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发布时间:2010-11-28 19:43:5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案例一:我不再羡慕

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学那年,我才16岁,浑身上下飞扬着土气。没有学过英语,不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谁;不会说普通话,不敢在公开场合讲一句话;不懂得烫发能增加女性的妩媚;第一次看到班上男同学搂着女同学跳舞,吓得心跳脸红……上铺的丽娜从省城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口发音吐字皆佳的英语。她见多识广,安娜卡列尼娜当然不在话下,还知道约翰克里斯朵夫。她用白手绢将柔软的长发往后一束,用发钳把留海卷弯,她只要一在公开场合出现,男同学就前呼后拥地争献殷勤。

那时,我对自己遗憾得要命,对丽娜羡慕得要命。

有一次,丽娜不厌其烦地描述她八岁那年如何勇敢地从城西换一趟车走到城东,我突然想到,我八岁的时候独自翻过几座大山,把我养的一头老黄牛从深山里找回来,从此我不再羡慕丽娜。

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女同学好像什么事都羡慕男生,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这句话挂在口头……学习成绩差了,知识面窄了羡慕男同学,软弱时哭了就骂自己是个女人没出息,连失恋也怪自己是个女人,甚至连男人可以在夏天穿短裤、背心、理短发都羡慕得要死。有一次一个男同学跟我推心置腹地谈了一个晚上。我知道了男人的好成绩也免不了要死记硬背,男人的知识面也不一定宽;知道了男人也哭,知道了男人常常追求女人却又追求不到;知道了男人也羡慕女人可以穿裙子,知道了男人觉得自己活得累,男人也说下辈子不再做男人” ……
于是我不再为自己是个女人而遗憾。

[点评]

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时,就曾为文中带有普遍性的女性心理描述所吸引,也许在每一个女性的成长中,都曾有过类似的心理路程,文中的在心理挣扎与对同性、异性的了解中走出困境,其实,的转变过程就是她对诸多问题的认知的改变过程。

案例二:老太太的愁与乐

一位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因为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开洗衣店,一个开伞店,晴天时老太太担心一个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另一个女儿洗衣店的衣服晒不干,于是,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都忧心忡忡。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你为什么看不到,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你都有一个女儿的生意好,你应该高兴才对呀!老太太恍然大悟,从此,快乐起来。

[点评]

个例子说明了一个简单但又常常让人忽略的道理,同样的情境,同样的认知主体,但由于认知观念的改变,竟会带来如此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案例三:一个女生的直觉

在一个深夜,我读到了学生在作业中给我写的一封信,被信中的内容所震撼,信中说:老师,你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当你出现在我视野中的时候,我知道我喜欢你,你的课我听得最认真,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会牢记并付诸行动,可让我伤心的是我越来越感觉到,你并不喜欢我!因此,这次作业我不打算做,只想把我的心理话告诉你,算作是宣泄吧,是你说的不要过度抑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你偏心!从开学到现在,3次作业我都只得了B,无论我用多少功,从未改变过,而我寝室的同学,她们根本没花多少时间来完成作业,还比我的成绩好,我觉得你对我有偏见,我家庭贫困,长相平平,各方面能力也不突出,你歧视我!其他老师也是如此,我本以为你和他们不一样,可结果却是你和他们没有区别。千万别告诉我你没有,因为我相信我的直觉不会错。我放弃努力了,因为无论我做什么、怎么做结果都一样。看了这封信,我感触颇多,说实话,我连这个学生的摸样都不记得,准确的说,这个女生的姓名和人我根本对不上号,歧视、偏见又从何谈起呢?这个女生凭着直觉作出的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我给她回了信,告诉了我并不真正认识她的事实,又与她一起分析了自己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她释然了。

[点评]

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直觉未必全部可靠,只有加上理性的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认知问题的本质。

案例四:对女教师的偏见

小君是我上公共课时遇到的一个女生,从上课第一天起我就发现了她对我或者是对我的课的反感,上课时会以打呵欠、摔书等方式弄出响声来干扰我,这种异常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无意注意,我有意识地关注、关心她的学习情况,对她表示友好,可她似乎无动于衷。可能是因为职业的敏感我感觉到了她的问题,我不管她的反应,坚持对她的友好。终于有一天我在咨询室接待了她,她一进门便说:老师,你做什么都没有用,我不会改变我对你的看法的,因为那不是我对你一个人的看法,是对女教师群体的看法。我感到诧异:为什么?她回答:我不喜欢女教师,尽管同学们都说你的课很好听但我还是不能集中精神来听。在倾听她诉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并没有我预想的童年伤痛,但非常任性,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会坚持,她对女教师有严重的偏见,认为女教师的心胸狭窄,知识面相对较窄,而且唠叨琐碎,缺乏男教师的幽默、渊博和大气,所以只要是女教师上课她都想当然地认为不会有她想要的收获。结果,所有补考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是女性,有时自己也挺难过,也曾想过改善但都没有奏效。我说服她认真听两节我的课,无论多么难受都坚持做到,听完后再与我交流,就这样半学期后,她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并从中得到了一个对自己一生都有意义的启示:不应固执地以自己的喜好来对人或事做绝对化的判断,因为那是许多错误的根源。

[点评]

小君是一个任性的女生,就因为自己的喜好对女教师群体形成了一个偏激的认知,为此,失去了聆听女教师上课的机会,对自己客观地认知人和事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认知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情绪,对于建立准确而合理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七:自我认识的误区

一次一位班主任带来中文系一个大二的女生,说该女生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全身长满了紫癜,精神不济,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与该女生详细谈话后得知,该生家庭十分贫困,无钱供她读书,她靠做家教挣来的工资做生活费,还要养活一个在读高中的弟弟,因此,很自卑,总觉得同学都瞧不起她,感觉很痛苦。其实,该生成绩不错,大一时曾获二等奖学金获,同学对她评价还可以。可她却固执地认为同学都因她家庭困难而鄙视她,最令她苦恼的是没有男生追求她。为了改变现状,她常常连续一个月不吃肉,节约伙食开支,去购买漂亮衣服,甚至,买新上市的水果,在寝室吃给别的同学看,以获得同学的羡慕与尊重。这样的牺牲,并没有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处境有任何好转,反而发现同学投来异样的眼光,心情越来越糟,由于长期缩食,她患上了严重贫血,常常头晕目眩,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大滑坡,以致补考多门而成为班上的困难学生,烦恼、自卑、懊恼时刻在吞噬着她不甘人后的自尊心,但此时的她已感力不从心。

[点评]

其实,这样的女生在大学里并不鲜见,只是表达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由于自我认识的偏差而导致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体验,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拒绝帮助、语言尖刻、防御多疑、封闭自我,就其内心体验而言,是痛苦不堪的,外表的自尊无法欺骗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她们在自卑与自尊的矛盾中挣扎,最后以偏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自己越陷越深。就如上例中的女生,偏颇地以为穿上几件漂亮衣服,吃点新上市的水果,就能得到同学的尊重,事实上,在她采取这些在同学看来可笑的办法之前,同学们对她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是她的自我认识走入了误区,导致了后来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自我认识基础上的自我体验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

案例十:高级碎饼干的故事

虽然生在外地,长在外地,但小王一直都强调自己是上海人,因为她父母都是真正的上海人,只是因为无可奈何的原因,他们从学校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外地工作。一去就是几十年,在这期间,小王父母多次努力想回上海,但一直难圆其梦。好在小王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高中毕业,终于如愿以尝考回了上海。由于大学晚饭吃得早,所以大家都有一个习惯,准备些饼干做点心,兼做晚上宵夜与平时零食。有一次,一位同学用非常便宜的价钱买回了碎饼干,大家觉得很合算,于是宿舍里五位同学都一窝蜂去买碎饼干做点心。两位上海同学除外,因为她们每次回家,父母都会为她们准备好各种各样精美的点心和零食。小王也跟着大家买碎饼干,但有趣的是,每次小王买回碎饼干,总要一本正经地对全宿舍的同学宣布:我买的是高————碎饼干,很贵的!要不要尝尝,跟一般的碎饼干可不一样!一开始,大家还真会尝尝她的碎饼干有什么高级之处,尝过之后,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如果你这样说了,小王会很生气。后来大家发现,小王每次买回来的碎饼干都是高级的。这样的事重复多了,宿舍里的同学便会窃笑,但小王对她的这种微妙的心理毫无觉察,仍然每次都郑重地宣布:我的这碎饼干是高级的。

[点评]

每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学生们听时,他们都会露出惊讶或不屑的表情,然后是哄堂大笑。也许读完这个故事,会哑然失笑,也许你还会嘲笑小王的虚荣,并且自信这类事情绝对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其实,或许在你身上或多或少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小王同类性质的实践。如买了一件便宜的衣服,会有意把价格说高一点;自己明明喜欢某男生,偏要说自己一点都不喜欢他,是他死活纠缠,不得已才搭理他的,并以此显示自己的魅力;家里本来很贫困,却要做出很大方的样子,硬撑面子;自己的成绩分明是刻苦学习换来的,却要说自己根本没怎么复习等等,看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例子,你是否还能说自己一点也不虚荣呢?相对而言,女生更依赖于群体,更关注别人的评价,更注意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细节,因此,更容易进入虚荣这一误区。容易产生与小王类似的高级碎饼干的事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