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作业(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9-08-25 21:47:2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一、选择题

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正确;幼体可捕食动物和藻类,但成体仅捕食动物,可见该种鱼幼体和成体所处的营养级有所区别,B正确;水体中不同物种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该种鱼的成体和幼体属于同一种群,其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错误。

答案:D

2.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故A正确;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的树林中也有灌木和草本植物,也有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故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高的方向演替,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加,种间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故C正确;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D正确。

答案:B

3.关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主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错误;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C正确;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初始条件不同,D正确。

答案:B

4.下列有关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群落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B.草地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

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

解析:群落中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A项错误;任何群落的结构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变化,D项正确。

答案:D

5.(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K值的大小与其所处的空间和食物有密切关系

C.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群落演替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C错误。

答案:C

6.(2018·广东深圳一模)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

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

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

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时间跨度极大,环境变化异常剧烈。而群落演替研究的是在当前的地球环境下,群落组成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物种组成替代的过程。所以,不能依照生物群落演替的顺序来给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物种进行先后排序,A项错误;群落演替的每一阶段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项错误;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所有生物的演替,而不只指植物的演替,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项正确。

答案:D

7.(2018·安徽合肥质检)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

C.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开始出现分层现象

D.森林阶段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

解析:该群落的演替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初生演替的速度开始较慢,但之后会加快,A正确;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与人类活动、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B正确;群落一直存在分层现象,C错误;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增多,动物种类也会增多,森林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大,D正确。

答案:C

8.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①③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

答案:B

9.(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黄猿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它能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寄生榕小蜂在榕果表面上的产卵;但是它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那些有黄猿蚁栖息的榕树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黄猿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直接能量流动关系

B.两种榕小蜂、黄猿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C.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黄猿蚁捕食寄生榕小蜂,寄生榕小蜂通过在榕果表面产卵影响榕果产量,传粉榕小蜂能促进传粉增加榕果产量,黄猿蚁捕食寄生榕小蜂,较少捕食传粉榕小蜂而间接增大榕果的产量。因此,榕小蜂、黄猿蚁、榕树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黄猿蚁与寄生榕小蜂之间是捕食关系,存在能量流动,A错误;由分析可知,两种榕小蜂、黄猿蚁、榕树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正确;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不是寄生关系,寄生榕小蜂与聚果榕是寄生关系,C错误;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但是不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B。

答案:B

10.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异,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土样进行调查,D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

(2)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顶级群落后,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________现象,动物分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可看出植物的种数取决于________的不同。

解析:(1)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起始条件是无任何生命状态,属于初生演替。(2)演替过程中,生物成分的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是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形成顶级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主要是由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造成的。(3)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体积增大,植物种数随岩石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1)初生 (2)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分层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岩石体积

12.某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 133 hm2,科研人员对一块0.2 hm2样地的乔木层进行多次调查,部分种群数量变化如表所示(单位:株):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云南银柴与厚壳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结构,植物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环境因素)有关。

(3)调查该样地锥栗种群数量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4)据表估算该样地200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该数据代表当年自然保护区内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则不可靠。要获得可靠的结果,应该如何取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自然保护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云南银柴和厚壳桂都是植物,且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主要竞争阳光等资源。(2)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3)因为锥栗数量较少,个体大,所以可以用逐个计数法调查。(4)表中的数据是0.2 hm2样地的数量,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所以2002年云南银柴的种群密度为204/0.2=1 020(株/hm2)。要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可靠,应随机选取若干样方,然后取其平均值。

答案:(1)竞争 (2)垂直 光照 (3)可以 (4)1 020株/hm2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进行5点取样或等距取样) (5)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3.(2018·长郡中学月考)如图表示某水库放养一批翘嘴鲌(肉食性鱼类)后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__”型增长;在环境阻力下,该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填“K2或“K3)。

(2)若想估算该水库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法,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

(3)图中b、d两点的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d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呈________(填“增长”“衰退”或“稳定”)型。

(4)翘嘴鲌在生态系统中至少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1)S K2 (2)样方 随机取样 (3)不相等 衰退 (4)三 加快物质循环

(新课标)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第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作业(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