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4-11-14 08:41:34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现象一】

关于新课程理念问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不缺理念,只缺行动;于是,有人提出来:我们不缺理念,只缺信念。

【参考答案】:

1、【分析】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育人士也认为,新课程理念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了,什么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倾听、个性化解读等等,然而,我们回头再看我们的常态课堂,却发现,在常态下的的教学行为仍然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习杜郎口、东庐、洋思、后六之后,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做法很好,但不切实际。于是,便没有了下文。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办,针对自己的情况有没有进行具体认真的分析,有没有寻找切实可行的自我操作方案和方式,是不是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做改革,都是一团雾水。

2)课堂教学过程中,两头翘的现象时不时地出现。要么是课堂灌输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要么是教师主导作用几乎无所适从。有的课堂上传统的优秀的讲授、示范教学受到了冷落,出现了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无意义的对话和活动;有的课堂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作用得不到重视,教学结构显得十分单一;有的课堂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忽视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以为,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很不深入,也就停留在学习阶段,没有真正的消化与吸收。也就是说,这是别人给你的,不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

2、【建议】:

1)只有真正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高度重视教学之道与教学之术的关系,将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的基本方法融为一体,才能收获行动化理念,从源头解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真正的理念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

2)需要认真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对接的关系,剔除呆滞僵化封闭的东西,辅之于灵动进步开放的改革手段。

3)必须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组织。教研组建设中的教研制度建设需要纠转有计划无落实或者有形式无实质现象,注重教学问题的针对性主体性系列性研究。要营造一种学习交流和自觉研究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将学习力作为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来认识和推进。

【现象二】

关于校本培训问题,有一种现象是:活着,但不存在。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内驱力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参考答案】:

1、【分析】:

在教师培养对象报名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有的学校充分认识到意义所在,全面发动、高度重视并强势要求;一是有的学校几乎无动于衷,缺少正确定位和长远目光,草草了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大批中老年教师因为已经是小高或中高职称了,内心就缺少了一种自主发展的迫切愿望,没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再有,在更大的规模或层面上,常常为了培养和推出更多的年轻教师,一批中老年教师也就束之高阁,难有施展身手的机会。有的学校的校本培训虽然名目繁多,但是没有系列跟进,缺少推进深化的策略。如何重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的作用,如何让他们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和生命力,这是一个校本培训中十分棘手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以为,我们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体验到自己工作的神圣感和幸福感,存在着一种职业与事业、专业之间的错位认识。

2、【建议】:

1)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教师寻找和体验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深刻享受工作的幸福。要发掘教师队伍中健康的优秀的治教品质和典型,给生命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不能或不可能,而是缺乏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完善自我的意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成功者需要的是一种恒心与毅力,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生活的精彩在于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诗意。当跨过艰辛之后,收获的将是掌声和鲜花。更何况,一个教师的心灵丰富与深刻了,你的教学才能深刻与丰富起来,我们怎么可以消极地对待我们的莘莘学子呢。

2)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层次与坡度的关系,要有总体规划和分层推进的策略。要在整体规划之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步实施。一是逐步完善教师素质的结构内容,二是合理分解年龄结构的培训方案,三是加强系列跟进和深化的操作方式。我们要特别讲究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一体化方案,逐步改革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在传统的专家培训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对话式、沙龙式、诊断式、探究式等的活动,及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教学探索过程成为教师的教育素养。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一则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热情,二则可以发现教师的感动故事,三则可以营造学校的精神家园。

【现象三】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录取,已决定上哈佛大学。

【参考答案】:  

“狼爸”、“虎妈”随着媒体的报道,名扬大江南北。他们所宣扬的极端的教育方式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宣扬支持,有人抨击反对。支持者认为“狼爸虎妈”的教育成果还是很“显著”的,孩子纷纷进入名校,这是多少家长、多少孩子们的愿望;反对者则认为“狼爸和虎妈”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一种“棍棒”教育,是早已经被淘汰、被否定的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

  出现这样的争议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对于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自然认定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而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狼爸虎妈”产生的喧闹的背后所隐含的广大家长们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迷茫,以及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不完善。

  首先,对于题目中提到的“狼爸虎妈”极端的教育方式,我认为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特点是“家长主导型”,由家长来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成长路线,并利用一些惩罚手段去维护家长的权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虽看似“暴力、专制”,却也隐含了“狼爸虎妈”对于孩子们的关心和对于孩子们成才的重视。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教育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是成功的,孩子们进入了名校,但是决不能因此去宣扬和推广。因为进入名校并不是断定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获得了成功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狼爸虎妈”之所以受到有很多家长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大家对于成功教育的判定标准就是考高分、进名校,根本原因则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造成高校招录以分数为主,学校也是以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家长们更是“择校成风”,盲目追求名校,对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时极其不利的。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10年国家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成才。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各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方向,为各级教育部门提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于学校来说,应把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人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因材施教;

  家长们也应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孩子自主权利之上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以自身的丰富阅历和专业的眼光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判断,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规划孩子成才;

总之,社会各界都需要认识到身上肩负培养优秀下一代的责任感,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其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现象四】

最近一段时间西安某校出现一些带着绿领巾上学的学生,他们都是那些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学校为“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绿领巾事件不单纯是领巾颜色的差别问题,但从佩戴绿领巾的孩子的表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条领巾影响了什么,影响的有多深。我们认为是及其的不合适,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对于这个事件请进行简单论述。

【参考答案】:

“绿领巾事件”经网络曝光后,引起了不少人的评论。媒体普遍的舆论导向都在谴责这所学校的教育管理有误,甚至糟糕至极,于是校方道歉了,经大家这么“热心”的关注之后,西安的这所实验小学也许再也不会做出类似的事了。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了,可结果是仍有一代一代人在这种强烈的呼声中踩着应试教育的步伐为了能进好学校挤破头颅,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竟给他们贴上了“绿色”的标签,班级里仍有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这显然不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绿领巾事件”只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其实更早以前就有类似绿领巾的问题出现,只是当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今天我们就西安的绿领巾事件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错在了哪里?

有人说是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科学,没有承担起正确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发挥自我价值,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的责任,很多青少年正在饱受着有弊病的教育体制的摧残,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绝不是素质教育体制应当表现出的姿态。有人说绿领巾是对孩子很傻很邪恶的教育暴力,素质教育还任重而道远。这些说法的确说到了重点上,但我想,问题不仅仅停留于此。西安实验小学的老师和校长声称他们只是想鼓励成绩差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带上红领巾,有些家长也赞同学校的做法,认为那是一种鼓励机制,无可厚非。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好,可他们却没有考虑到主人公的感受,所有孩子们都同意吗?喜欢吗?产生受到鼓励的感受了吗?作为受法律保护的拥有受教育权的尚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感受的小学低龄期的孩子,他们就应该在强制下受到别的孩子的嘲笑吗,就应该在强制下接受不公平的绿领巾待遇吗?是谁赋予了强制者的权利?说来说去,还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不知道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果他们深谙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还会以所谓的“新颖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吗?众所周知,小学时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客观化的一个时期,此时孩子极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在开始阶段就是建立在大人的评价上的,如果孩子的直接教育者将孩子划分在“差”的行列,孩子自己就会这么评价自己,并且其他同龄孩子也会这么评价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尊心的问题,还影响了与同伴发展友谊,甚至埋下了厌学情绪的伏笔,更糟糕的是,孩子也许会因此而产生恨老师家长的情节,以致日后发展到不可预想的极端。不懂教育的教育者在教育中充当着重要教育角色应该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终将导致不好的结局,我们搞教育的人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教育的对象有多脆弱,多复杂,他们在我们手下要长成一个健健康康的社会人,我们要时刻警惕着,仔细着,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松懈而误了他们一生。在提高教育技术的同时,责任才是我们要永远追求的东西,作为一线的教育者们,你们的使命才真正任重而道远啊。

绿领巾事件的出现,提醒我们,中小学生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绿领巾五宗罪”即剥夺学生佩戴红领巾的权利、侵犯学生价值取向和其尊严、阻碍学生向上求进取的通道、歧视差生和侮辱差生的证据、破坏了我国百年教育的美学。媒体评论人王石川认为,绿领巾是很傻很邪恶的教育暴力。绿领巾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更要让世人注意的应该是如何合理开展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机构首先应当确定学生的尊严得以保证,杜绝差异性教育,以防止学生在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上出现不合理的分歧,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道路上出现崎岖;其次,教育者的行为动机应抛弃应试教育的,从培养学生长期发展的素质教育为主,正确培养中小学生自信心,挖掘每个学生闪光点,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因材施教,施教者应根据对学生资质的差异,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教学方式,坚决杜绝带有鲜明特征的惩戒型教育;再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科学的,人文的制定教育手段、惩处措施以及规章制度等,坚决避免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

对于此类事件,我们认为不是简单的调动孩子积极性的问题,而是打消孩子积极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国的百年大计中,我们应该以教育为本。我们对孩子应该多些关爱,拒绝歧视;多些鼓励,反对标签;多些激励,少些刺激;我们应该务实而不是表面上的不公平对待,我想我们这样才会是有希望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现象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1、家乡留守儿童的现状

如今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或交由亲戚照顾。然而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我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理想、抱负、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两类。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理想、人生价值等内容的明确度,要低于“非留守儿童”。而持单纯追求经济收入或将来走一步看一步观点的“留守儿童”,则高于“非留守儿童”。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讨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很多人都离开了家乡来到外地工作,也希望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可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对孩子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一般家长会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奶奶或是外婆照顾,可是由于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和年龄差异,根本无法给孩子们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在政策体制上,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好留守儿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现象六】校车安全问题

目前,广大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已经从单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逐步发展为牵涉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校车的出现,为孩子们的上学、放学,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行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从全国来看,与校车有关的交通安全事故却不断增多,这暴露出了校车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因此,规范校车的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加强对校车的安全管控,刻不容缓。请试着分析。

【参考答案】:

1、当前校车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

1)车况较差、车型混杂,缺乏营运规范。

从校车本身这一车辆特征来讲,校车的出现,方便了学生上学与放学的行走,但一些校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着实让人担忧。这其中,有的校车是年久失修的小型面包车;有的校车是经过改装加座的中巴车;甚至,在农村,有的校车是使用安全技术不合格、非法改装改型的小型货车。这些车辆当中,有的已接近报废年限;有的甚至长期不进行年检,车况极差,车身严重老化。上述车辆的存在与上路,是校车存在交通安全方面问题的巨大隐患。

2)利欲熏心、心存侥幸,超员违法行为突出。

有些校车驾驶员,为了节省费用,敢冒被交警查处的风险,宁愿一趟多拉十几个学生,也不愿多跑一趟多烧油。拉上学生后,有的驾驶员,为了逃避检查,在校车玻璃上,贴上了黑色的太阳膜,让路面上执勤交警,不易观察到车内的坐员情况,以方便自己超员、超载;甚至拉上学生超员后,为了逃避交警检查,竟然舍弃宽敞的马路不走而走坎坷不平的羊肠小路,这样很危险。更有甚者,为了多拉些学生,一个座位上挤两三个;甚至把车内的座位拆下来,以扩大车内空间。让学生一个挨一个的站在车厢内。从而,人为地,促成了“超员”现象的发生。

3)安全宣传不到位,学校、家长缺乏责任心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由于家庭与在读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学生家长对交通费用的负担能力也相对较弱,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接送上,所以,也不过多地关心学生的安全;还有的学生父母,因长年在外打工赚钱,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统一管理,自己却什么心也不操。而我们有的学校、幼儿园的师生、员工,由于自身接触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较少,学校方面也较少进行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学生交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部分学生甚至缺乏文明交通行为的养成。

以上这些,仅靠交警部门的宣传和查处是远远不够的,是杯水车薪,是收不到大的交通安全效果的。

2、校车产生安全隐患问题的原因分析。

1)正规校车的缺位滋生不合格校车的泛滥。

当前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主要以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居多,有的学校虽购置了校车,但为了节省开支而疏于保养。学校如果按正常核载标准接送学生,觉得负担就会加大。所以,正规校车的缺位,直接导致了“鸠占雀巢”的现象,也由于此种原因,“黑校车”便逐渐产生。

2)学生跨区就读开辟“黑校车”市场。

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区域在不断扩大。学生的父母追逐“名校”,他们坚信,好的教育能够成就孩子的未来,于是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名校送,而我们很多“名校”,均集中在城区。致使学生跨区就读的比比皆是。造成孩子没有就近入学。因此,学校和家长有时就会“自发”地租用一些私人车辆接送学生。私人车辆,为了节约成本,便以恶性“超员”的方式来降低人均费用,以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

3、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对策。

1)多头部门尽其职,分工协助齐共管。

对于校车安全管理,最终要解决校车问题,关键还得靠政府介入。政府主管部门要对车辆、收费标准等方面严格评审和考核。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全区的校车,检查营运者的营运手续,检查驾驶人的驾驶资质,登记校车的行驶路线,加强路面的监控,发现无营运手续的校车,一律取缔和停运。当然,交警部门要和各乡镇公安派出所密切配合,加强对非法校车的查处力度。同时要深入学校,加强校车的安全技术检验。对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校车一律停运,待其检验合格后,方可正常营运。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的督导和管理,要把校车管理和学生安全管理当作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只要政府牵头,部门协调,并将发展校车纳入公共交通规划。唯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学生“超员”的难题。

2)严格路面安全管理,加大违法查纠力度。

严格管理,是规范“良好行为”养成的有效措施,也是杜绝违法行为不再发生的有力保证。因此,交警执法部门要与运管执法部门强手联合,积极推行错时联勤制度,采取定点设卡和巡逻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与检查,加大对从业车辆违法的处罚力度,严格“扎口”管理,逐步使不安全的“危校车”与不规范的“黑校车”,主动退出正规校车的行列。

3)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交警部门应该和教育部门相配合,加强协作,一方面向家长宣传不让孩子乘坐“超员”车辆,向家长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家长举报违法“校车”;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与幼儿园的管理和督查的同时,与学校和幼儿园逐一签订安全责任书,对存在违法“校车”的学校、幼儿园应当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处罚,使学生的用车和用车制度管理逐步走上正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加强校车的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校车一旦失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将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伤害和损失。血的历史教训再次向我们提出警示:生命不容侥幸,监管不容松懈。在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上,我们交警部门谨向有关部门,特别是有关学校部门与驾驶员朋友们,发出呼吁: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的部门做起,从自己的身上做起,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上做起,从每辆校车的安全做起,坚决杜绝不安全因素与不法行为的存在,共同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让活拨可爱的学生们,人人都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人人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与平安的未来!

【现象七】

家住农村的王女士刚刚在市区高价买了一套学区房把户口转到了教育资源更好的某学校施教区,为的是能够通过就近入学政策,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众多迁入的家庭抬高了重点学校周边的房价,王女士的一位朋友更是不惜暂时离婚,把孩子的户籍从他父亲的户口所在区转移到母亲的所在地。 虽然法律规定就近入学、严禁择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近年来择校潮仍趋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学校入学门槛更是形态多样并逐级升高,不仅考学生,也考家长。

针对这种择校热说说你的看法和对策。

【参考答案】:

这样严重的择校问题不仅说明相关政策的缺失或者执行不力,更是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的体现。择校热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

首先,择校热破坏了正常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现在大中小城市都有重点校、普通校、薄弱校。重点校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择校风”,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造成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重点校要资金有资金,要设备有设备,要师资有师资,薄弱校只能望尘莫及。这种对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了城乡差别,优质教育资源日益集中到城市,在高工资、高待遇的吸引下,农村好的教师被城市挖走,乡村中小学教育越来越薄弱。二是扩大了校际差别,城里学校两级分化严重,大量优秀教师流向名校,而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越变越差,生源锐减,直至办不下去。

其次,择校热加重了家长负担,也破坏了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中国家长普遍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择校费动辄数万,几乎耗尽了不少家庭全部的积蓄,许多家长甚至举债交纳择校费。家长们苦不堪言。“择校费,择校费,含着家长多少泪。”

再次,择校热扩大了阶层差距,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人建议择校市场化,看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愿意多出钱的当然可以“买”到优质教育资源,似乎是“公平买卖”;但是,义务教育是一种纯公共产品,而纯公共产品一般是不宜进入市场的。

第四,择校热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妨碍了新课程的推行。由于择校费的高低有无与分数紧密相关,因此择校热必然加剧了应试教育的造成的灾难。事实上,由于小升初的择校热,许多家长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督促学生为了择校而努力,各种奥数班、培训班、特长班应运而生,小学生无不疲于奔命,身心健康严重受损,不利于新课程的推行,更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第五,择校热易于引发教育腐败。择校现象从实质上讲,就是以权钱交易的方式换取短缺的公共教育资源,本身就是腐败。不但如此,择校大战滋生了一种隐性的、不受约束的权力,这必然导致寻租行为,并衍生为教育腐败。众所周知,几乎每所重点中学都以“实验班”的名义保留了一定的免费升学名额,这些名额的配置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其运作模式是完全不透明的。不但如此,巨额择校费在使用当中也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行为,其中的资金黑洞也易成为腐败源。如果不能弥补教育腐败的漏洞,我们的教育制度早晚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按道理讲,义务教育是一种纯公共产品,而纯公共产品一般是不宜进入市场的。从政治角度看,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而基本人权(如生存权、选举权等等)是不能进行买卖的。否则,从制度上就无公正可言。并且,《义务教育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从现实的角度讲,择校热使升学制度由原来的“分高者上”变成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更包括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另外,择校热还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也易于引发教育腐败。 长此以往,肯定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富人的机会越来越多,穷人的机会越来越少,破坏了公正原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

择校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温总理和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要求下决心解决中小学择校的问题。并且提出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择校问题的关键。

我个人认为,解决择校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应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政府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薄弱校倾斜,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应确定校园建设国家标准,严格控制超标准建设。

其次,应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轮校制度,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日本和韩国等现行的平等教育制度很值得学习。日本平等教育就是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包括残疾儿童,在任何一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机会、权利是相同或相等的。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一般35年内,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有人担心这样的轮换会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无法形成一个学校稳定的教育水平和风气。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并非所有老师都一起流动,也不是跨越很大地区的流动,

再次,改变目前各学校间教师工资差别过大的现状,对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进行控制,打击名校滥发奖金的现象,同时大力提高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这会减少薄弱校教师的流失情况。对于择校费的大部分,应该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严格审计,不允许用于发教师资金等。

第四是改革评价制度。高考升学率就是指挥棒,是中学评价的最重要指标,现在仍然是社会的基本评价尺度。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由数量转为质量,由注重教育条件转向注重教育结果。未来的中学评价应当引入“附加值评价”,将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同毕业时的状况作比较,考核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情况,形成平等条件下开展合理竞争的良好局面。

当然,从更加深刻的背景来看,还需要改变我们的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缩小社会的收入差距,为每一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择校问题才会得到最终解决。

【现象八】

推迟小学生上学时间以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增加体锻课时及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等措施,已经实施好几年了,部分条文也早已已列入青少年保护法,并同时大力推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及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输入等工作,但是为何我们学生仍然学得那么辛苦,“减负”真的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吗?

请就减负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可从原因和对策来谈谈。措施的推行使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有所增加,课业负担有所缓解,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情况仍不容乐观,究其现象及原因主要有:

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使学生承受各类升学压力:备考中考、高考的学生从升入初三、高三,有的学校学生甚至在进入初二、高二阶段,就开始进入日夜奋战式的学习状态,课内学、课外补自不必说,而中高考的压力近年来又逐步下推,使得小学升初中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幼儿园升小学时某些区域中也出现了一所较优质的民办小学招生,三千多名家长前来报名的盛况。更有甚者,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升学方面知识的补习。学校之间,尤其是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及各学科老师间的竞争,使进入学校的学生,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不得不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作业练习。

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有待完善:以小学低年级为例,刚入学时许多学生就碰到汉字识字量较大、数学学习无一定基础较难适应、汉语拼音和英语同步学易字母混淆等问题,而简单地降低识字量要求又会遭遇在其它学科学习上识字不足的问题。老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教材,既要忙于各层次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又要忙于应付各类检查,与孩子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许多学生为按老师要求掌握课程内容,须在家长帮助督促下才能完成作业。

过重的学业负担使许多学生仍没有足够的睡眠和锻炼时间,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参与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造成一些孩子跑、跳方面的技能、体能较差,且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均较同龄人差,依赖性强,出现了连做简单游戏也要等老师、家长教,名牌初中学校的孩子甚至鞋带也不会系的现象。这将成为下一代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最大障碍。

对于如何解决长期困扰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学生、家长乃至老师最期盼的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百姓能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为老师营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悉心教育学生的良好氛围。关键的问题是要提高高技能人才及广大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使每个孩子学有所长、长有所用,形成差别竞争,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公平享受社会资源。

【现象九】

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 ?

【参考答案】: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一是人格的培养。二是学习的兴趣。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 “空间 ”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定。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

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