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考点模拟试题(中国古代隋唐时期)

发布时间:2010-08-06 17:15:49

2009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4

中国古代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一)第一节:短暂的隋朝

1渠成以后,“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段运河的作用 D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广通渠

2.(辽宁省五校2008届高三上期期末)“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这首诗最恰当的理解是 D

A.全盘否定隋朝运河的功用,认为开凿运河是隋亡的主要原因

B.一分为二,对隋朝运河的开凿毁誉参半

C.高度赞扬,全盘肯定隋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绩

D.客观评价,在叹惋之余盛赞隋朝运河的功用

3.(辽宁省大连市2008届高三双期测试卷)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见图2“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运”,是指 B

2 隋朝大运河

A.通济渠 B.永济渠 C.江南河 D.邗沟

4.(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路运输线。从江南直接运输物资到长安的正确路线是 A

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江南河→通济渠→广通渠→邗沟 D.江南河→永济渠→邗沟→通济渠

(二)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1“隋朝于6世纪末统一了中国,却很短命;其后的唐朝则将中国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剑桥插图中国史》)。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性帝国的原因包括 C

①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

③取消了对商贸的限制 ④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资治通鉴》中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世英贤亦竟为之用”。对这段评论解释正确的是 D

A.抨击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B.抨击武则天时期官员过于泛滥

C.赞扬武则天革新政治 D.赞扬武则天善用人才

3.唐朝骆宾王《讨武氏檄》说“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C

A.武则天不得人心 B.武则天违背了历史潮流

C.地主阶级的不同阶层存在矛盾 D.恶毒的人身攻击

4(合肥八中2008届第二次月考)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唐朝前期三位杰出的皇帝,以下哪一项不是他们采措施中所共有的 D

A.重视人才 B.发展经济 C.推进科举制度 D.实行募兵制

5.(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下列属于庙号的是 C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顺治帝

(三)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未列入考纲)

(四)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1.唐朝募兵制的特点是 B

A.定期更换防地,将领不随军调动 B.士兵成为国家职业军人

C.“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D.征战时兵士从各地临时出发

2.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说明 B

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 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很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3.登上大雁塔,依稀可见塔壁上有题刻的字迹,这就是著名的“雁塔题名”。据载唐中期以后“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雁塔题名是新科进士的荣誉 B.进士科最受唐朝人重视

C.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难 D.唐朝时开始设进士科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隋唐科举制革除的最大时弊是 D

A选官重武轻文现象严重 B庶族地主的反抗

C选官被地方豪强势力控制 D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

5.“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C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6.中央官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的主体内容,下列措施既能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又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是 B

A.秦始皇虚设太尉、直辖兵权 B.隋文帝设立三省、同为宰辅

C.宋太祖实施“更戍法”,疏远将兵关系

D.康熙帝以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同掌中枢

7.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 C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8.“凡天下十道,置府三百六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这段话记载了唐代府兵制的改革情况,它应该发生在下列哪一皇帝统治期间? B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9.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是中原文化主动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典范,下列隋唐时期的制度中与之类似的是 B

A.科举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募兵制

10“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中国古代的 B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11(福建省石狮永宁中学2007届高三统考)唐初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根据唐朝制度,一道治理黄河的诏令从草拟到执行必须经过 B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户部

12.(广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9月月考)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 A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3.(河北省衡水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调研)“虽有此制,开元之季(末年),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该句中的 “制”是指 D

A.两税法 B.科举制 C.租庸调制 D.均田制

14.(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 B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指制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15.(河南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唐律疏议》是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法律法典和注疏。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它颁布前,需通过的程序有 B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刑部

(五)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 A

(1)秦半两钱  (2)隋五铢钱  (3)开元通宝  (4)民国银元

A(1)(3) B(1)(4) C(2)(4)     D(3)(4)

2有人在网上高价出售一枚古钱币(图略,四枚钱币都是圆形方孔钱),并声称它是中国历代钱币制造的范式。这枚钱币应是 C

A钱上有“洪武通宝” B钱上有“万历通宝”

C钱上有“开元通宝” D钱上有“永昌通宝”

3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此诗句赞美的陶瓷品种是 B

唐三彩     B青瓷     C粉彩瓷     D白瓷

4.唐德宗曾向长安富商借钱八十余万缗,这些富商开办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机构,这种机构当时叫 B

A.钱庄 B.柜坊 C.票号 D.邸店

56 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

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都市。由此可获取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B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②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③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依然存在

④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②③

6.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B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7.白居易的《琵琶行》有诗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提供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C

A.商人重金钱不重感情 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C.唐朝茶叶商品化程度高 D. 交通不便,经商路途遥远

8.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通:“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 C

①封闭性 ②完善性 ③保守性 ④稳定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致使8世纪中期我国田亩数最多的主要推动力是 A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B.围湖造田、放火烧山现象的普遍

C.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D.人口激增、粮食短缺

10.假如你生活在唐朝,在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事情是 D

A.农民耕种时,有的地区使用曲辕犁,灌溉时使用筒车

B.乘船从洛阳至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 C.闲暇时你可以和朋友品茶聊天

D.出门时,你可以将衣物、书籍寄存在柜坊里

11.《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大和年间(828——835),浮梁(今江西景德镇)“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这表明 A

A.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唐朝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C.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D.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12.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这种繁荣直接受益于 B

A.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C.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D.隋炀帝多次巡游

13.唐朝诗人王翰曾写下千古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所述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从何处传入中原? D

A.吐蕃 B.波斯 C.回鹘 D.高昌

1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货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秦统一的货币有两种,其中黄金是上币,铜质圆钱是下币

B.汉武帝时开始铸造并使用五铢钱

C.唐玄宗时期铸造的开元通宝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

D.北宋时期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5.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 C

①半两钱(秦朝) ②淳化元宝(宋代) ③咸丰重宝(清朝) ④开元通宝(唐朝)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6.唐朝的中原人流行穿胡服,戴胡帽,妇女喜欢穿男装,女装盛行袒胸、窄袖的款式。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时期 D

A.少数民族服装取代了汉族服装 B.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平等

C.少数民族服装开始影响中原服装 D.社会风尚比较开放

17.女性的裙子,在初唐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这种裙式,至今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中晚唐时,流行多层广袖上衣,外面围上宏大拖地的厚重裙子,日本著名的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可见唐文化对这些国家影响之深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日本的服饰、风俗等深受隋唐文化影响

B.朝鲜半岛上的辰韩服饰与唐服相似

C.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唐朝服饰传到罗马帝国

D.《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服在天竺流行的状况

18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承古萌新,吸收、融合、扩展等特点,要证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最早出自某个地方或国家,其论据最有说服力的是 A

A.历史文献记载 B.政府的发表声明 C.联合国机构的认定 D.专家学者的解释

19.(安徽蚌埠二中200810月月考)“翻倒,翻倒,唱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

20.(辽宁省五校2008届高三上期期末)最能反映唐诗“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笙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长安”所描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 A

A.陆上丝绸之路带来商业繁荣   B.唐朝已经出现银行雏形柜坊   

C.唐朝长安城商品贸易蓬勃发展  D.唐朝时期安西地区丝织业发达

21(福建省福州三中2008届高三上期三次月考)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这一记载 A

①反映了唐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的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朝初年的实际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北京市101中学2009届高三统练二)唐人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对这段材料中的现象的阐释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B

A.人口增长逐渐导致耕地不足 B.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唐朝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 D.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

23.(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①商和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瓷器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③唐三彩为后世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④最早纠正秘色瓷产生于五代传统说法的惊天考古发现是在北京法源寺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4.(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下列有关唐朝扬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江南的物产大多都在扬州集散 B繁华的夜市是扬州的一大特点

C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此云集 D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政治中心

(六)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下列最早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古代少数民族是 C

A.南诏 B.吐蕃 C.西域各族 D.匈奴

2.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上述言论中关于“婿”、“半子”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B

A.吐蕃 B.回纥 C.突厥 D.南诏

3.唐朝陈陶的《陇西行》诗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C

A.昭君出塞密切了内地与西部地区的联系

B.通过和亲,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D.唐代开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4.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 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

C.为地区间的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 D.直接导致了回纥各部归附唐朝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中的“君”将前往 B

A.西域都护府辖区 B.安西都护府辖区

C.瀚海都督府辖区 D.忽汗州都督府辖区

6.(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16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B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入藏

A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
B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C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
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

7.(河北省衡水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调研)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 C

A.方向不定的风 B.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

C.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 D.民族融合的风

8.(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据史书记载,唐朝时的一个民族政权“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筑城郭以居。……地方五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这段史料说明的情况是 C

A.回纥发展农业 B.黑水都督府的设置

C.渤海全盛时期 D.东突厥的文明进

9.(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二次摸底)右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5世纪景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唐代管辖此地区的机构应是 C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黑水都督府

10(河南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唐朝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图》:“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B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 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 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七)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19.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 A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③玄奘历经艰苦到天竺取经 ④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至今在荷兰、德国,橘子还被称为“中国苹果”,它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陆的。据此可推定 A

A、中国可能是橘子的原产地

B、橘子是汉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人欧洲

C、橘子是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欧洲

D、德语与荷兰语同出一源

3.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D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本国的政治迫害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先进文化的吸引

4.玄奘西游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其体现的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

A.兼收并蓄 B.全面繁荣 C.影响深远 D.领先世界

5.《华尔街日报》的英文网站网管说,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流媒体都不可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影响。今天,汉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在这样的时期,我们更要注意学习唐朝文化的 C

A.光照四邻,影响深远 B.博大精深,全面辉煌

C.开放探求,兼收并蓄 D.崇尚实用,推陈出新

6.在论及隋唐文化时,鲁迅先生曾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能说明鲁迅观点的例子有 C

①接纳了外来宗教 ②引进西方自然科学

③吸收波斯纺织艺术 ④学习东罗马的医术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八)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1下列诗歌反映了流落南方的士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是 C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促使唐诗空前繁荣的社会原因是 D

①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背景 ②科举制确立使中国下层文人自信、乐观、进取

③太平盛世为人们提供闲适的生活环境 ④唐朝诗人比其他时代更具有想象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

3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福娃”之一的“火娃欢欢”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A.敦煌壁画都是隋唐时期的作品

B.敦煌莫高窟坐落在今天青海省境内

C.敦煌莫高窟反映了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繁荣

D.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

4.右图所示楷书作品,端庄雄厚,体现了丰裕的盛唐气象和忠贞的

个人品格的完美统一,他的作者是 B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

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D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6.古代绘画有时直接再现社会生活,下列四幅画直接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是 A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天竺舞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 D

A.政治制度创新 B.文化辉煌灿烂 C.民族关系和睦 D.文化政策兼容

8.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历史和文化价值荟萃。下列图片属于敦煌壁画的是 D

9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见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C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10.(辽宁省大连市2008届高三双期测试卷)将“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中国最早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中国最早的火箭出现在 B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1.(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以下四幅图片中能够反映盛唐气度的是: B

A.《兰亭序》 B.《颜氏家庙碑》
C.《神策军碑》 D.《资治通鉴》手稿

12.(福建省莆田四中2008届高三4月月考)寄情山水、留恋田园牧歌是田园诗人的特点,下列古代诗人能列入此类的是 B

①陶渊明 ②孟浩然 ③王维 ④李商隐 ⑤岑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③⑤

13.(广东省中山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可能会 A

A.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 B.偷偷阅读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小说

C.在街上购买到赵孟頫精美的书画 D.在勾栏瓦舍中观看到杂技和说书等表演

14.(河北省正定中学200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D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15.(河北省正定中学2009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下面都是我们学过的唐诗,请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诗句作者生活的时代,其中正确的是 A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6.(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二次摸底)“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B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赵佶

二.非选择题

1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时期,长安的对外交通发达,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这时期,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留学生。长安等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日本人吉备年轻时就来到长安,研习儒学,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

材料二 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唐代的长安城很大,面积比明清的北京城还大2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宽的街道有220米,东市的街道宽15米左右。西市内东西向和南北向各有两条街,将市内划分成9个区,每区四面都有街道,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开。一般的店铺铺面只有两小间,大的也不过三间。从出土的遗物看,西市有饮食店、珠宝店等,还附有用于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材料三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来看,反映隋唐的长安,洛阳是怎样的城市并析其原因?(12分)就上述角度看,唐朝与长安,洛阳类似的城市还有哪些,为什么会类似?(6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你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透过材料二、三你获得了唐代长安城规划方面的哪些重要信息?(3分)

3)从整体(整个国家)和局部(个体城市)的关系看,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化城市有何历史启示?(4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必然使北京进一步国际化,根据历史启示指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说明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国际化大都市(或对外交流密切)(2分)原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文化发达,政治稳定,城市规划合理,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10分)。类似城市:广州 →广州是海丝的起点,中外经济联系密切(3分)扬州:交通发达,唐后期重要工商业城市,吸收众多外商,成为国际化都市。(3分)

2现象: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合理(2分);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建筑水平高超(2分);信息: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3分)

3启示:国家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前提(4分);说明: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成果3分)

2(福建省福州三中2008届高三上期三次月考)阅读下列材料(13)

材料一 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 “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80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摘自《旧唐书》

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绣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炎疾其蔽,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同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

——摘自《新唐书》

回答:

1)三则材料各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3分)

2)材料一所述的制度有何作用?2分)

3)材料二中的“若不役,则收其庸”是何意思?有什么作用?2分)

4)由材料二制度转变为材料三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分)

5)材料三中“以贫富为差”是何意思?1分)

6)材料三制度实行的意义、作用和局限性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是唐初的均田制;材料二是唐初的租庸调制;材料三是唐后期的两税法。(3)2)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

3)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生产劳动的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

4)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的收入减少。(2)

5)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1)

6)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赋税制度的一大改变;开始实行时,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农民受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的剥削仍然很重。(3)

3.(河北省唐山市2009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志》卷七:“(唐代长安)万年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唐会要》:“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

材料二 张泽成《唐代工商业》:江淮以南,东晋南朝时已出现了草市,唐代草市为

数众多。例如青弋江有“村边草市”,茶山下有“水口草市”。在钟山附近,“野市鱼盐隘,

江村竹苇深。”淮阴附近,“鱼盐桥上市,灯火雨中船”。……唐代楚州“千竹夜市喧”,

苏州“夜市卖菱藕”,广州“蛮声喧夜市”。

1何谓“市”?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特点。(8)

2材料二中的“草市”、“夜市”的出现有何意义?(6)

参考答案:

1)定义:唐朝政府在城市特定区域设置的,用于货物聚集、商品交换的场所。特点:限制时间地点;管理严格。

2)意义:冲破了市场的限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在中国古代史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这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通典卷十三选举》

材料二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材料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审举》

材料四 杜佑《通典》记载:“(唐朝科举制度)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当时有人说唐朝科举是“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代诗人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不得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选官的两种主要途径是什么?两者在形式上有何差别(4分)

3)根据材料三,东汉后期,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主要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后果?(4分)

4)从魏晋至隋唐在选官制度与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5)根据材料四,史料说明了科举制的哪些问题?(4分)如何从积极方面评价唐朝科举制度?(4分)

参考答案:

1)以开垦田地的多少与取得军功的大小来授官

2)察举制度与征召(征辟)制度。察举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下的选官制度,征召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3)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原因主要是豪强地主势力壮大,政府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产生的后果是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4)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注重出身门第;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变化原因:隋唐时期,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士族门阀衷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要求把选官权力从门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5)唐朝的科举考试仍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人尽其才。科举制度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科举录取率很低,即使有真才实学,也要奋斗多年,不利于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成长使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学问。

评价:尽管唐朝的科举制存在着以上问题,但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制度,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这表现在:抑制士族门阀势;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碟机响深远;有利于文化教育和唐诗的发展

2010年高考考点模拟试题(中国古代隋唐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