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词“是”

发布时间:

古汉语含系词“是”的判断句的产生与发展
陈原
08中基
2008221102310005

关于“是”的来源,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分为几家之说一、以王力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由指代前文的代词“是”发展而来;二、以洪成玉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是从形容词“是”引申而来;三、以Sian先生为代表,认为“对”义肯定词“是”与“错”义否定词“非”的对应发展,促成肯定词“是”演变为系词;四、以佟学良先生为代表,认为系词“是”原本就是系词,不存在演变问题。从上述四种观点来看,对于判断句中的系词“是”的来源问题,学者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各家的观点在解释系词“是”的生源问题时都没有十分清楚详尽,因而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空间。
一、从语法上看,认为系词“是”是由指代前文的代词“是”发展而来似乎讲得通但从汉语词产生的规律上看又很难解释。汉语单音虚词除副词“也”“唯”等是语位所造外,一般是语音、语义所造,即由实词同音假借或语义引申而来,指示代词“是”为虚词,系词“是”为实词,由虚词转化为实词,这不符合汉语词产生规律;另外,“这、这个、这样”义指示代词一下演变为表示肯定的系词,这也不符合词义演化规律。
二、从语义上看,认为系词“是”是从表确定意义的形容词引申而来,似乎也讲得通,但从语法上看又很难解释。系词“是”一般位于两个体词性成分,即主语与宾语之间作谓语,后一般有宾语,即使没有也能补出;形容词“是”一般位于体词性成分即主语之后作谓语,其后一般无宾语也不能补出(形容词谓语后有宾语即为形容词用为动词形容词“是”是如何发展成位于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即位于主语与宾语之间而成为系词的,也没有清楚详细的解释。
三、如果“对”义肯定词“是”与“错”义否定词“非”的对应发展,促成“对”义肯定词“是”演变为表示肯定判断的系词的话那么“错”义否定词“非”也应演变为表示否定判断的系词,而语言发展的实际则是“错”义否定词“非”发展为否定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的系词“是”产生后,否定副词“非”常常与系词“是”连用表示否定判断。东汉以后否定副词“非”又逐渐为否定副词“不”所代替,否定副词“不”与系词“是”经常连用而逐渐凝固,唐以后固化为双音否定系词。
四、“是”本为形容词“对、正确”义。例如:彼人是哉。(诗经.魏风.园有桃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自以为是。(孟子尽心下假借为指示代词,为“这、这个、这样”义。例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韩非子.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是,是人之情也。(苟子.荣辱在现有文献中,战国末期以前“是”只有上述两种词性,战国末期以后,“是”才又产生出系词词性,可见“是”原本不是系词,其存在着由何而来的问题。
那么,系词“是”字判断句的产生到底由何而来?
我们认为,系词“是”字判断句产生之源为战国末期以前“体词++体词“副词++体词“体词+、指示代词“是”字判断句,系词“是”是在作谓语表示确定意义形容词“是”的影响下,由上述判断句中指示代词“是”促生而来。1系词“是”字判断句的产生
战国末期以前没有系词,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仲尼,日月也(论语.子张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六官者,皆桓族也(左传.成公十五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战国末期以前,指示代词“是”常常指代前文,与前文构成同位语作判断句主语。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则是亦贼也。(荀子.议兵
类上述判断句中指示代词“是”都不能促生出系词“是”。例①“是”所指代的为两个主谓句,例②“是”所指代的为两个用“以”连接起来的谓语句,“是”的指代功能很强,故不能促生出系词“是”;例③指示代词“是”后有副词,副词一般位于谓语之前作状语,故也不能促生出系词“是”
下面三种判断句中指示代词“是”能促生出系词“是”1、体词++体词
战国末期以前,指示代词“是”经常指代前面的体词性成分,与其构成同位语作句子的主语,形成“体词++体词”的线性结构。例如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④《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
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
由于类上述作判断句主语的指示代词“是”在句子结构上位于两个较短的体词性成分之间,在语法功能上似乎起着联系两个体词性成分的作用,因此在作谓语表确定意义形容词“是”的影响下,人们即将此类作判断句主语的指示代词“是”误识为联系两个体词性成分的系词“是”了。由此类指示代词“是”字判断句促生出来的系词“是”字判断句在现有文献中最早见于战国末期文献。例如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谓彼是是也(墨子.经说下
春子、夏卯、秋午、冬酉,是是人破日。(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仓门是富井。(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2、副词++体词
在战国末期以前指示代词“是”字判断句中,副词常常位于指示代词前,形成“副词++体词”的结构形式。例如
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左传.僖公五年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荀子臣道
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十八,战有二胜,是人之用也。献公没,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韩非子.难二
鲁哀公有大臣五人,外障距诸侯邻之士,内比周而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韩非子.难三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韩子.六反
类上述判断句中副词“必”“则”“亦”的“是”均为指示代词,例①“是”指代前“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作判谓语的定语;例②“是”指代前文“人贤而敬”,与其构成同位语作判断句的主语;③④⑤“是”分别指代后文“人之用”“三臣”“家”,与其构成同位语作判断句的谓语由于副调词一般是位于谓词性成分前,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在作谓语表确意义形容词“是”的影响下,人们即将此判断句副词后的指示代词“是”理解“是”了。由此类指示代词“是字判断句生出来的系词“是”字判断句在现有文中,最早见于西汉时期文献。例如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学者博监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盐铁论.申韩篇3、体词+
战国末期以前,指示代词“是”常常独作判断句谓语,形成“体词+是”的结构形式。例如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上天地始者,今日是也。(荀子.不苟百王之逼,后王是也。(荀子.不苟
辅依东,东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韩非子.十过
闻解,顿足徒褐,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韩非子.初见秦类上述指示代词“是”作谓语的判断句与形容词“是”作谓语的肯定句的结构形式相同,都为“体词+是”;其语法结构形式也相同,均为“主+;其语义相近,指示代词“是”作判断谓语为对主语的肯定,形容词“是”作谓语是对主语的确认。因此,在作谓语表示确定意义形容词“是”的影响下人们即将作判断句谓语的指示代词“是”理解为系词“是”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系词“是”字判断句的产生之源为战国末期以前“体词++词“副词++体词“体+是”三种指示代词“是”字判断句,系词“是”就是在作谓语表确定意义形容词“是”的影响下,由上述三种判断句中指示代词“是”促生而来。

系词“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