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发布时间:2020-08-16 11:45:12

第 一 单 元

第1课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情境导入】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沁园春·雪》就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地展露,也是他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地显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词。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节奏。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理清全文的结构。

明确:

1.字音:

园春(qìn) 惟余莽(mǎnɡ) 外妖娆(fèn)

(xùn) 成吉思(hán) 风流人物(shǔ)

句子的停顿节奏示例: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宏伟抱负。

3.全文结构:

这首词的上阕写北国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间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承上启下,中间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二、深入探究——思想感情

1.上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

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理解:在作者看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短于“文治”,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同时,这也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宏伟抱负,以及对革命前途的自信和乐观。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上阕分几个层次写景?谈谈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

第一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静一动,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装玉砌的雪景。

第二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

第三层写想象,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艳丽动人了。

2.下阕如何由写景引出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试将其分为三个层次,说说你的看法。

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明确:

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为过渡句。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山河引出“无数英雄”,自然过渡到对古代人物的评论。

第二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一层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即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

第三层从“俱往矣”到结束。这三句收束全词,乃点睛之笔。作者庄严宣告: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更抒发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以及对革命前途的自信和乐观。

3.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无数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山河的历史作用。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精彩语句,体会、分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1.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语言品析:

我喜欢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品析) 

示例: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原”的动态美。依据生活经验和写作背景分析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美点赏析参照):

(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词中的“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也让我们仿佛看到: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中“惜”字委婉准确,有褒有贬。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时代、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义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寒江垂钓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作者的胸怀以及所处的时代、境遇造成的。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沁园春·雪》以其“风调独特,文情并茂”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今天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重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人情怀,奋发之情油然而生。同学们,以你们的努力与拼搏,相信你们以后也会成为风流人物。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本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

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知道这种特点是源于作者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教学策略

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还是情感价值等方面,都要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重点突出。

2.由于本词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本课主要采用拓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应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伟人毛泽东,了解中国历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4.在讨论中教师不能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授予其方法,注意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中国正处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中,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在一场大雪之后,毛泽东同志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感知学习

再次朗读课文,反复体会,揣摩正确语气。

(1)诗词中的雪与以往我们读到的雪的作品有哪些显著不同?

(2)“气势宏伟”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出来的?为什么会有如此雄伟的场面与磅礴的气势?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关于背景

(1)关于伟大领袖毛泽东,大家都有哪些了解?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一代伟人毛泽东”。

(2)调动历史课上的知识及课外积累,说说1936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3)了解了历史背景,现在我们再来体会诗词中仅仅是写雪景吗?作者抒发的豪情究竟是什么?

不仅仅是写雪景。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宏伟抱负,以及对革命前途的自信和乐观。

2.关于内容

(1)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3)作者所评论的历代帝王,你都了解他们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可补充。

四、语言探究

1.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地品味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内容。

(1)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字,还要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无须深究。)

“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如此,这些景象也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2)“惜”字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感情?

“惜”中有褒: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

“惜”中有遗憾:他们的不足带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全词以“望”“惜”作为上下两阕的两个领字,前者领起对景物的描写,后者领起对英雄人物的评价。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上、下阕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全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涉及历史与战争。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诗篇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做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而起兴,想象浪漫,文采华美,气魄宏大。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10月7日,毛写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五、写法探究

本词旨在表达对人民的赞颂,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作者大笔挥洒,疾书北国雪景,然而并未停留在此,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茫茫冰雪世界,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后银装素裹的瑰丽景象。江山如此多娇,不仅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有强盗觊觎。祖国壮丽山河岂容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主宰自己命运、抵抗外辱内患的豪情力透纸背!下阕引出叹服于自然美景的英雄人物,评价功绩卓著的帝王英雄在历史上留下种种遗憾,因为他们的江山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相形之下,唯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能使祖国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因此,写景和写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后面的抒情议论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的学习收获,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选》《地球上的红飘带》或《中国抗日战争史》。

2.任选一个方面,试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异同。(从诗词内容、语言、写作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自由选择。)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举办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和主旨,背诵整首词。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位词的语言,感悟词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和主旨,背诵整首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悟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张元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不胜枚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预习新知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2.解词:惟 余 竞 折腰 红装 素裹 风骚

3.背景介绍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突出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度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 “风流人物”应如何理解?最后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六、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五言绝句,(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义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寒江垂钓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作者的胸怀以及所处的时代、境遇造成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轨迹。

八、板书设计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