去看碧滟楼。一座楼,让我记住一个人,记住一个外婆讲的传奇故事,让我铭记一段客家先人筚路蓝缕奋斗创业的艰难历程

黄埔实验学校 陈红

指导老师 王春辉

联系电话 135********

听妈妈讲客家民间故事

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是妈妈做的菜。

妈妈做的菜,色香味俱佳,百吃不厌。在妈妈拿手的众多菜肴当中,我最喜欢酿豆腐。有一天,我问妈妈:“为什么叫客家酿豆腐呀?”妈妈说:“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

据历史记载,客家人本居中原,为躲避历朝历代的战乱,背井离乡,一次次流迁入他省,并与当地土著居民混居通婚。赣南、闽西、粤北的交界处,整个东南亚区域,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客家人的足迹。中原人的南迁,将中原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了南方,再与当地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就产生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客家菜肴。

譬如这道客家酿豆腐本名叫客家酿三宝,传说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因蛮荒之地一时无麦磨面,不能擀面皮包饺子,为解乡愁,别出心裁,才创出如此美味。

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个好兄弟,因在一次点菜时发生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豆腐,后来,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酿豆腐。

酿菜中的经典头牌便是酿豆腐,客家人将猪肉酿进豆腐里,然后炸得金黄酥脆,浇上一层鲜香的自制酱汁,鲜嫩滑香、营养丰富,将食材原汁原味都体现了出来。客家传统除了酿豆腐,还有酿茄子、酿青椒等。”听后,我连连赞叹母亲博学。

母亲接着说:“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与经济、政治、历史、语言、文字、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客家饮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分支,客家酿豆腐只是客家菜的一个小代表。客家饮食文化的母体是中原文化,另外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广泛而多样的食材,迁入地区的饮食文化影响,都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因素。客家饮食以肥咸香辣见长,清淡味兼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推陈出新。”妈妈引经据典,讲的头头是道,我不禁喝彩叫好,没想到一道小小的酿豆腐还有如此多的故事。

于是,我对妈妈说:”请你教我做客家酿豆腐,我要将这道美味的客家菜肴传承下去!”妈妈微笑点头,我也笑了。

黄埔实验学校 洪春兰

指导老师 王春辉

联系电话 135********

听爸爸讲客家民间故事

“目眉毛,垫好看。”

爸爸是河源紫金人,十八岁出来做工,一番辛苦打拼,现在事业小有成就,儿女成双,还在秋长买了房子。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爸爸说要把爷爷奶奶从老家接过来,他们吃了一辈子苦,也该享享清福啦!想法一说出来,喜欢清静的妈妈就邹起了眉头,说道:“有我没他,有他没我,你来选择!”爸爸气得脸色发青。

妈妈对爷爷奶奶的态度不好,也有她的理由。爷爷奶奶的最大“毛病”是勤俭过头和爱唠叨,平日里给他们添置的新衣服,他们舍不得穿,仍穿着修补的破衣服,让村里人笑话,说儿女不孝。给他们买的营养补品,他们舍不得吃,到了最后,发霉扔掉。除此之外,他们凡事必唠叨,比如说妈妈买菜多了,吃不完倒掉可惜之类。家里凡是有他们在场,每天的嘴巴张家长李家短地从没闲过。所以,妈妈对二老有点烦。为此,爸爸还和妈妈冷战,好几天不说话。最终,妈妈回心转意,支持爸爸回老家接爷爷奶奶,结果呢,爷爷奶奶过惯了山里的清贫日子,看不惯闹市的繁华和污浊的环境,决定不来了,父母命难违,爸爸就由着他们二老了,不过会经常回老家探望。

爸爸出身寒苦,经常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能忘本。爸爸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从来都不是棍棒加吆喝,而是通过言传身教,或者讲故事。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转述爸爸给我讲的一个孝敬老人的客家故事:

客家人对于子女多而不贤孝的,或碰着类似的事情,就会怨叹说:“目眉毛,垫好看的。”据说以前,有个穷苦人家,夫妻生了六个孩子,辛辛苦苦地将它们哺育成人,有的出门做长工,有的到外做生意,家里只留下一个种田的。邻居说他出远门的孩子都赚了大钱,但总是一年四季不回家看望父母,连生活费也不邮寄,种田的孩子没出息,年老父母生活照样窘迫。老父亲越想越生气,便同时写了几封家书,分别寄给出门在外的孩子们,信的内容如下:“老父生病,茶饭不思,危在旦夕,见信速回,否则死不瞑目孩子们接到信后,惊恐万分,以为老父生命垂危,马上回去,不知还能不能再见一面呢?

于是,外出的儿子连夜赶回老家。谁料想一到家中,老父亲却坐在大门口,一言不发,看不出病情。儿子们都感到惊讶,也不敢询问信中所说的“病危”之事。老父亲沉默无语。孩子们也不敢启齿。大儿子对着父亲发呆,见老父亲把眉毛剃得精光,心里觉得奇怪。便小心问道:“阿爸,你的眉毛呢?”老父亲没好脸色地答道:“目眉毛,再多也是垫好看的,有也当过无!”此话一出,儿子们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原来阿爸是怪怨自己兄弟们不贤不孝不顾家!于是,兄弟们赶忙跪倒在老父膝下,表示悔意,请求原谅,并决定以后一定尽心赡养父母。

故事讲完了,大家是否觉得简单呢?举凡客家人,一定能听得懂“目眉毛,垫好看”这句含义深刻的客家俗语。在此,希望我们客家子孙都要牢记这个故事,做人不能忘本,为人子要好好孝敬父母!

黄埔实验学校 盘健华

指导老师 王春辉

联系电话 135********

客家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