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语文卷(考试版)

发布时间:2019-05-06 09:53:54

绝密★启用

2019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

语文I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都既 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如今,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等均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 淡忘。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首要的是 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 ,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

A.反映 以至 挖掘 口口相传

B.反映 以致 发掘 口口相传

C.反应 以致 挖掘 薪尽火传

D.反应 以至 发掘 薪尽火传

2“南京”作为古都,在诗词中多有提及,下列诗句所写不是“南京”的一项是3分)

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B.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C.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①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

③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④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

“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

⑥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

A.②①⑥⑤③④ B.②①⑤⑥④③

C.⑥⑤④③②① D.⑥⑤②①③④

4下列概括分析与语段无关的一项是3分)

清代李渔认为,“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

A.戏曲写作选材要取舍,去粗取精,留其精要。

B.戏曲写作构思要缜密,上下勾连,通盘考虑。

C.戏曲写作结构要匀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D.戏曲写作布局要严谨,各部衔接,前呼后应。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铭志之于世 著:显扬

B.警之道 劝:劝诫

C道德而能文章者 畜:积聚

D.而先生 进:改进

6.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用于书信、名帖中,表示致敬。义同“叩首”“稽首”。

B.先大父,去世的祖父,“先”指已故的,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去世的母亲称“先母”,去世的祖母称“先大母”。

C.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同时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统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D.不宣,即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来表达未尽之意;除此之外,“不宣”还有“不显扬”“不公开说出”之意。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3分)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4分)

3)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3分)

8.曾巩为什么认为先祖的墓碑铭定能“传世行后无疑也”?请简要作答。(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南宋·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注】①试灯夜:元宵节为灯节,前一夜为试灯夜。

9.请结合“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分析词题中“初晴”之意。(5分)

10.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评“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请结合词作赏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3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桑之未落, 。(《诗经·氓》)

5)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6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君子病无能焉, 。(孔子《论语》)

8 ,马奔乃见良御。(《淮南子》)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兵车行

六月的喀喇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裹起细碎的沙砾,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象着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的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地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磨磨蹭蹭,上官星的病……我想起过河的情形。

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顷刻,冰块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嘟咕嘟地猛喝!

这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了一串……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难怪叫它天神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气力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今天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溜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担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祥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连长告诉我,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是唯一的女性。

“秦月同志。”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一首诗: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

(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和朝圣者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让人恐怖的“鬼火”在上官星的口中却不可怕,这表现出上官星守卫边疆的自豪感和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的乐观精神。

B.一辆军车,两个司机,开车的速度却截然不同,慢得让人心焦的车子到了上官星的手中,却“飞起来”“窜了出去”,“飞”和“窜”这两个动词非常形象,表现出上官星性格的急躁。

C.“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这一环境描写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为下文揭秘蓄势。

D.小说把现实和回忆的两次“兵车行”穿插交织,镜头反复转换,展现了英雄上官星为了救助战友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和这种精神的感人力量。

13.小说中设置“我”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4.上官星已经牺牲并躺在车厢中这一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文已经做出多处暗示,请找出这些暗示并进行分析。(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清明时节说祭祖

刘余莉

1“文化”一词在古语中由两个字组成:“文”,即文字、文章、礼乐、曲调等;“化”的本义作“教行”解,即人因受教而在气质上发生某些变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

2《孝经》中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古人对礼所起到的“以文化人”的作用最为重视,如《论语》中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治理人心的措施之中,没有比礼更为急迫的。古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礼记·祭法》记载了圣王制定的祭祀原则,祭祀是为了通过定时举办纪念的礼仪表达对先祖以及有功于国家的人物之恭敬与感恩,教导人不忘本。如“親”字的“目”字不能封严,意为“亲不闭目”,这既是对父母长辈的祝福,希望父母健康长寿,也是想到父母祖先察看着子孙的一言一行,所以要心存敬畏,即使独处一室,也不能做缺德事,令父母祖先蒙羞。

3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老师过世了,又如何以身教教导儿女、学生孝顺恭敬呢?那就要通过祭礼。所以《礼记祭统》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这说明,君子的教化必须从根本上教起。而能够把孝顺之心体现到极致的就是祭礼。在上位者能够定时追念他的父母祖先,在下位者才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孝敬。而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因此,祭祀不仅是教育,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始基。

4)在各种祭祀之中,祭祖“以文化人”的教育意义最为显著。一个人对自己的祖先都能念念不忘,对于近在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不孝顺的道理呢?

5)祭祖要依时依礼,追念祭祀。古人按照时节的变化祭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的祭祖最为隆重。在古代的祭礼中,对何时祭祀、祭祀的频繁程度以及如何祭祀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在《礼记祭义》中,记载了祭祀之前、之中、之后的礼仪。古人看一个人斋戒时的恭敬程度,就知道他思念亲人的程度了。

6)祭祖除了要“依时依礼”,最重要的是要有内心的诚敬,做到“毕诚毕敬”。祭祀源于人内心对父母祖先的感念之情。祭礼能长存孝思,培养人的恭敬心和不忘本的厚道情谊。人心厚道,懂得见得思义、知恩报恩,社会风俗自然就变得淳厚,而不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

7)祭祖除了这些礼仪,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昭述祖德,以此传承家风、家道、家文化。古时庶人虽没有庙,但是家家户户设有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祭祀的时候,全家族的人被召集在祠堂之中,听讲祖先的德行。东汉太守杨震有不收“四知财”的德操,教育杨家的子孙秉持他的廉洁作风,以至杨家后代出现了“四世三公”的盛况。

8中国古代的反腐倡廉教育,早在家庭之中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祭祀还成为道德教育的机会和场合,培养了对家族的责任感和承传家族文化的使命感。

(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非常重视“礼”所起的“以文化人”的作用,而古礼有五种,祭祀和丧葬是其中最重要的礼仪。

B.身教胜于言教是最好的道德教育,即使父母师长去世,这种教化也可以延续下去。

C.古代对于祭祀有很多讲究,不但对祭祀的时间、流程有明确的要求,就是对参加祭祀的人数也有明确规定。

D.“孝敬”是中华文化的根本,而“祭祀”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始基,在各种祭祀之中,祭祖对人的教化意义最为显著。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段引用《孝经》“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句肯定了“礼”对人的教化意义。

B.文章第(7)段举出东汉太守杨震一例阐述祖德对后人的影响,也充分证明祭祖这一礼仪之必要。

C.文章思路清晰,从“祭祖”的文化内涵到“祭祖”的意义、礼仪、内容,逐层展开,流畅自然。

D.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阐述“祭祖”的意义价值,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17.“清明时节说祭祖”,那么“祭祖”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作答。(6分)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会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除了上文提到的“主次分明”“藏露互补”之外,“疏密有致”“动静皆宜”“虚实相生”等也作为传统山水画基本的绘画原则被古代造园家以各种形式广泛运用于造园实践中。

(取材于牧戈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之后有粉墙,状如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计成修建的“积香炉”别墅庭院,还是王维筑建的“辋川别业”,都注重诗情画意,流露出亲近自然的愿望。

B.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从阎立本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才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C.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和颐和园中的佛香阁都展现了传统山水画中的“主次分明”原则,且更注重色彩的对比。

D.园林思维渐渐被引入建筑设计中,如北京红砖美术馆就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既巧妙处理景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和档案价值更大于审美价值。

B.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藏露互补”原则常常被古代造园家用于园林建造,如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和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都给人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

C.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如博物馆的屋顶设计就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

D.艺术是相通的,绘画原则可以用于造园实践,而园林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也可以移植到建筑创作领域。

20.假如你是一位建筑设计师,材料会给你带来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作答。(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鲁迅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3.这段文言材料出自《说苑》,《说苑》又名 ,是古代杂史小说集,编者是汉代的 。(2分)

24作者认为“人君”如何才能“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在叙事之中融入传统文化,涉及建筑、饮食、服装、家具、诗词曲赋等各个领域,如对林黛玉所服之“冷香丸”的介绍,“用春之白牡丹花、夏之白荷花、秋之白芙蓉花、冬之白梅花等花的花蕊,配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书中介绍可谓细密之极。

B.《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以描写战争为主,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局面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C.《边城》是一部展现人性之美的作品。书中所写的湘西,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老船夫对翠翠的疼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D.《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对叔父满含仇恨,也不滥用暴力。他通过母亲乔特鲁德之口得知事情真相之后,采用装疯这一麻痹敌人的办法,最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毒剑和毒酒都归还给了狡诈的克劳狄斯。

E.《老人与海》一书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个勇敢而自信的老人。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他毫不气馁。梦中海滩上的狮子、棒球好手老狄马吉奥都是他精神力量的来源。

26.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说“凸碧堂品笛感凄清”,适逢中秋佳节,为何会有“凄清”之感?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答。(5分)

2)鲁迅《呐喊》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口头禅或处世哲学,《端午节》中方玄绰的口头禅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列举两个表现。(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7~29题。

构筑安全屏障,打牢国家网络安全的地基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发展、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为推动我国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但同时要看到,当今社会,网络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向内看,信息泄露、谣言传播等现象加深个人信息的安全担忧,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影响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向外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只有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防患于未然,才能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为人民,也要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过去一年,无论是严厉打击网络黑客、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还是策划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论坛、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不管是上线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还是加强预防中小学沉迷网络教育引导,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逐步提升,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网络安全的共治共建渐入佳境。

还要看到,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网络安全的共同挑战,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必由之路。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种主体作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时刻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网络风险防范,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我们就能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有删改)

27.网络安全问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威胁?请结合文本作答。(5分)

28.如何理解“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作答。(4分)

29.面对网络安全的挑战,如何“构筑安全屏障”?请结合文本作答。(6分)

2019年5月2019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语文卷(考试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