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8-07-02 17:48:00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能利用定义判断或验证给定函数的奇偶性,

2、初步运用奇偶性,如求函数值、求函数解析式、作函数图象等

3、体会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图象的对称性,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奇偶性的定义,奇偶性函数的图象特征,奇偶性的判定

难点:单调性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函数的单调性反应在图象上就是图形的上升与下降趋势;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在图象上看也就是它的最高点与最低点。那么函数的奇偶性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观察函数的图象。

(二)新课——函数的奇偶性

1、对于的图象,我们可以从整体上直观地感受到,它关于轴对称,是轴对称图形。对于的图象,我们可以从整体上直观地感受到,它关于原点对称,是点中心对称图形。

2、那么如何利用函数值描述这种对称性呢?求下表中的函数值并比较

-3

-2

-1

0

1

2

3

对于,由于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故有

对于,由于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故有

3、事实上,我们取点,如图所示,

如果它们关于轴对称,则有

如果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则有

4、定义:一般地,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的任一个

如果都有,则称函数是偶函数;所以偶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

如果都有,则称函数是奇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5、适时巩固

(课本,P39,思考)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并补全图象

(课本,P40,练习)已知函数的奇偶性补全图象

(三)例题——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课本,P39,例5)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设计说明:巩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①先求定义域,再求,比较二者是否相等或相反,结论,②由学生阅读课本自学,③强调解题格式

解:(格式)(1函数的定义域为

是偶函数

2、(补充)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5

设计说明:适当提高,让学生感受函数奇偶性的各种不同情形及巩固判断方法

分析:对于(1)(2),由于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存在无意义的情形,对于(3)可举特例,得到非奇非偶的类型;对于(4)(5),先求定义域,适当化简解析式后,比较得出奇偶性,对于既是奇又是偶的函数,其解析式为,而由定义域不同可得不同函数

解:(略)

3、(补充)已知是偶函数,且定义域为,求的值。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函数的奇偶性是对于整个定义域而言的,明确二次函数为偶函数的条件

分析:奇偶性的前提是定义域要关于原点对称,理解对定义域内的任一个恒成立,另外也可注意二次函数图象即抛物线的对称轴为轴。

解:

(四)提高——奇偶性运用

(思考)已知是奇函数,当时,,求当时,的表达式。

设计说明:奇偶性的具体运用,进一步理解,理解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函数值的相等与相反

分析与提示:(1)先求

2)再求,发现什么?

3)当时,,据奇函数

解:当时,

(作图验证一下)

(五)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1)奇偶性的定义是什么?其图象有什么性质?

2)判断奇偶性的前提与步骤是什么?

3)奇偶性的运用,求值,作图,求解析式

(六)作业——巩固与反馈

1、课本,P43,习题A组,第6

2、已知函数对一切都有,①求证:是奇函数,②若,试用表示的值。

五、教学说明

“函数奇偶性”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研究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整节课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学习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努力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1)由学生观察图象的对称性,从直觉上认识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概念。(2)通过表格中数据(函数值)的相等相反关系,得出对称性的本质是坐标的关系。(3)再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来定义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定义进行判断奇偶性的基本方法,理解定义域的要求,理解图象的对称性,了解奇偶性的四种类型,并初步运用奇偶性。

教学方法上,本节致力于展示概念是如何生成的,在概念的发生、发展中,通过层层设问,调动学生的思维,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初步学会如何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并渗透数形结合法思想。本节努力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馈

(略)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案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