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

No.5 2004(Total 113)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张家松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30033)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微囊藻引发的鱼病以 致死亡的事例频频发生,特别是近年来,水产养殖 
次为青鱼,鲢鱼,草鱼和鲤鱼等。经镜检计数,水中 微囊藻的数量如果每升在100万个以上时,就可 
 
技术的提高,人们以追求高效、高产为养殖的主要 目的,使水体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致使水华发生 已成为全国以至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微囊藻 是淡水水体水华最常见的藻类。 
微囊藻毒素的种类 
在微囊藻中对鱼类危害最大的是铜绿微囊藻 
(areuginesa)和水花微囊藻(M.osaquae)。主要形态 特征是立方形或近似于方形,几个群体或更多群体 
连在一起,群体由一层无色胶质膜包被,在光镜下 
观察:群体中细胞分布不贴紧,细胞球形或近球形, 
具有假空胞。肉眼观察团块较大,颜色为灰绿色或 
黄绿色。 
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中,认为微囊藻 对鱼类的毒害.其一,是由于胶质膜不能为鱼类消 
化,而影响了鱼的生长:其二,是微囊藻体死亡后, 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NH2oH),硫化氢(H2S)等有 
毒物质,而使鱼类中毒,甚至死亡。其三,是微囊藻 大量繁殖时,在夜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而大量耗 
氧,在其进行光合作用时,使PH值上升,鱼体硫胺 
酶活性增加,而硫胺酶可迅速将维生素B1迅速分 
解.鱼类缺乏维生素B1可导致神经系统失灵,兴 
奋性增强,急剧活动,痉挛,身体失去平衡。 
90年代初,人们开始认识到微囊藻毒素对鱼 
类的毒害是最为首要的因素。相继在鱼类的毒理 学研究中才开始得到验证。 
实际上,微囊藻毒素在1959年就被确定为肽 毒紊。80年代对其结构有了明确的了解,其为环状 的肽类物质,由于分子上有两种可变的L_氨基酸, 而产生多种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ns)。存在最 普遍.含量也相对较多,毒性最大的是LR,RR和 YR,其中L,R,Y分别代表亮氨酸,精氨酸,酪氨 
酸。研究最多的是微囊藻毒素LR。 
微囊藻毒素使鱼类中毒后的病理表现 
在生产养殖过程中,可以见到很多因微囊藻 的大量发生而使鱼类致病的事例,在同一个水体 
的生态环境中。鳙鱼鱼种对此种毒素尤为敏感,其 
使鲤科鱼类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对受到微囊藻毒素毒害的鱼类进行解剖检查 可知,微囊藻毒素主要损伤的是肝脏,也是最先损害 的器官.就是说,微囊藻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 
病情较轻的病鱼,解剖后能观察到肝脏轻微出 血,但肝脏外形完整,边缘清晰。较重病情的鱼,可见到 肝脏外形不完整,呈紫红色,易碎,或淤血肿大,呈紫 
黑色,胆囊扩张,月旦汁充盈。肾脏、心脏无外观变化。 
显微镜观察血管中血液红细胞显著减少,严 
重的无红细胞,这与肝脏大量充血有关。 
另据文献报道,微囊藻可明显降低鱼体内谷 
胱甘肽(GST)的含量,说明微囊藻毒素引起了谷胱 甘肽的消耗。谷胱甘肽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三 肽有机化合物,它参与许多物质的解毒作用。在分 子毒理学研究中,GSH可以用于反映污染的指标, 
但是非专一性。因此,GSH也可以用于反映微囊藻 
毒素对鱼类的影响。 
另有鱼肝蛋白磷酸酶活性致毒实验的报道, 微囊藻毒素可在极短的时间里对蛋白磷酸酶产生 
极强的抑制作用,甚至使其活性完全丧失,这意味 
着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将受到严重威胁。 据周炳升等(1998)的微囊藻毒素(LR】对肝脏 超显微结构的影响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LR)对 鱼类肝脏影响最为显著,首先被作用的是肝细胞 
之间的连结,在实验早期,肝细胞开始分离,并引起 肝内出血。 
微囊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对鱼类的危害 
据Watanabe用浮游动物研究证实,微囊藻毒 素可在象鼻蚤中两倍富集,也提出毒素有可能在某 些生物体内富集。因此,微囊藻毒素就会经食物链 
在鱼体内残留、浓缩。以缓慢的速度影响鱼体的代 谢,最后引发鱼类疾病的发生。 
由此可见.应建立灵敏可最的水质监测方法, 对养殖水体进行常规监测,以保护鱼类免受微囊 
藻毒素的危害。 参考文献(略)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