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冀骋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2-28 08:00:40

第一章 文字

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如复複 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 词汇

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例如国家。

变义副词:是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

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

隐含意义:原本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含义。后来语言学家用它来指一个词或短语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

词的本义:是指一个词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一指的是枣子时代的词义。二必须要有文献佐证,即这个意义必须在实际语言中被应用过,光凭字形是不够的。1分析字形2参正文献语言。

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滋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滋生词构成的词语类聚。往往是以某一个词义特点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来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意义。它包含三个要素1声音相同相近2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3实同一词。

核义素:也称作源义素,是指彰显造词所取的理据的义素。

同义词的义同:不完全等于同源词的义同,是指不同的词之间某个一项相同,因其词义特点相同,或因其词义相关相似,而构成同义词。可以是义项间的核义素相同,也可以是类义素相同。

美恶同词:是语词与语词语源相同而其意义却又相反或相对的理据的反映,即当语言表达的精确化要求迫使这些含有相反或相对义素的词发生分化时,分化出的表反义的词就有可能与原词构成同源词。

同源分化:是指由于语言的演变而造成的语词分化,即一个词发声音变而产生出另一个意义相同相近的新词。

同源滋衍:是指由于词义的变化或者说某个语音形式所指称的实体发生转移而造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新词。新词的声音和意义都来源于旧词,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音义相关的一组同源词。

孳乳:孳乳字取源字做声符。源词派生出新词之后,往往要为这个新词造一个字。

第三章 训诂

训诂: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街是古代的语言,训诂连文,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的意思。

朴学:汉代的训诂,注释儒家经典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注释古文经的人注重解释语言文字,考证名物制度,注释简明质朴,按照字义讲解经文,不凭空阐发经意。这种学风,人们称之为朴学或汉学。

随文释义: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也就是解释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较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疏不破注:如果一部经典既有注又有疏,疏是解释注的,它不能突破注所解释的范围,这就是疏不破注。

尔雅: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它汇集了先秦至西汉的训诂资料,共十九篇。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具有小百科词典性质。

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开启了我国语源研究的先河。作者是汉末刘熙。它以探求事物命名的所以之义为宗旨,即用声训的方式来解释词义,探求语源。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说解字义、分析字形、表明音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接触的虚谷穴著作。许慎。它把所受9353字按汉字的形体和偏旁的结构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的理论来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以小篆为主作为分析对象,既保存了小篆的形体系统,又保存了汉代以前的古音古训,为古代文字学、汉语语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古书异例: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的一些特殊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解释的。

互文见义: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动天地,感鬼神。这是上下两句参互见义。主人下马客在船,这是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

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而强调其异的一面。

浑言:是着眼其共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读破: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声训:也就是因声求义,即用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右文说:王圣美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在声训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右文说,从语言实际中抽象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声训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路。但其以偏概全,局限于字的形体,是其偏颇。

境训: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训释词语。

对文求义:据文章的对偶关系,以推求词义。

例文比义:通过与经典著作词例的类比,以解索词义。

传注体:是汉代学者训解文献词句的体式。主要包括传、注、笺、诂、故、训等。

: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义。

:是注释的统称,取义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经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能通晓,像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畅通。

:是表识的意思。这里是注释的一种。一般对经传简略不明的地方加以补充发挥,对不同见解加以订正。

义疏体:包括义疏、正义、疏等。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

章句:侧重于按章和句串讲,分析经文大意。

脱文:指漏掉的文字。或称夺文。

衍文:指增加的文字。或称衍字。

讹文:指错误文字。或称误字。

倒文:指文字次序颠倒。

对校法:就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读,发现差异和错误就标示出来。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本校法: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同一部书前后互证,在本书内部找证据。指明其后文字或记载的异同,并进一步判断其正误。如《荀子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

理校法:是根据语言运用和逻辑关系、历史事实和情理分析而作出的校勘,没有版本的异文根据。如,晋师三豕涉河

第四章 音韵

音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声韵调的发音原理和类别,并探讨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等韵学:它是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汉语的发音原理、汉语的音系结构包括声韵调、摄等呼等的一门学科。

譬况法:是指在遇到可能不认识的字时,就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发音情况等方式来注音的方法。

读若法: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如冲,涌摇也。从水,中声。读若动。

直音法:是指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注音的方法。如单音善,父音甫。

纽四声法:是指用声韵相同的字加上声调来注音的方法。如贯,关去。

反切法:是指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用来定声母的字叫反切上字,定韵母和声调的字叫反切下字。原则是上字定声母,与被切字双声,下字定韵调,与被切字叠韵。如毛,莫袍切。

:就是把凡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声调也要相同)放在一起建立的类,这些字就组成一个韵。

韵类: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不仅要区别声调,而且要区别介音。

韵目:就是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就是字母。因此字母就是声母的标目,即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和尚守温首创三十字母。后来又有人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字母,于是就成了三十六字母,大体上代表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的声母系统。

平水韵:宋初,广韵音系与实际语音有了很大的差别,人们为了使韵书能够贴近实际语音系统,再加上科举的实际需要,随将广韵的韵部合并,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平水韵106韵。

入派三声:从元以后,北方话中入声消失,分化为平上去三声,这就叫“入派三声”。其规律是:浊声母入声字分化为去声和阳平,其中全浊入声字为阳平,次浊入声字为去声,而清声母入声字分化为四声则无明显规律可循了。

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没有轻唇音,中古的轻唇音,上古都读重唇。钱大昕证明中古读轻唇的非敷奉微汉魏之前皆分别读重唇帮滂并明。

古无舌上音:是指上古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在上古都读舌头音。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上古没有舌上音娘扭和半齿音日扭。中古的娘纽和日纽,在上古都读舌头音泥纽。如若是日纽字,而从若得声的诺、匿都是泥纽字,可见若在上古也应该是泥纽字。

照二归精:黄侃认为照系二等字(庄出床山)归精系。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指中古喻母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由上古的匣母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喻母三等字,另一部分是由上古的定母演变而来的,这就是喻母四等字。

韵脚系联法:即依据诗经、楚辞等韵文材料,把其中互相押韵的韵脚字一个个地串联起来,并归为一个韵部。

谐声偏旁系联法:上古凡是同一声符的字,一定同属一个韵部。同声必同部

离析法:把得出的韵部跟广韵对照,发现广韵中的某些韵在上古实际上是同一个韵部,而某个韵在上古则属不同的韵部。这样又可以合并或拆分出一些韵部来。

叶音说:自南北朝起,人们把在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所遇到的不和谐的韵脚临时改为自己认为合宜的音来诵读,以求协韵,这就是叶音说。

阴声韵:是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如之支鱼侯宵

阳声韵:是指以鼻音 收尾的韵母。如蒸耕阳东冬

入声韵:是指以清塞音 收尾的韵母。如觉物月屋沃

对转:是指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同类相配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常常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前提为主要原因相同,只是失落、增加或改变韵尾。

旁转:是指在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相邻近的同类韵部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的现象。前提为彼此的主要元音相近,无韵尾或韵尾相同。

平分阴阳:指的是中古的平声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规则是:全清、次清声母的平声字读成了阴平,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读成了阳平。

浊上变去:指的是中古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其他声母的上声字不变,仍然读上声。

犯孤平:近体诗对句中除韵脚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如果只有一个平声的话,就叫做犯孤平。

拗救: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者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这就叫“拗”;在出现了拗句之后,就得在当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平声,或者把该用平声的地方该用仄声,以便补救,这就叫“救”。合起来就叫做拗救。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当句拗,当句救,一种是出句拗,对句救。268

对仗:是指在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工对:指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词类、义类三方面都相同的对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邻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词类两方面都相同、义类相近的对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宽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和词类两方面都相同,而不要求义类相近的对仗。三顾平凡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借对: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借用乙义与另一个词相对的对仗。可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此日六军同驻马,他日七夕笑牵牛。

流水对:是指出句和对句在意思上是一个整体,并且词语相对的对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隔句对:是指前一联的出句与后一联的出句相对,前一联的对句与后一联的对句相对的对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当句对:是指一句之中词语之间相对的对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错综对:是指出句与对句中相对的词语调换了位置的对仗。一片花飞灭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句中的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不变的。第七字,除入韵的首句外,其余出句都必须用仄声,对句都必须用平声。

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杂剧:一种带科(动作)(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倒置: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这种句子多半出现在辞赋骈文里,散文里有时也可见到。

夸饰:夸饰不等于夸大,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蒋冀骋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