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的几种有效记忆法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

发布时间:

地理教学的几种有效记忆法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的确,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全记住,如果采用一般记忆硬背形式的简单机械记忆法,那就太耗费精力了,效果也会很好。那么要想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而不忘,记忆犹新,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多想办法,
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克服记忆中的困难。下面是几种有效的记忆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记忆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及机械式记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驾起兴趣这一记忆桥梁,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在充满情趣的教学状态中记住零散、难记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西亚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图时,可让学生把西亚中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状,再通过胳膊肘这一轮廓引出西亚四周所环绕的“五海”:胳膊肘下方为阿拉伯海,外侧是红海,肩膀临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有个拇指形状的半岛,半岛上方为黑海,再往内陆深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了。这样通过饶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确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记住、记牢。二、图示记忆。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学科的形象语言,也是形象思维赖以进行的表达工具。因此,利用地图教学和记忆,必然能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城市名称难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图上找,再自己描,最后标出,这样在图上把知识记住。再如:一些河流像黄河,长江,黄河像个大“几”字,长江像个英文字母“W”。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此形,然后让学生沿着图形分出上中下游,这个略图栩栩如生,因此借助此图加深了记忆。三、对比记忆法。对比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的几个相对立或相似的知识点上,记忆起来,费时少,收益大,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讲西欧大陆西部的岛国英国的海陆位置时,联想亚欧大陆东端的岛国日本,可以对比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岛国,不同之处就是英国是个大西洋中的岛国,日本是一个太平洋中的岛国。
这样,通过对比,两个地理事物的特征就鲜明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四、因果记忆法。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体,所以记忆地理相关问题时,要注重地理事物、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环境为线索,把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例如:西亚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以这个问题做为“果”找“因”来—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气候炎热、干燥。再以开始的问题做为“因”找出“果”来—导致地面河流很少,农业适宜发展畜牧业。这样通过“因”推导“果”或者由“果”分析出“因”
来,记忆时知识就系统多了。
五、归纳记忆。是对某些知识总结分类,串成一条线。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归纳后可知可知①它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是800MM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③是暖温带与亚热带通过的地方。④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⑤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⑥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六、理解记忆。是针对该记的知识,先分析其原因,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在第一册学习日本的经济时,可先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鸟国,多港湾,资源靠进口,因此,对外贸易发达。再如第一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其中有“地形因素”也可用此法记忆,通过分析同纬度的喜马拉雅山和长江中下游气候的差别,可知海拔高气温低,理解后方可记忆。七、字头记忆,是在记忆一组知识时,把字头排成一段文字,从而记住此内容.如我国55个少数民族,很难记,如果这样按字头排成“蒙回藏,维苗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哈哈傣黎美„„。”再如东南亚的国家名称可把第一个字串接起来记“新越印,马泰菲。”这样用等一个字来
提示,很快就记起全称。
八、重复记忆法。根据《心理学》中讲到的遗忘规律,知识要及时必要的重复几次记忆,这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具体的做法如下: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留点时间给学生识记,加强学生瞬

时记忆,下节课上课前提问,把存在的问题再点拔。其后一个周再重复提问一次,讲完一章内容后,
再把知识内容串一遍,再重复记忆一次,这样反复记忆遗忘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九、列表记忆。是把内容易混的地理知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加深记忆。如在学习世界的自然第一节时,对各自然带的名称、范围,气候特征、动物、植物可列一张表格进行上下,左右对比,使几个自然带的知识一目了然。再如:记德国地形与农业也可采用此法,列表比较南、北的气候、
土壤、地形、形成鲜明对比。
十、谜语记忆。是通过猜谜语来帮助记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
想象力。
如:风平浪静——宁波。船出长江口——上海。
海中绿洲——青岛。星洲、星岛——狮子城。
除以上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对不同知识的记忆要采用不同方法,无论哪种方法,
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记住知识。地理教学兴趣的培养
中国古代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特别是地理科目发展到今天,地理不再是高考中的重要科目,地位不是很高,学生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引思,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
识,消化知识的速度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在这一个学年的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一、学习需要激发
需要是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同人的活动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行动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中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求知欲,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地理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关于周围和社会上所关心的地理问题的讲解,并进行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有用。这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现在冬天为什么不太冷?每隔七、八天就有一次强冷空气的过境,使我们这个地区气温下降幅度较大,为什么?夏天,人们为什么都穿浅色的衣服?新买来的自行车,只要一遇到下雨,表层的漆就会脱落,为什么?再有同学们到杭州去,感到最头痛的事是什么?交通拥挤,行人太多,空气的能见度较差,噪音震耳。就以上同学看到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写论文等。大家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
需要,因而群体性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二、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

区等。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
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三、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
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
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四、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
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还有用“马前挑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富饶。这些诗歌犹如“味精”,
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在讲季风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孙南的《风往北吹》,这时学生的兴趣全部都调动起来了。因而想多
了解她的知识。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
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五、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在讲“世界的陆地与海洋”一课时,我就讲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伦布所以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之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他对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对欧洲、非洲及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及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十分熟悉。正是这些地理知识,帮助他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今

天的美洲。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课上得很顺利。
六、不拘一格,让学生动手,搞好双边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如讲地图图例时,我把各种图例符号做成大卡片。把学生按小组分成八组,当我拿出写有一个图例符号的卡片后,证学生进行竞猜,看谁猜的又快又准,答对了在他所在的小组加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在讲天气预报的气象符号时也可以采用这种竞赛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七、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
型、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在讲纬度影响气候时,我让学生对比地图册中冬季的东北与海南。并描述冬季的东北,人们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围着围巾,从头到脚除了脸都裹了起来。而冬季海南岛,人们都是穿着泳衣,在水中尽情畅游。形象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详尽活泼的语
言描述,给学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其次,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教学需要大量挂图,学校里面也有大量挂图提供,但是这些挂图五彩斑斓,学生反映看不懂,因而兴趣不大,达不到挂图应有的教学效果。如“寒潮源地与路径图”,不仅有寒潮的发源地与路径,还有密集的等压线以及气压的标度值。因此整幅图反映的住处量很大,很难一目了然地找出寒潮的路径。因此我自己动手绘制了一些教学挂图。如“梅雨形成图”、“世界七月等温线图”,“世界一月等温线图”,“东南亚主要物产分布图”、“世界时区图”“台风路径图”这些挂图在绘制中,我删去了大量的多余信息。像“一月等温等温线图”我抛弃了那些鲜艳得哗宾夺主的颜色,把几条主要的等温线加粗加黑(如0℃,10℃,-10℃等)。加之这些挂图规模都比原图要大,最小的也有一开,有些甚至是由两张纸并在一起的。因此整幅中心鲜明,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自制的挂图即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适当控制了学生情绪。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八、设计好提问,启动学生思维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是句至理名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满堂灌”的
现象,否则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打不起精神,
更别提兴趣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好提问,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如我实习的时候讲过的中国气温分布,这一节比较枯燥。我在讲完等温线是怎样判读之后,就设计了一些问题来讲解我国一月等温线图:①等温线分布是稀疏还是密集?②黑龙江北部一月均温是多少?海南岛南部呢?③两地气温相差是多少摄氏度?温差大不大?④从我国南方到北方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一月气温分布特点也应该是理解了。而七月气温的分析我也是采用设问法,但我把这些题分成四组,然后把学生也分组,让学生派代表回答,这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九、开展课对活动,是改进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让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观察路旁旱河,思考为什么旱河成为污染严重的河流?污染源有哪些?今后如何

治理?怎么预防等。这些活动即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
力。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达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方
法,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热爱地理教学,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把地理教学搞得更好。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中地理是一门必修课。由于中考不考地理,在初中有的学校也不重视地理教学,尤其是一些乡镇初中的学生,压根儿就没见过地理书的踪影,甚至东西南北也分不清。针对这些情况,高中如何提高地理
教学水平呢?经过我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应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充分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
开端。
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一个稳定的兴趣,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则是来自教师的积极诱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有的学生之所以讨厌学习地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只是在上面单纯讲念,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相当落后的教学方法,十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我们地理课堂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堂新鲜有趣。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如引用歌谣谚语教学。我在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时,引用谚语“一山不存二虎”来进行讲解,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水平。在讲课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漫画,用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又形象,同时漫画的寓意深刻,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如我在讲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选用了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也背着孩子,而且她的胀得酷似地球的肚子里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食物还在打架呢!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剩,主要是因为以前人们还没有完全认

识到人口过剩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我们也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抢答、填图比赛。公平合理的竞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紧张、活跃而有序的地理课堂也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在讲课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如在讲到密度流时可以引用“19446月英美联军的潜艇在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成功地利用地中海深处的密度流,关闭发动机,借助洋流运动的水力,成功地躲过了德军的监视,实现了诺曼底登陆,成为二次大战的转折点”。通过这样的小故事,课堂就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了。这样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水平。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就业的压力和历史上造成的偏见,学生总是想学习一些比较“实用”的学科。在他们看来,地理科不如物理、化学等实用,因此我们只有从思想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如讲到沼气时,联系到我们广大的南方山区的生活能源还是主要靠烧柴烧草的落后局面,而农村地区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就是沼气。我在讲课时不失时机地加插沼气池的建造方法。在课后我千方百计想办法带他们去附近参观,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寻找有关沼气的资料,不但很好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而且使他们深深地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在他们心里产生了一股
要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水平。四、采用CAI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因为计算机它特有的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尤其是一些复杂过程的演示,它更是其它工具所无法代替。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教学领域里也不例外。地理里面有许多相当难理解的图表、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方位,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讲授,不但学生感到很难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讨厌学习地理。采CAI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地理信息转化为声音、音乐、动态图像、动画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对地理课堂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我在讲解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候,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个关于地球在宇宙空间运动的动画,在播放这组动画的时候配上一些轻音乐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时候,欣赏着美妙的音乐,注视着逼真的画面,不但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为什么恒星日比太阳日短356秒,而且许多很难理解的知识,如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移动等问题迎刃而解。如在讲授世界发达国家间农业发展不平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欧洲农业、日本农业、北美农业的资料片,学生看着大型的插秧机、收割机;看着日本利用生物技术培植出来的向日豆、西红柿土豆;欧洲现代化的养牛场。看完片子后。
不用我总结,学生自己便把发达国家的农业类型说出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活地理课,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广大地理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平时应认真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数据,多看书报,收听广播电视,并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地理科技信息,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应注意学习更多的教学手段,尤其是CAI,为更好地用好这一全新的手段,我们必须要学习一些有关软件的应用方法,如POWERPOINTAUTHORWAREPHOTOSHOP,方正奥思等,做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CAI这一手段的作用,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我们地理
教学水平的提高。



浅议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浅议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摘要】文章论述了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我国开发旅游资源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旅游资源与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旅游是人类追求美与享受的一种文化性活动。旅游者要求旅游环境舒适,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景物宜人。环境优美,就能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例如花园城市新加坡,本土除了海滩和阳光,几乎再没有什么自然旅游资源了。但新加坡人建造了十分清洁安静的环境,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和绿化,并建有动物园、植物园、圣淘沙岛等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得到惊人的发展,每年入境的国际旅游者人数几乎是本国人口(2602倍,创汇近50亿新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危害甚大。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使大片森林枯死。由于环境污染,世界一些旅游热点的著名景观和建筑物遭受破坏。在美国,酸雨形成酸雾,使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混凝土墙长出长长的钟乳石柱和石笋,混凝土层剥落,建筑物严重腐蚀。酸雨也使古文物、古建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埃及雅典神庙的女神像鼻尖被消蚀。雅典近40年来因酸雨造成珍贵文物的破坏、损失大于过去400年的总和。罗马古文物特拉扬石柱2500个艺术人像受酸雨侵蚀已是形象模糊,令游人“望柱兴叹”。环境污染破坏了珍贵的旅游资源。
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两者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给人类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首先是民族特色,寓民族共性于地方个性之中。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我们的民族共性,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是其地方个性。例如风景如画的漓江和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都有它们各自的个性。开发旅游资源必须使其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2.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例如建爬山缆车时不应破坏原山景色的秀丽和雄伟;高层的现代化建筑避免建在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建筑物旁边。更要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指的是它不产生工业“三废”,但旅游业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宾馆饭店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餐厅酒楼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海滨旅游区的无度开发会导致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例如泰国芭提雅海滨度假地规定,40个床位以上的旅馆要有污水处理设施,以保证海湾水域的卫生。

土耳基禁止在沙滩上插太阳伞以防埋在沙里的海龟蛋受损,禁止在沙滩上开汽车及用强烈照明灯以免吓跑大海龟。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令其更有吸引力,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一定要防止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这是“杀鸡取卵”的错误做法。

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身为一位地理教师,更应注重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地理环境环境意识1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意识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日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做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2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注重中学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关自然与人文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高度关切,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对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危机感、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这些任务理所当然落在我们地理教师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2.1利用“第一课堂”,传授环境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一课堂”开展环境渗透教育,应遵循以现行教学大纲为""以现行学科课本为""的原则。凡属直接讲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应结合教材讲深,讲透;凡属不是直接讲授环保知识,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应结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引伸和扩展。凡属表面上与环境保护无关,但确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揭示这种内在的联系,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2.1.1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具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图片、录像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当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表演科学小品,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如讲叙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和"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酸雨的危害。再如,讲述种群特征时,介绍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仍属增长型。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引发土地、粮食、淡水、矿产、林等资源危机。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口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人人珍惜资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观念。2.1.2传授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环境教育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能力并重的转变我们在环境教育中,既注重向学生传授较为系统的环保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方特色。适当补充介绍本地区当前的环境状况,例如:全市有多少辆摩托车,多少辆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的严重性;还有本地区工业企业有多少,区位是否合理。这样以学生身边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教育我校是城郊的一所普通高中,我们充分发挥近农村地域优势,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感性了解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意义,全面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了参与技能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意识培养。我在讲述有着环境问题时,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让学生以国家、省、市领导和学生的身份讨论对生活中垃圾、污水、噪音的处理方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绿化造林,

节约用水的态度等等,并利用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特点,随机在课堂上作个小调查,请同学们谈谈家乡的环境问题,使同学们对我们祖国各地的环境状况加深了感性认识,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的观点。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如今已是2004年,世界的环境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保护地球”已变成了“拯救地球”。鉴于此,作为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员,让我们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都来为保护我们的人类之家──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相信地球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诸如宇宙的生成、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人类进化、人与生物圈、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对于现在的地理新教材关于环境内容更为突出,直接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好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类的生产活动”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关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2.2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2.2.1宣教文艺活动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人口日”、“爱鸟周”、“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注重结合舆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广播系统、橱窗画廊、黑板报等视听舆论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并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冲国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科技活动,努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教育意义,从而形成了"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地球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创造一个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走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变环境危机为转机,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三是宣传自然保护法规。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2.2.2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我们还可以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2.2.3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如每到"6·5"前后,正值农村夏收时节,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我们可以发出"告学生家长书",指出焚烧秸秆的多种危害。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速腐、秸秆气化的好处,倡议所有家庭立即行动起来,禁烧秸秆。兴趣小组的学生还打起横幅,走上街头,发放资料,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而且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用建构主义构建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问题的背景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是知识社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表明,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其因果链是:科技的高速发展(挑战学会生存(策略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自我教育学会学习。学校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现在还大行其道。具体地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从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从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看,还未跳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二、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探索,离不开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当前,教育理论学派林立,异彩纷呈,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迅速崛起。“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笔者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新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正如皮亚杰在《发生认知论原理》(1981一书导言中指出的:“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们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概括起来,建构主义有三个重要观点:①对个人以本身经验来解释现实、理解世界、赋予意义。(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个人方式理解。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③重视小组学习。三、新型模式的建立1.地理知识建构的适宜性
建构主义的提出与建立对指导学习过程的研究和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具有普遍意义。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有独特的优势:①学生有大量的地理知识的经验背景,有利于建构新知识。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作为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的学生,通过各种书刊、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及自身的生活实践,大脑不断地接受地理知识

的刺激,如太阳辐射、资源能源的问题、人口问题等,学生在学习前都有一定的经验背景。同时,许多地理问题本身就没有僵化的结论,如城市布局的最优化、环境问题的解决等,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头脑,从不同的角度去创建,赋予不同的意义。②许多地理内容是真实性任务,有利于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如人类面临的沙漠化问题、水资源危机等都是情境教学的绝好内容。同时,多媒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把火山、地震等内容设置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地理的情境性教学锦上添花。③地理学习有较多的背景知识、真实性的任务及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措施,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组织社会性教学(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有效性。如让学生讨论所在地的城市化问题、劳动力的迁移等,学生都会兴趣浓厚,积极参与。2.具体模式的形成
根据以上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及其同地理学科结合的探讨,我们可以形成较明确的教学观念和思路。再以皮连生先生的“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式(陈述性知识:注意与预期激活原知识选择性知觉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根据线索提取知识。为线索,可建立以下四步模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始上课,先放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的一些地理情境内容,如天体的运行、生态的破坏等动态的、实况的内容,以展示现实中的、专家探索的过程或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由于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时,学生会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背景知识,试图去同化(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此时,教师指出该情境中主要是要解决什么地理问题,如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森林的作用及破坏森林的后果等,即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思考的目标明确。并安排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浏览一下课本,把有组织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事实上,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皮连生先生的“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的前三步: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
(2分组讨论,主动建构完成了前面的程序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这是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即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是他们对新知识同化后的认知结构,由于各自不同的建构,发言也各异。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学生针对此类问题都能讲出自己的见解。如通过炸开山体把从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引到我国内陆、开发各种新能源的设想、向太空迁移人口等,都是出自学生之口。每个学生的发言,他们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而通过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这是“六步三阶段教学”的第四步:新信息进入原命题网络。
(3代表发言,及时反馈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派代表到讲台上发言。此时,各小组都会把自己建构比较成熟的结构拿出来亮相。如一个小组在讲“地热”时,用坐标来分析地热增温率,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温度,并画出坐标图,这是书上所没有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通过这样的代表交流,学生的学习信息得到了反馈。对学生而言,可以不断地反思和深化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就教师而言,了解了学生的建构状态,为下一步的指导提供了依据。这一步是“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式的第五步: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陈述性知识
(4师生交流,建立图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可针对性地点评,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共同去建立图式。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内容时,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共建图式。列出:黑子、耀斑扰乱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并指出:天地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另外两点影响让学生根据此图式去建构,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再进一步明确图式:宇宙环境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如以后要学到的农业知识,相对应的是“季节气候农业生产”等都可供参考。因此,

通过交互式教学,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学习的思路更清晰,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这种图式建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做到“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式的第六步:根据线索提取知识。四、总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创设情境分组讨论信息反馈共建图式”的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和信息反馈,这两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也是最多的。在这两个环节中,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中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成意义建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创设情境主要是教师用客观事物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并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共建图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去发现规律,去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使学生朝着有利于建构的方向发展。
优化地理教学三举措
一、注重“双基”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寓意深刻的漫画和各类图表,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清理学科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实现“五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形成过程。
例如,掌握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就可以用它来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
洋流的运动偏向及河流对河岸的冲刷情况;把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把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进行比较,总结出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为基础,而经度地带性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关键所在等。二、加强学科联系
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正确地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在知识的交叉点着力。如讲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历史上殖民活动;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时,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出来。其次,综合科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要素、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三、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要做到把教材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一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与课本知识有关的最新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增强地理的时代气息,开拓学生视野;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用它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让学生运用地理视角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各类有关地理问题。二是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多看电视中的“新闻联播”和“人与自然”等栏目,多读报,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的重大事件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讲能源时,可让学生从能源、政治、经济、人权及全球战略等方面分析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原因及实质;讲核燃料时,让学生讨论美英贫铀弹轰炸南斯拉夫造成的危害;讲全球气候变暖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讨论其危害,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中学黄广金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且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教学中来,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有何特点呢?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了地理教师的工作方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地理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的友好结合,也在改变着地理教师的工作方式。在实践中若把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不难看出:过去,地理教师备课总要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现在,备课除了教材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查找各种资料、制作课件;过去地理教师上课,凭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张图,充当演员或导演。而现在的地理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充当学生的协作者,合作伙伴。例如在《十大旅游区》中我首先向学生提供网站,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浏览我国“十大旅游区”的特点。让学生们通过各种资料,图片,音频和视频仔细分析,并对每个旅行区进行对比,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些东西如果仅凭老师嚼碎了喂给学生,是无法让学会领会的。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培养符合一定标准为目的的,是一种共性取向为主的教学,即使教师的教法如何改变,也无法超越传统文本的局限,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有利于知识的灵活性,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的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交互作用,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1、突出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期望,发展潜力、学习风格、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十名学生面对同一个老师,听同样的课、看同样的书、做同样的题。这种教学在满足了学习基本需要的同时,必然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充分的。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去学习。这样既突出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又体现了因材施教,解决

了传统教学中,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弊端。例如在《西亚》的教学中,我将本节课内容设计成三大块:位置概况,地形气候,石油资源。在明确了本节课教学任务后,要求同学们在教师的网页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提示完成任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学点除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少学一点,完成任务即可。这样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因个性差异不同,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促进了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与自己周围的学生一起讨论;没有问题时,大家各自思考各的。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它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当有一方有问题时,另一方随时可以帮助。但个人思考范围是有限的。身边的同学也不会又该如何呢?利用网络教学,便可以解决了。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了,而且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学习者可以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经对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可以互相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同一问题的看法,互相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见到老师都会脸红,更谈不上向老师请教或解答别人的问题了。在网上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为别人解答问题了。为了便于交流,我在《西亚》网络环境的教学中开设了求助聊天室,学生在疲倦时还可以聊上两句,使得学习不在枯燥和孤单。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了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环境的全部,是封闭式的。教师只能教教科书,即使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中,主动权仍是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同样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仍有很大局限性。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无法得到体现。而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使学生不再受教师营造的特定教学环境的影响,而可以通过网络融入人类巨大的知识宝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多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再加上网络信息可以检索的特点,构成了巨型信息资源库,充实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在讲到《西亚》的位置概况及石油资源时书上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各国的首都概况及民俗特点,死海的特点,西亚石油的特点及形成、用途„„内容。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促进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传道,
受业,解惑”的局限,这正是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



多媒体组合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级中学开设地理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预防、改造措施,以及人类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高中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环境》是整个教材内容的概括,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部分,但课文内容以文字叙述为主,说理性强,图片、实例等材料较少,因而在教学中显得较单调。为使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加以思索、加深印象,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能较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自己制作这方面的教学软件,
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计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脉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内容,需要认真分析,仔细安排,如何将信息在最佳时机传递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在多媒体组合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以下是《人类与环境》一章中“环
境和环境问题”的教学流程设计:标题第十一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总结全课程导入新课。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配以图片、使学生直观了解环境概念,并区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生产活动(从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消费活动(向环境废弃物质和能量配以各种图片和影片,由学生分析人类的各种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不合理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本节重点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物种灭绝、资源减少、土地恶化、水土流失任意排放有害物质—酸雾酸雨、水体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用水紧张、生态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展示大量的信息、动画资料由学生分析、归纳环境问题总结、练习(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地理环境,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存的种种问题。2.搜寻相关资料教学流程图设计好以后,需要搜寻相关资料,如图片、动画等。图片资料主要有自然环境方面(如森林、草原、沙漠、山地、河流、海洋等、社会环境方面(如城市、乡村、生产活动、牧区、港口等图片。人类活动方面的图片资料相对比较好寻找;而最能说明问题、最直观地演示各种环境问题的动画信息资料相对难搜寻。有关动画资料可以从VCD中截取(利用超级解霸截取,也可以直接从CD—ROM盘中获得,但必须是AVI文件(powerpoint平台上制作,如果是在authorware平台上制作,则可执行的文件形式较多,:dir.ari.flc/fli.mpeg,同时也可以从网上下载,那样更方便,资料更新。目前可利用的环境问题资料很多,选材时要尽量结合课文,突出重点。据课文需要,选择如下一些图片资料:生产活动,:耕作、采矿、制造、捕捞;消费活动,:饮食、垃圾、排气等。选择的动画资料有:①美国早期开垦土地出现的土地沙漠化问题;②波斯湾石油污染;③亚马孙河流域热带原始森林砍伐;④咸海地区因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水源缺乏、棉田退化;⑤城市工厂排放废气导致酸雨及温室效应;⑥世界人口出生情况及东南亚地区产生的住房、人口素质下降问题;⑦印度因核废料未及时处理导致的人口死亡事件等。所有这些动画资料真实、形象、生动,有一定的代

表性。有些环境问题是学生了解或熟悉的却没有亲眼目睹;有些则是学生从没想到过的严重环境问题,
通过观看可以加深印象。
3.制作教学(CAI软件在搜寻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过程设计制作有关教学软件(CAI依据学校设备和相关的多媒体软件支持条件,一般来说在powerpoint平台上制作较容易些,也较直观;而在AUTHORWARE平台上制作则其界面较好,交互性也好,但制作难度大些。对于初学者来说在powerpoint平台上制作较理想些,且这一软件能基本满足一般的教学要求。“环境和环境问题”这一节是利用powerpoint这一软件制作的。首先制作环境片:第一张幻灯片上含有自然和社会的图片,并将环境的定义打在上面,用超级链接把自然和社会的图片链接到定义中相应的文句中去;再制作一张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片,并把各种不同的活动图片叠加在一起;在这二张幻灯片的背后都可以制作一张归纳图片(如自然类、生产类等,待学生归纳后展示。接着要制作一张文字归纳幻灯片,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其次制作环境问题片:由于这里要插入动图(影片,所以要先将切好的动画作为一个文件复制到所做课件的文件夹中,然后在“插入”中找到“图片”“来自文件„”将动画文件找到,“插入”到当前的幻片中即可。这时的画片框可随意缩放、移动位置,一张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多张动画,并且这些动画可以随时打开、关闭,也可以同时打开观看,最后可以在动画片上打上文字,待学生观看结束、讨论总结后再显示,也可以在幻灯空白处总结并显示(如示意图1。这样的幻灯片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制作三、四张,每一张幻灯片里包含几个动画片。最后要制作一张整节课的归纳片(如示意图2,这里所有的文字、箭头都是逐渐出现、人为控制的。做完教学动画片后,再做几张练习片,对课堂教学进行巩固、复习和练习。如果有可能,最好再能制作一张片头和片尾,这样一张
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CAI就制作完成了。
4.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图文声并茂、生动形象,使“环境与环境问题”一课避免了枯燥的文字说教:从现实入手,让事实说话,使学生看清当今世界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了环境意识;加大了信息容量,使学生在同样一节课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教学紧凑、节奏较快,可使学生有一定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教学效果较佳。整堂课在了解世界环境问题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需注重环境效益,环境问题除了人为原因造成的以外,还有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所以在讲本节内容时还需要讲清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之所以强调人为原因是因为由它造成的环境问题,在当前的环境问题中占主导地位,并且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所以讲好这一章对于学生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具有重
要意义。



地理备课中应坚持四个原则
学生和课本的矛盾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吃透课本”,又要“吃透学生”,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情感共振原则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对人的认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个体认知素质中的道德感、责任感、理智感、美感等积极情感对提高地理学习效果极为有利,情达则理通,凡是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地理事物往往能较长地保留在他们的头脑中。地理课文中蕴藏的国情极其丰富,这些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情感性教学行为作用下,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感情,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与时俱进原则地理学是一门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科学,日新月异的国内经济建设、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格局、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在课堂知识内容上都应得到及时反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覆盖面日益扩大,地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能通过各种书刊、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及自身的生活实践,不断地接受地理知识的刺激,学生的地理感性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地理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创造性的编排、设计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给学生解惑、点拨和指导,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系统整合原则将学生课本之间的距离作为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就需要以系统、整体、联系的观点去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和潜在的可以通过教育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平,既要系统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具体内容,又要善于研究与之相关的课本知识体系。首先善于把地理图像系统组成一个体,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贯通起来,促进自身发展。其次,要善于将现阶

段学习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组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发展。再次,从学生现阶段学习课文内容的考虑,需要高瞻远瞩,给学生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其知识系统成型发展。
四、差异适应原则受历史、自然等众多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和农村、沿海和内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导致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体验等个体认知素质差异明显。城镇学生对热岛效应、环境污染、工业布局的感性知识较多,而农村学生则对耕作制度、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布局等知识理解起来容易一些。与群体差异相比更突出的是一个群体内具有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分析班级的整体情况,又要熟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个体。
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仅保证水平高的学生“吃得饱”,而
且也能保证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能消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

《多媒体在教育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论》陈澄
《运用CAI手段,实现优化教学》曾惠频初中地理知识拓展探究初中地理今年由会考又转为中考,这就要求考生了解重大事实热点,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笔者试图通过多年积累的素材帮助学生从一个侧面分析,探讨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1西部大开发:1)早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旧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但侧重点在于边疆和偏远地区的荒地开发,矿山开发。在人员安排上,主要是政府有组织地动员解放军部队,城镇知识青年,企业技术人员去献身边疆。2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意义:①政治意义: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②经济意义:缩小东西部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使地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西部的优势:土地广阔、能源、金属矿产、草场旅游等资源丰富。4)西部的劣势:荒漠面积大,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观念落后。目前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资金和人才。5)西部的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藏、川、渝、滇、贵、蒙、桂12个省(市、自治区)及湖南的湘西和湖北的恩施两个地区。2、黄河下游近年断流的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②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③黄河流域缺乏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在水管理上各自为政。④流经的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⑤下游严重渗漏。⑥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①2000819日、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碑名的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②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③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黄河总水量的49%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曲麻县的各式各雅雪山;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海拔5541米的宗木查雪山,长江总水量的25%来源于青海省,长江发源于6621米的各拉丹冬山。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当之无愧的。④不可多得物种基因库:三江源地区是

我国面积最大的江河源区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资源丰富,物种繁多。⑤生态环境亟待保护:三江源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野生动物,使大面积草场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牧草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防灾抗灾能力低下。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和生存环境。这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所在。4、对玉米秸杆的处理:大部分农民,在田中烧掉,这样既污染环境,又会破坏土壤结构。①秸杆还田:秸杆作为生物资源,有机质和微生物元素含量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②秸杆养殖:发展秸杆养殖是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并形成“过腹还田,改良土壤、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③秸杆气化:利用秸杆通过建立沼气池,来制取沼气,可用来做燃料,残渣还田,又可做肥料。5、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和速度居世界之首。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砍乱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突然暴雨就造成水土流失。②你认为怎样治理水土流失:a统一规划综合治理,b因地制宜,增加地面覆盖度,如:植树种草。c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6、淡水危机:⑴原因:①淡水分布不平衡;②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淡水的需求越来越大;③浪费淡水;④淡水污染。⑵解决途径: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节约用水;④防止和治理水污染;⑤扩大淡水来源,如海水淡化等。7、“十五”计划中的四大标志性工程:①青藏铁路:指从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的铁路。全长1693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45千米1979年建成通车。“十五”期间将建成从格尔木到拉萨段1118千米的铁路,现已开工。建成后,青藏铁路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a青藏铁路北段穿过柴达木盆地,南段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目的:这个工程的重要目的是开发西藏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c藏铁路修建中的三大技术难题:多年冻土、缺氧和球保问题。②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有东、西、中三条调水规划方案,目前东线方案已基本确定,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段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线。通过13级抽水台阶提水64米到东平湖,再采用遂道虹吸方式穿越黄河进入天津北大港水库。主要解决黄淮地区、山东、冀东及天津的缺水问题。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二期工程2010年完工,2030年全部建成。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加高水位到北京大坎,沿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引水到北京玉渊潭,主要解决京、津、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全1240多千米,工程分两期,至2010年完成第一期。西线方案正在加紧规划,设想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调水,主要解决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的缺水问题。③西电东送: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部的72%,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39%。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北、西南丰富的能源化为电能,通过大容量、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向东部沿海地区送电的工程。包括北、中、南三大通道。北通道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和黄河上游水电向华北和山东输送。中通道是把三峡的水电和金沙江的水电向华北和东北输送。南通道是把西南水电和滇、黔两省的坑口火电向广东输送。④西气东输:西气东输是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往能源短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程。其方案为由新疆轮南出发,经甘肃武威、宁夏干塘、陕西靖边、山西长治、河南郑州、安徽淮南、江苏南京等七省市到上海,全长4200多千米,2003年建成投产。为提供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规划的管线将新疆气区与陕甘宁气区相连接。8、气候变暖:20014月,美国公开拒绝《京都协议书》,《京都协议书》是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协议书。目的是从“人文因素”方面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环景恶化。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此次按要求只要削减其排放量的7%,而美国公然
拒绝,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抨击。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地理教学法中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些情况,例如:学生回答问题常与课文内容、观点、术语相脱节;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活动经常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在讨论问题时,往往启而不发,进展缓慢。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认真分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安排学生阅读自学未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取得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良好的自学方法。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产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出时间安排自学环节,让他们自学的愿望。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受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的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再次,指导学生自学进行阅读自学成果总结。在学生阅读自学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即时组织学生讲座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总结经验,扩大自学影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自学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自学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自学的良好方法
地理课本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回答地理总是的主要依据。地理课的自学是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本知识,做自学笔记,回答一些问题等途径实现的。根据地理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地理科的阅读自学有以下几种方法。1、“语意式”阅读法
这种阅读自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用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语意式”新闻记者法主要适合于课本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楚的章节或段落,如高中地理下册的一些章节。使用这种方法自学时,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

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重要的要领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关键词,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采取“语意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历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2、“提纲式”阅读法
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就可列出这样的自学提纲:
1)热力环流→气压差异→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2)大气的受力情况分析及其产生的大气运动(填写下表)大气受力情况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特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绘出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的示意图。
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摆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座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3、“习题式”阅读法
所谓“习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辩正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4、“地图式”阅读法
地理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自学地理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以上几种阅读自学地理课本的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总之,建立自学和课堂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把阅读自学作为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并反复坚持,不断改进,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学生在认识到阅读自学的价值后,也会自觉拿起阅读自学这个武器,去提高地理学习成绩,从面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地理教学的困境与超越
更新观念,率先转向素质教育地理暂不列入高考科目,难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地理教师也随之贬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还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应试教育的偏颇与素质教育的甜头。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是高分低能的有学历者;培养的只是沿着前人道路亦步亦趋的平庸之才;或者培养了一批离国出走的业务尖子,这不是教育的硕果,是教育的悲剧。素质教育是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素质,尤为关注发展个性、开发智力、开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育。它教给学生的是终生受益的方法,做人完美的意志品格,处身立命、
成就事业的能力。
教育是个椭圆结构,人的综合素质就是由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两个焦点决定的可变的不规则的椭圆。地理学科不参与高考,就少了一道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的链条,反而易于率先进入素质教育的角色,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从客观转向素质教育。地理学科兼有文理之长,既可使学生凭借一本书博览古今,精鹜八极,神游万仞,把世界存入胸中;又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抽象能力,揭开神秘宇宙的面纱,使其为人类造福;还可用极其鲜活的人文地理材料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高尚情操。
改革教法,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个认识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娱乐性,形成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把学生教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根据地理教学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读书、读图、理解、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记忆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通过对比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到我国农作物分布时,先引导学生阅读商品粮、商品棉、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农作物生长特点等方面去分析,了解各自分布的规律,找出其中的区别。然后,将这4幅简图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规律去辨认,加深记忆,在头脑中形成空间分布的特征。这样,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
生综合分析能力。
其次是闯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向45分钟要效益。由于地理课内容多,课时不够,要想完成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调整上课、作业考查、课外活动等各教学环节,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同时,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发现法、综合程序法、比较法等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更适合中学地理教学的新方法。例如,在讲到常规能源时,我选用比较法讲授煤、石油,先在黑板上写出提纲,即从成因、年代、分布、特点(优缺点)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从书上寻找答案,然后进行提问、检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那种老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听的方法要好得多。另外,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考察和社
会调查等活动。
选制教具,把“死”的知识变“活”陈旧的教学设备只限于地图册、插图、挂图,面对不十分生动幽默的文字和死板而纷繁复杂的地图,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生厌,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在头脑中未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改革教学设备,在充分发掘过去教学设备长处的基础上,努

力运用、制作新的教学设备。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挖掘各种地图之间的内在联系,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简图、模式图、示意图等,使文字形象化。通过综合分析、对比地图,把相关的地理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加深理解记忆,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把书本上的平面图变成头脑中的空间立体图,使地图由死变活,由复杂变简单,易于学生灵活掌握。同时,还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多角
度刺激学生,尽可能调动学生各个器官都参与活动,使所学的知识记得更深、更牢固。教育是育人的长期系列工程。它强调教育者必须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探索教育的改革方向,而不是把学生教成只会考试,为考试而奔命的苦行僧。尤其对学生而言,能否成为人才,不仅要看他有没有知识,而且要看他是否有创造力、创造思维与开拓精神。地理教学只有超越教育的定
势轨道,从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中挣脱出来,才能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地理教学的几种有效记忆法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