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4-04-24 02:37:19

浅谈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作者:谢秋云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古代语言材料,对字的词义发展脉络做了一个清晰的梳理。并最终得出结论,字最初是用做动词,而后再慢慢演变为名词,最后是形容词。其中还会涉及到与表示的词义的对比。

        [关键词] 词义引申 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38-02

        一、由动词转化为名词

        词义刚刚产生时一般都是单义的,即表示一个确定的概念。这在字上也不例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根据六书的字形构造规律,大概可以判断是个会意字,从犬从自。在古代是鼻子的意思。古时候,人们在狩猎时发现狗的鼻子嗅觉灵敏,在搜寻、驱逐、捕获猎物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把犬和自(鼻)二字组合起来,就发明了字。许慎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说明的本义,而只是指出了它的造字依据,因此,后代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看法。

        段玉裁注云:走臭犹言逐气。所以认为是气味的意思。跟他观点不一致的代表人物是戴侗。戴侗曰:犬能迹兽之气臭,察臭者莫如犬,故从犬从自。后者认为的本义应该是用鼻子辨别气味,即的意思,是个动词。在这里,我们根据字的字形结构,认为把它当做动词,是比较恰当的。利用狗嗅觉灵敏这一突出特点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从而创造出了臭字,这和许慎的解释也是不谋而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的需要,反映在词汇方面,则是新词的不断产生。不过在汉语词汇系统里,新词的出现除了另造原来没有的词之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从原有的词义繁衍出别的词义的方式进行的,即词义的引申。在古代汉语里,因为单音节词占优势,所以,一词多义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字就是由原来的动词引申出了的对象——“气味这一意思,变为名词。

        其实,在表示嗅觉活动的意义产生以后,并不会马上引申出气味这个泛指嗅觉对象的词义。《广雅》里收有一些表示不同气味的词:腐、焦、烟,臭也。

        即使是在作为气味的意义稳定下来以后,它的用法跟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最初的由臭的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表示的气味在一般的情况下泛指的是不分香秽、不分好闻难闻的气味。当然,有时在特定的语句里,也特指香气或者是臭气。

        《广雅》:臭,凡气之总名。

        《诗经·大雅·文王》上有记载: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笺云: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在这里,无声无臭显然是指气味,即不分香秽的气味的总称。

        虽然臭字在特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的意义,但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了这种独立的意义。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会发现一般情况下,臭字是表示气味的意思,即不分好坏的总称。

        二、由气味总称过渡为只表示的气味

        “的意义由表示气味总称发展为专表不好的气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致是始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最后完成。在介绍这个过程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表示的意义的发展脉络。

        “字出现较早,本指谷类熟后的气味。后来才一步步引申为气味美的总称。《说文》:香,芳也。

        《诗·大雅·生民》:卬盛我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这里的指的就是豆登中祭品的气味。

        馨、香是近义词。《说文·香部》:馨,香之远闻也。所以馨香原指食品散发出来的香味。后来用来引申指美德。

        《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在这里,馨香既指祭祀时的食品的香味,也比喻政治清明。

        《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这里的馨香也是直接形容美德。

浅谈“臭”字的词义引申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