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实验性牙移动过程牙周组织中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发布时间:2020-06-12 06:53:47

大鼠实验性牙移动过程牙周组织中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 08-11-07 14:48:00 ]    作者:曹阳 , 刘楚峰 ,    编辑:studa20

【摘要】  【目的】 研究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膜中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探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机理。【方法】 利用SD雄性大鼠建立实验性牙移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观察了大鼠牙周膜中Ⅰ型胶原在机械力刺激下的免疫阳性表达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大鼠牙齿加力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牵张区之间的染色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实验组压缩区与牵张区染色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牵张区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压缩区。牵张区1~3 d开始强表达,一直持续到14 d;压缩区1 d后开始表达减弱,7 d后开始回升。另外发现相当于50~150 g质量的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无明显破坏。【结论】 机械力作用下,大鼠牙周膜Ⅰ型胶原代谢发生变化:牵张区表达增强,压缩区表达减弱,且与时间密切相关。相当于50~150 g质量的机械力范围是正畸用力的安全范围。

【关键词】  正畸牙移动;Ⅰ型胶原; 免疫组织化学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选取(200±20)g的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共56只,随机分为七个时间组,每组8只,根据临床常用的正畸力值将各组进一步分成轻加力(50  g)组、重加力(150 g)组(按同等质量的重力牵引)每小组4只。采用盐酸氯胺酮(4 mL/L)肌注麻醉。将大鼠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和前牙间用结扎丝拴正畸用Ni-Ti螺旋弹,测力计测力,建立不同大小正畸力作用下的牙移动模型。对侧未做处理的磨牙作为对照。分别于加力后3、6、12、24 h和3、7、14 d定期处死。

    1.2   标本的制备

    固定与脱钙:按相应时间段将大鼠肌注麻醉, 40 g/L多聚甲醛左心室灌注处死。解剖上颌骨,保留上颌第一磨牙及周围组织,多聚甲醛溶液固定12 h。19 g/L EDTA(pH 7.4)脱钙液中脱钙30 d。洗净脱钙液,梯度酒精脱水,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厚度控制在5 μm,裱于玻片(含20 g/L APES的纯丙酮液处理)上。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大鼠的上颌骨冰冻切片,常规LSAB法。主要试剂:第一抗体:兔抗大鼠Ⅰ型胶原多克隆抗体Boster公司(BA0352;正常山羊血清工作液(中山公司SP9001);第二抗体:生物素化羊抗兔IgG (中山公司SP9001);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中山公司SP9001);胰蛋白酶(Trypsin)(Difco 88-03-28);DAB显色液(Sigma公司5627)。阴性对照试验:①空白对照,用0.01 mol/L PBS(pH 7.4)取代一抗;②血清对照,用正常羊血清取代一抗。

    1.4   统计学处理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不同组采集的样本均保存至同一时间,由同一实验员在相近时间段和相同条件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各组牙周膜染色强度进行测量,分析操作由同一实验员在同一时间内采用统一标尺测得,测量次数为3次。在牵张区和压缩区牙周膜根中下1/2区随机选择三个视野,测量其积分光密度值(IOD值),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将结果进行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法进行验后多重比较(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

    2   结   果

    在未加力正常对照组,Ⅰ型胶原呈束状排列,整齐一致、无断裂,染色均匀,主要在细胞间质着色(图1A)。实验组压缩区,Ⅰ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染色不均,3 d后压缩侧可见明显的骨吸收陷窝和多核破骨细胞(图1B)。实验组牵张区,Ⅰ型胶原束明显增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图1C)。实验组与对照组牵张区之间的染色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表1),但实验组压缩区与对照组压缩区之间,两对照组压缩区与牵张区之间染色强度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两实验组压缩区与牵张区染色强度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牵张区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压缩区,并与时间有关(表1):在牵张区实验组加力后3、6 h的Ⅰ型胶原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2 h、1 d开始染色阳性反应信号逐渐增强,第3天达到高峰,第7天、14天的染色阳性信号强度仍高于对照组,但开始逐渐下降。而在压缩区实验组加力第1天的Ⅰ型胶原染色强度开始降低,到第7天,染色强度开始逐渐回升。

大鼠实验性牙移动过程牙周组织中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