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讲稿(25页)

发布时间:2019-11-20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过十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在理论上把它弄清楚。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把它归纳起来,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问题:第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把这三大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那么,“什么是”解决的是本体论问题,“为什么”解决的是价值论问题,而“怎么办”解决的则是方法论问题。下面我们就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三大问题。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从传承主体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由人类创造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技术、技艺,没有“人”它是不可能传承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种,一种是有传承人的,- 1 -

一种是没有传承人的。我听了以后觉得很奇怪,我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技艺,没有人怎么传承呢?那人说,如妙峰山庙会就没有传承人,你看每天几万人上山,谁是传承人?我说不对啊,北京妙峰山香火最旺的时候,一共有72档花会,有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划旱船的,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啊,怎么会说没有传承人呢?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顶层设计,也就是更高一级的组织机构,叫理事会,哪天哪个花会上,哪天哪个花会下,都是由这个组织机构决定的,怎么能说它没有传承人呢?所以大家要记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不一样,文物要保护的就是文物的本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首先要保护的就是那个传承人,因为没有了人就没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从传承时限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要具有百年以上历史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申报书当中是怎么体现的呢?是通过传承谱系来体现的。也就是说,从传承人算起,只要祖孙三代够了百年,便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把传承时限限定到百年呢?因为距今百年的时候,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此后再产生的文化很多都是中西合璧的,而不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的是一个民族最纯粹的传统文化基因,所以绝对不会有“转基因”的东西,于是我们把它界定为百年,而且百年只是一个准入门槛,实际申报的- 2 -

项目都远远超过了百年。比如京剧,有着二三百年历史;昆曲,有着三四百年历史;木版年画,宋代产生的,已有一千年历史;四大传统节日,汉代产生的,有两千年历史;更不用说钻木取火,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了。
现在大家还有一种误解,比如相声、京剧,是不是非遗?大伙儿说是。于是大家觉得只要唱京剧的,只要说相声的,就都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不是的。比如姜昆老师的相声就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姜昆老师说的相声远远不够百年,顶多是四五十年的历史。相反,如果我们要申报,就要申报郭德纲先生说的相声,因为他说的都是传统相声,这样的相声远远超过百年历史。
现在还有一种需要纠正的问题,就是现在很多人把创意产品都当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捏了“小佛爷”,明天捏了个“格格”说这个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泥塑是非遗,所以他认为创新的泥塑也是非遗。对不对呢?不对,我们要的泥塑是传统泥塑,比如凤翔泥塑、山东泥塑,我们要的是祖先留下的遗产,而不是刚刚创作的“现产”。这一点必须重视。
第三,从传承的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那些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大型实景演出“泰山封禅”,能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申报,历史上确实有泰山封禅,- 3 -

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它就断了“香火”了。现在有谁知道“泰山封禅”的仪式是怎么举行的?它有什么流程?没有人知道,所以它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呢?因为在人类文明的传承过程当中,活态传承是最靠谱的。有人说,通过文字记载的传承也很靠谱啊!不一定,因为文字的记载永远是简约的。打一个比方,我是炒中国菜的传承人,我要把中国菜的炒制方法传给后人,让他照着菜谱炒,比如炒个西红柿炒鸡蛋,不一定炒得好。为什么?因为菜谱记载过于简约,比如“葱少许”“姜少许”“盐少许”。但是如果是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教授,那么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葱少许”“盐少许”“姜少许”是多少,这就是活态传承的魅力。
有人说,我通过古物的模仿来传承一种文明,没有问题吧?有问题的,比如我们要仿做一个古代瓷器,如果只是照着样子把它做下来,而最核心、最内在的东西,比如需要多高的火候,用什么泥做坯,釉是什么釉,这些东西都没有人告诉你,你肯定做不了。所以,活态传承是最靠谱的传承,我们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四,从传承的原生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北京烤鸭有两种,一种是焖灶烤鸭,一种是挂灶烤鸭,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用果木枝来烤,因为只有用果- 4 -

木枝来烤才会有果木的香气,如果你把它改成德国电烤炉了,还是非遗吗?肯定就不是了。也就是说,非遗强调的一定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改造了就不是了。比如苗族舞蹈有一种跳法,五十个人连成一个圈,跳圈舞,跳的时候人的手脚像捆在一起,一步一步地挪。从舞蹈的角度来讲,它不好看。但是一个苗族男人告诉我,这个舞蹈起源于五千年前黄帝战蚩尤。黄帝和蚩尤打仗,最后黄帝把蚩尤杀了,三天之后给蚩尤出殡,人们就是戴着手铐、脚镣跳的舞。我一下知道了这个舞蹈的内涵。如果这个舞蹈不改编,我们就能知道五千年前苗族舞蹈的内涵,但是如果有人把它改编成霹雳舞了,我们就不知道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
第五,从传承对象的品质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借鉴价值,没有重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因为它已经超过了百年,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非遗。那么,非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呢?用一句话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价值衡量之后的传统文化。立一个标杆,合格了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合格就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从传承范围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六大领域: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仪式、传统节日,除此之外都不是非遗。
- 5 -


综上所述,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借鉴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和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
二、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一件事,们通常会问做这件事有什么用。所谓有什么用,就是做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当我们懂得了做这件事的价值,我们就会去认真做,而当不了解做这件事价值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应付差事。那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懂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概括为五大价值。
(一)历史认识价值
所谓的历史认识价值,是指在非遗帮助人类认识历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通过它能够了解古代的技术、文化,以说历史认识价值是非遗最重要的价值。人类认识历史,往往是从史书、典籍开始的,比如《史记》《汉书》,但是古代的典籍记载的往往是帝王史、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而没有记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秦国军队的装束是什么样的,史记》《汉书》当中肯定查不到。那么,是不是我们人类在认识自身历史的过程当中,就已经走入绝境呢?不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物来认识。比如兵马俑,兵马俑并不是模具泛制出来的,而是根- 6 -

据真人一层一层雕塑出来的。怎么雕呢?古代有一种雕塑的方法叫盘条法,就是把泥做成泥条,然后一圈一圈地往上盘,盘得差不多的时候把它拍成形,再雕出一块一块的铠甲。刚才我们说了,通过读典籍我们不知道秦国军队的铠甲是什么样的,但是你通过秦始皇兵马俑的铠甲,我们就能大体了解你甲片是什么样的,怎么缝制上去的。因此,考古学的到来,为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打开了第二个窗口。
但是考古学也有它的短板,它的记载是瞬间,而不可能记录一个历史的过程。比如大家都知道唐代宫廷音乐非常好听,但是工尺谱只记载音高,不记载音的长短,因此同一个谱子,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解读,而不可能真正把古代的唱法还原。那么,通过考古能不能把古代宫廷音乐还原出来呢?后来我们找到了一块宫廷乐女在演奏唐代宫廷音乐的雕版,里面有吹笛子的,吹笙的,弹琵琶的,弹古琴的,什么都有。但是他们怎么弹你知道吗?仍然不知道。也就是说,在记录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当中,考古学的贡献是有限的。那么,是不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又无路可走了呢?不是,后来我们又找到了一条人类认识历史的新途径,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我们在编撰“十套集成”的时候,西安有几位搞音乐的老师到乡下去调查,走到钟南山下的时候,有一个镇叫集贤镇,这个镇男女老幼几乎都会吹拉弹唱,且他们吹拉弹唱的内容和别的地方还不一样。经过两天的调查他- 7 -

们才知道,原来这些老人吹拉弹唱的正是已经丢失了的唐代宫廷音乐。有人说唐末红巾军一把大火烧掉唐代的宫廷的时候,那些乐女趁着战乱从宫里逃了出来,然后逃到了钟南山下。到了现在的集贤镇这个地方时,她们不能再走了,因为进山就没有地可种了,于是在这里安定了下来。由于她们传承了唐代的宫廷音乐,人们觉得她们非常有才,就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集贤镇。这样如果我们想听到唐代的宫廷音乐,就可以让这些老爷爷老奶奶弹奏一首。因此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认识价值,一点非常重要。
(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是指非遗在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首先我们来看,怎么认识特定地区的艺术特点。比如黄土高原,我发现黄土高原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类型,就是剪影的艺术。中国的剪影艺术,包括剪纸、皮影、香包等,而这些东西最早在哪产生呢?在黄土高原产生。最早是在什么时候产生呢?是在汉代产生。那么为什么说剪影的艺术是黄土高原的艺术特点呢,我们来看下面。
在剪影艺术当中,最早产生的一门艺术是剪纸。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来找我,说给我一个书号,让我编一本剪纸的书,我说不编。在八十年代,要得到一个书号十分不容易,因此,我不编那本书他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就和- 8 -

他讲一个道理,我说剪纸这个东西只有把它贴到窗户纸上,从里向外透着光看才好看,如果把它印到书上,它就不好看了。所以我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编过一本有关于剪纸的书。
剪纸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把它贴到窗户纸上从里往外看,这样透着光看一个一个的影像之美,我把它叫剪影的艺术。由此产生另外一门艺术——皮影。我认为皮影是从剪纸而来的,所以我把皮影叫2.0版的剪纸。我们设想一下,一群小孩在窑洞里的炕上坐着,这时候奶奶在外面窗户上贴剪纸,她就会问屋里的人正不正、歪不歪,这么一动,里面人一看,剪纸动起来了,于是从这想到了皮影。


那么,由此又产生了另外一种艺术——农民画。我认为农民画和剪纸也是有关系的,比如说上图,一个老头一个老婆婆,头的头是歪着的,两只耳朵露出来,脸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民间工艺美术里把这种两面脸对称的做法叫“十分脸”。这个农- 9 -

民画的画家肯定会剪剪纸。小时候我们剪剪纸怎么剪?把纸一折,剪出半个小人,打开之后就是一个完整的小人。所以这个农民画里的老爷爷的画法,我一看就是从剪纸而来的。再看画上的老婆婆,她实际上是正着身子的,但是她的脸却是侧着的,这个脸我们在工艺美术里叫“五分脸”,这也和剪纸、皮影有关,所以我们把它叫3.0版剪纸。
香包实际上也是一种剪纸。香包就是拿一个纸壳,对称得剪出一个图案,然后用绸布包上,再绣一点图案。香包最早是用来辟邪的,现在除了辟邪之外,还有一些装饰的作用,比如挂在墙上很好看。从原理来讲,香包实际上也是从剪纸而来的,所以我们把它叫4.0版剪纸。
为什么在黄土高原会产生这么一种剪影的艺术呢?这就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有关系了。黄土高原遍布黄土,当地老百姓怎么建房子?挖窑洞。有的窑洞依山而挖,叫明庄窑。有的窑洞是在平地挖的,比如一个大平地,挖出一个20×30米的大坑,然后在七八米深的位置向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掏窑洞,这种窑洞叫作地坑窑。而我们讲的剪影的艺术,就和窑洞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剪纸的产生最早和艺术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和辟瘟神、辟邪有关,就像古代过年是过年关一样。相传每年快过年的时候,都有一个叫年的猛兽从山上下来吃人。所以这一天全家人不管在哪里,都得回来聚到一起,然后把门窗紧紧地关闭,在门上贴门神,在窗户上贴剪纸以辟邪。可以说,剪纸就是应辟邪而生的一- 10 -

种艺术。那么住在窑洞里,猛兽会从哪进呢?只有门和窗户能进来。于是人们在门上贴门神,在窗户上贴剪纸。最早的剪纸不是一幅小画,而是一个神像。所以我们讲,剪纸的产生并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因为实用,是出于辟瘟神、恶兽、猛兽的需要。这是剪纸产生的源头,也是黄土高原产生剪影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是不一样的,而非遗能帮助我们认识、记录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比如团扇,它什么时候产生的?唐代产生的,因此通过唐代团扇,我们就能了解一千多年前的工艺。折扇什么时候产生的?是宋代产生的。折扇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在宋代的时候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因为这种扇子方便携带,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开使用。那么折扇的工艺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是宋代才有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折扇的制作工艺,便知道了宋代人的审美与工艺。
(三)科学价值
所谓的科学价值,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我们解读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各种科技成就时,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也就是说,它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的科学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华。比如浙江丽水市的龙泉瓷,因为其颜色像青梅,所以又叫梅子青,这就是宋代制瓷上的一个重要突破,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龙泉瓷?龙泉瓷的最大特点就是薄胎厚
- 11 -


釉。一个好的龙泉瓷作品,看上去里面像有零点几厘米的水。就是为什么会在龙泉瓷的杯里贴一条小鱼,因为只要烧好了,条鱼感觉就像是在水中游一样,非常漂亮。像这样的古代科技成就非常值得传承下去。有人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可能早都被时代淘汰了,那么,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完全不是。大家想一想,屠呦呦老师为什么能够研制出青蒿素,就是因为她继承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所以,如何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提炼出古代的科技精华,这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从传统观念当中解放出来。
我上大学的时候用过一个日本的洗发水,效果十分好。然后我就想,它到底是拿什么做的呢?于是我把洗发水瓶子找了出来一看,配方是何首乌、皂角、人参、黑芝麻等等,这些也都是我们中国老奶奶的配方,那为什么我们就是没有重视这些配方呢?再比如门,中国的门是前后推拉的,日本的门是左右推拉的。力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门阻力小;从声学角度看,中国的门噪音小,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中国的门都是最好的。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因为中国的门传到了日本,就把他们的推拉门简单地的淘汰掉。因为尽管他们的门拉起来费劲又“嘎嘎”响,但是推拉门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占空间。所以不但它保留下来了,还成功地运用到了面包车上。在善于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这一点上,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当然,随着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 12 -

产保护的深入,人们也慢慢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如果你站在地面上看一棵树,你能想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这棵树有多高有多多茂密,但是你是否想过另外一个问题——树的高度是由树根植入泥土的深度决定的。根扎得越深,树长得才会越高。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只有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植入到本民族的土壤当中去,才会枝繁叶茂,才能够迅速成长。所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不让它发展,而是让它更快更好地发展,因为无论是创造新文化艺术,还是新科学、新技术,都需要祖先智慧的支撑。
(四)社会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发展、调节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家知道,在艺术上,东方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画家、雕塑家创作的对象。而中国的艺术则不同,中国有约14亿人,在这么多人当中,真正能进入到雕塑家眼中的也不过那么几十个人,比如布袋和尚、弥勒佛、观音、包公、文天祥等,因为中国的雕塑艺术都是在给人树立楷模的,是要文以载道的。比如弥勒佛,弥勒佛告诉人们凡事都要想得开,因为弥勒佛的座右铭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我给大家讲讲庙会。人们去包公的庙会,因为包公公正;去岳飞的庙会,因为岳飞爱国;- 13 -

去关公的庙会,因为关公的仗义,这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庙会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我记得宁波有个它山堰庙会,为什么有这个庙会呢,因为宁波海拔低,一下大雨就会洪水泛滥,在唐朝的时候来了一个姓王的县官,他领着当地老百姓修筑了一个堤坝,因为是在它山这个地方修的,所以叫它山堰。但是正因为修这个堤坝,王县官累死了。按照唐代的习俗,这个县令生前做了好事,于是人们就把他封为城隍神,年年祭祀。这个王县令就是1300年前的“焦裕禄”,难道我们不应该纪念他吗?宁波老百姓也是好样的,一个承诺1300年没变过,年年祭祀,这是感恩。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我们一定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提振起来,把我们的民族道德弘扬上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五)借鉴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文化的源泉,也是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重要参考,所以我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一,文学工作者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有过成功借鉴的先例。比如前几年的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它是怎么来的?就是一个年轻人听老人讲宰相刘罗锅的故事,他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的资料,最后编成了电视连续剧。可以说,文学家借鉴- 14 -

民间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要把这种好的方法继承下来,通过作家的笔把民间文学当中的正能量传达下去。
第二,艺术家对民间音乐的借鉴。比如《北京一夜》非常好听,它借鉴了京剧的唱腔;《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独奏曲非常好听,它借鉴了越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非常好听,它借鉴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民谣《刘姥姥锯大缸》;流行歌曲《穷开心》则成功地借鉴了老北京的吆喝声。过去,老北京小商小贩在卖十三香时,两腿一盘,坐到道边,前面摆上十三袋香料,左手拿纸,右手拿勺,舀一勺,唱一句:“小小的纸儿啊,四四方方啊。”而在《穷开心》中,作者把这句吆喝改成了“小小的人儿啊,风生水起啊”,一句充满市井气息的小唱就这样将人带到了老北京的街头,带进了美好的回忆。有些人一辈子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原因就在于从不下乡调查,不会从民间音乐当中汲取营养。所以艺术工作者一定要下乡、下乡、再下乡。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创造新艺术提供资源。
第三,对民间绘画的借鉴。四川绵竹有一种年画,把古代小女子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能不能借鉴呢?可以借鉴,的画家就借鉴绵竹年画创作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再比如门神,有些人说门神五大三粗的不好看,能不能借鉴?能借鉴,有人用油画画了门神,穿着金盔金甲,也很漂亮,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品。有人说剪纸太土气了,太传统了,太古老了,没法借鉴,但- 15 -

是现在许多化妆品的封面设计都是借鉴了剪纸中的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要想在新文化、新艺术、科学、新技术上取得好的成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鉴古人的经验与智慧。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以非遗为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化创意,而毁坏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只有把这源头之水保护好,才能在“下游”运用它进行更好的创作。
三、怎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几个原则:第一,人为本原则。与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有“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实现世代的传承。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要保护好传承人,有了传承人就有了一切,没传承人就没了一切。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要保护人。比如钧瓷作品,它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入窑的时候都是灰头土脸的,但是由于上的釉色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天气的温度不同,气候的干湿度不同,甚至烧窑人心情的不同,每一个出窑的作品到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几乎是不可控的。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烧制的钧瓷,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古人,就是因为这些传承人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把古代最好的技术恢复了出来。比如钧瓷,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任星航先生,如果没有他的传承,不可能- 16 -

有这么好的钧瓷作品。再比如绣花鞋,有人说它不挣钱,其实不挣钱是因为做得不好,下图两双绣花鞋,一个凤头鞋,一个凤回头鞋,在一年的拍卖会上,两双鞋卖了9万块钱,所以做好了,一样能卖大价钱。这么好的鞋由谁来传承的呢?是由王冠琴老师来传的。

- 17 -


有人说捏面人挣不到钱,那请看下面这幅作品,做得非常之好,皮肤的质感就和真人一样,衣服能做到半透明。这是由谁来传的呢?是由一个叫王玓地的天津传承人来传的。


所以大家记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下去,关键是要靠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没了人就没了一切,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就是要保护好传承人。
以往一谈起中国文化的名人,人们便会立刻想到孔子、孟子,不错,他们在中国文明的创造中确实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还有相当多的非常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譬如中国的建筑营造技艺、造纸术、字印刷、纺织术,而这些并不是由孔孟创造的。也就是说,在中- 18 -

华文明的创造过程中,除孔孟之外,还有那么一批人在中华文明的创造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他们,就是在青史中少有记载,但在民间口碑中广为传颂的建筑大师鲁班、蔡伦、毕生、黄道婆,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群非常了不起的人,如果没有他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没办法传承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礼敬传承人,礼敬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原汁原味保护原则。为什么要原汁原味呢?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就是历史认识价值,只要不随便改动,们就能知道这项非遗古代的工艺是什么样,这样它就有了历史认识价值。为了做到原汁原味,古人想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文字固定下来,比如《佛像造像经》告诉你眉毛、眼睛、额头的大小、比例,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把规格固定下来,确保佛像原汁原味;有的用艺言(从事艺术的言语)固定下来,比如“红配黄,亮堂堂”,就是告诉你红色和黄色配在一起会非常鲜亮;还有的用传统的规矩固定下来,很多古代规矩的设定也是为了确保工序的原汁原味,比如抄纸,里面一定要加猕猴桃汁液,因为加了它以后就有了黏稠度,而且能很容易地把每张纸分开。如果没有这些方法、制度、文献记载和口碑文学,就很难做到原汁原味。
为了确保原汁原味,选徒弟上民间还有很多规矩,比如有一部电影叫《百鸟朝凤》,讲的是两个小孩学唢呐的故事,最后师父把手艺传给了那个显得非常木讷的孩子。为什么传给他了?因- 19 -

为他能够踏踏实实地按照师父教的学,能够确保原汁原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不是创新,而是传承,是把老祖宗最好的手艺继承下来。传承人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是传承。社会是发展的,但为了让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定要把人分为两类,一部分人负责传承,把传统保护好,这就是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把祖先的智慧留下来,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渠道认识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为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留下参考、保留资源。而另外一部分人,可能是95%的人,都可以以非遗为元素进行大胆的当代艺术品的设计。所以,保护非遗一定要有社会分工的观念,传承人的工作就是传承,至于创新,那是文创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的事。
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我们的京剧、榫卯结构、金砖、木版水印年画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所以传承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继承并传承下去。
举个例子,袁隆平先生是研究杂交水稻的,他刚毕业的时候立志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但是试了多少年都不成功。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几亿年来,没有人给野生稻撒过一把肥,但是它能活到现在;没有人给它打过一点农药,但是它从来不招虫子;大风,别的稻子都倒了,但是野生稻永远不倒,这就是它的优秀基因啊!如果把野生稻和人工稻杂交,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一试验,果然大获成功。这个例子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保护- 20 -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相当于袁隆平找到的野生稻,别看它长得像杂草一样,但是它有着内在的强大基因,而且是原生态的,这种原生态的东西一旦和人工的东西杂交,就会产出非常好的成果。所以我们要保护那个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不改,它就有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也是“文物”。文化遗产是固化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物。从表面来看,两者完全不同,但是本质却是完全一样,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所以文物不能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秦砖汉瓦,但是它是秦砖汉瓦的烧制技术;它不是故宫、长城,但是它是故宫长城的建筑技术。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我给你一条鱼不如教给你捕鱼的技术,而捕鱼的技术,烧制秦砖汉瓦的技术,建筑故宫长城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就是保护其文脉。
第三,整体保护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实施整体保护;二是对非遗赖以生存的空间实施整体保护。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能、技艺或是工序共同构成的,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把它所有的工序、流程都保护下来。前几年有人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复杂,想整体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只需保护核心技术。这个提法出来之后,正好有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到我家去,他是研究- 21 -

山东省苍山县泥人制作技术的,我就问他:“有人提出来只保护核心技术,你觉得苍山县泥人制作只保护核心技术行不行?”他想了一想说:“不行。”我说:“你这个泥人制作有多少道工序?”他说:“72道。”我说:“你把最不重要的一道工序拿下来,可不可以?”他想了想说:“不可以。”我说:“是哪道工序?”他说:“我做泥人的时候,要在模具上先用香油刷一遍,这样我把那黏土压进去再拔出来的时候,泥人才是完整的。如果不刷这道香油,拔出来的时候,不是掉鼻子就是掉耳朵。”就这么一道看起来不重要的工序,不去保护都不行。所以只保护核心技术这个说法是不牢靠的。
当然了,只保护它的工序本身还不够,还要保护与非遗相关的生态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生态环境是不一样的,如果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传不下来,比如什么地方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发达,什么地方的庙会一定发达,因为有了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才有了用武之地。如果庙会都没了,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能传得下来吗?肯定传不下来。所以,只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不行,还要保护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生态环境。
第四,活态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是指民间社会利用其固有的传承力,让非遗以活态的形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物质化”保护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记录、记忆,而没有考虑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活态传承所解决的主- 22 -

要是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的问题。如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比作鱼,就要把这条鱼放到水池里,不但要活着,还得不断长大,繁育后代,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究“活鱼要在水中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放到博物馆里,但是这不能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方法,更不能成为唯一方法,比如把皮影放到博物馆里,这样确实没有坏,但是皮影是需要表演的,如果只是放到博物馆,它的表演艺术还存在吗?没有了。皮影是一边演唱一边伴奏的,只把它放到博物馆,皮影的伴奏艺术还有吗?也没有了。也就是说,如果因为保护理念的错误而把“活”遗产变成了“死”遗产,这个问题就太严重了。
所谓的文化断流,并不是金字塔、故宫、长城是否还存在,而是指金字塔、故宫、长城的建筑技术还有没有。而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两千年前的古诗我们还看得懂,一千年前木版年画的制作技术我们还在传承,两三百年前的京剧我们现在还在传唱,我们的文化没有断流。以,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关涉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断流的大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永不断流。
第五,独特性保护原则。所谓“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由于每个民族历史传统不同、生存空间不同,他们为适应上- 23 -

述环境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大家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别人同化。
什么叫文化的独特性呢?就是你那个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们把这种独特性叫“地域标志性文化”,就是指那些最能代表该地地域特点的具有地标性质的传统文化。比如拍电影,镜头从左向右摇,镜头里满目都是青山。这个时候我问你这是到了什么地方,你肯定不知道,因为山与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果镜头一边摇一边有《沂蒙小调》响起,你马上知道到了山东的沂蒙;如果是《海菜腔》响起,你马上知道到了云南石屏了;如果是《信天游》响起,你马上知道到了陕北了。而这《信天游》《海菜腔》《沂蒙小调》就是地域标志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就是这种独特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第六,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作为非遗保护基本原则,优保护当然是我们的永远追求。但依据我国现有国力,我们还不可能将所有遗产都一股脑儿地保护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分清轻重缓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那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及时而有效地抢救下来,为今后人类新文化的创造保留下更多资料。打个比方,有一个项目是一位50岁的传承人传的,另外一个项目是一位80岁的人传的,要优先保护哪个?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讲,应该保护80岁的老爷爷的手艺,如果不去保护的话,一旦老人去世,就人亡艺绝了。这就是我们讲的濒危遗产- 24 -

优先保护原则。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阿炳的故事。阿炳是一个民间二胡演奏家,他能演奏二百多首曲子。1950年,著名音乐家杨荫浏先生得知阿炳还活着,便利用暑假到无锡拜访,并为他录下了《二泉映月》等六首曲子,可这时录音带用完了。他们约好寒假再录,但遗憾的是不到寒假,阿炳就病故了,他所能演奏的二百多首曲子也因此而失传,成为永久的遗憾。所以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的目的,是把那些最濒危的基因保护下来,传承下去。
谢谢大家。

- 25 -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讲稿(2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