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解析

发布时间:2019-11-26 17:44:55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养鸭

丰子恺

    ①经常住在家里的只有三个半人:我们老夫妇二人,一个男工和一个五岁的男孩。但畜生倒有八口:一狗,两猫,两鸽和两鸭。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只鸭。

    ②这一对鸭不是原配,是一个寡妇和一个第二后夫。来由是这样的:一吟买了一对小鸭回来。小得很,两只可以并排站在手掌上。白天在水田游泳,晚上睡在一只小篮里,挂在粱上;为的是怕黄鼠狼拖去。、一天半夜,我听见室内有响动,是鸭子叫。、连忙起身,拿电筒一照,只见地上一只小雄鸭仰卧在血泊中。仔细一看,头颈已被咬断,连忙探望小篮子,小雌鸭幸而还在。全家人都起来,看看残生的小雌鸭,叹了好几口气。

    ③后来一吟又买了一只小雄鸭。这次我们戒备很严,一对续弦的小鸭,安全地长大起来,直到我们迁居新屋,小鸭长成一对中鸭了。新屋旁有篱笆围着,我们在篱笆内掘一个小塘。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不知不觉,它们已长成大鸭,全身雪白,两脚大黄。它们晚上睡在屋檐下一只箩子底下。箩子上压一块石板,也是为防黄鼠狼。谁知有一天破晓,我睡醒来,听见连新(男工)在叫喊。起来探问,才知道雄鸭又被拖去了。一道血迹从箩子边洒到篱笆的一个洞口,洞外也有点滴,迤逦向荒山而去。原来昨夜连新忘记在箩子上压石板,黄鼠狼就来启箩偷鸭了。以后的情景着实可怜。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呜,嘎嘎之声,竟日不绝。其声慌张、焦躁,而似乎含有痛楚,使闻者大为不安。以前小雄鸭被害了,她照旧吃食游水,我曾经笑她毕竟是禽兽。但如今看来,毕竟是人的同类,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

    ④雌鸭一连三四日嘎嘎地哀鸣,东张西望地寻觅。后来也就沉静了,但样子很异常,时时俯在地上叩头,同时咯咯地叫。邻人周婆婆来,看见了,说它是需要雄鸭。我们托周婆婆做媒,过几天,周婆婆果然提了一只雄鸭来,身材同它一样大小。雄鸭一到地上,立刻跟着雌鸭悠然而去,直到屋后篱角,花荫深处盘桓了。他们好像是旧相识的。

    ⑤这一对鸭就是我所喜欢的畜生。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许多人说,鸭步行的态度太难看。我以为不然,摇摇摆摆地走路,样子天真自然,另有一种滑稽美。狗走起路来皇皇如也,好像去赶公事;猫走起路来偷偷摸摸,好像去干暗杀,这才是真难看。但我之所以喜欢鸭子,主要是为了它们的廉耻。人去喂食的时候,鸭一定远远地避开。直到人去远了才慢慢地走近来吃。正在吃的时候,倘有人远远地走过来,一定立刻舍食而去,绝不留恋。虽然鸭子终吃了人们的饭,但其态度非常漂亮,绝不摇尾乞怜,绝不贪婪争食,颇有不食嗟来之志。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狗之贪食,恐怕动物中无出其右了。喂食的时候,人还没到,狗已摇头摆尾地先到,而且把头向空盆里乱钻。所以倒下去的食物往往都倒在狗头上。猫是上桌子的畜生,其贪吃更可怕。不管是灶头上,柜子里,乘人不备,到处偷吃。甚至于人们吃饭的时候,会跳上人膝,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一旦抢到了美味的食物,若有人追打,便发出一种吼声,其声的凶狠,可以使人想象老虎或雷电。凡此种种丑态我们的鸭子全然没有。鸭子,即使人们忘了喂食,仍是摇摇摆摆地自得其乐。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

(有删改)

1)第段写但畜生倒有八口,作者为什么使用量词,而不用

2)结合划线的一组同义词,赏析下列句子。

一对鸭子尽日在此仰观俯察,逡巡游泳,在我的岑寂的闲居生活上增添了一种生趣。

那雌鸭放出箩来,东寻西找,仰天长鸣,嘎嘎之声,竟日不绝。

3)第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猫和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章结尾说这不是最可爱的动物吗,联系全文概括文中的鸭子的可爱之处。

【答案】 1作为量词时,可以形容人,而不可以。这里作者说但畜生倒有八口是因为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

2尽日竟日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句突出了鸭子在池塘游泳时悠闲自在的样子,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以及作者对鸭子的喜爱。句突出了雄鸭被害后,雌鸭焦虑、慌张、痛楚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鸭子的怜悯之情。

3)写猫和狗,主要是和鸭子形成对比。用猫狗的走路姿态衬托鸭子走路的天真自然;用猫狗的贪食丑态衬托鸭子不贪食、知廉耻的形象。作者写猫和狗其实也是写人,以动物性观照人生,表达了作者对如猫狗般不知廉耻之人的鄙视,以及对如鸭子般质朴、知廉耻之人的赞赏。

4雄鸭被害后,雌鸭痛楚不安的表现表明鸭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鸭子知廉耻,有不食嗟来之志;即使人们忘了喂食,鸭子仍摇摇摆摆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是用来形容人的量词,用来形容动物,体现了动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一般用来形容动物,不如亲切,从字可以看出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

2尽日竟日的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句写鸭子整天在池塘游泳,悠闲自在,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句写雄鸭被害后,雌鸭整天哀鸣,突出了鸭子的焦虑、慌张、痛楚。

3)由文中写猫狗的句子狗走起路……这才是真难看”“比较之下,狗和猫实在可耻……从人的饭碗里抢东西吃可看出作者对猫狗的嫌弃,猫狗的丑态与鸭子的可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对鸭子的赞美。

4)文中第段写我喜欢他们,不仅为了上述的一段哀史,大半也是为了鸭这种动物的性行,从上文和下文中找出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由第段中雄鸭被害后,雌鸭痛楚不安的表现可知鸭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第段,通过和猫狗的对比,体现了鸭子的天真自然、知廉耻。

故答案为:⑴“作为量词时,可以形容人,而不可以。这里作者说但畜生倒有八口是因为他把家中的畜生当成家人,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博大胸怀;

⑵“尽日竟日意思是整天,从早到晚。句突出了鸭子在池塘游泳时悠闲自在的样子,体现了鸭子给作者带来的乐趣以及作者对鸭子的喜爱。句突出了雄鸭被害后,雌鸭焦虑、慌张、痛楚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鸭子的怜悯之情;

写猫和狗,主要是和鸭子形成对比。用猫狗的走路姿态衬托鸭子走路的天真自然;用猫狗的贪食丑态衬托鸭子不贪食、知廉耻的形象。作者写猫和狗其实也是写人,以动物性观照人生,表达了作者对如猫狗般不知廉耻之人的鄙视,以及对如鸭子般质朴、知廉耻之人的赞赏;

⑷①雄鸭被害后,雌鸭痛楚不安的表现表明鸭也是含识的、有情的众生;鸭子走路摇摇摆摆,天真自然,有一种滑稽美鸭子知廉耻,有不食嗟来之志;即使人们忘了喂食,鸭子仍摇摇摆摆自得其乐。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结合内容即可作答;

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首先理解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在结合文章内容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主旨和内容的理解。选定关键段落的关键句即可做出解答,注意答案的简洁性。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举例分析。

2在文章结构和表现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句话在用词、修辞上都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成就的含义是什么?)

4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答案】 1)父亲的形象:清贫、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慈爱(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

2)结构作用: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主旨的作用。

示例1:文章写了作者儿时,全家人在家境清贫的情况下享受一次烹鱼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和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2: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冬夜象征清贫和苦难,而象征温暖和幸福。

3咕噜咕噜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写出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歌唱使用了拟人手法,声部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等待鱼儿被煮熟时的幸福喜悦之情。成就指父亲买鱼后,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4)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在困境中更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种温暖和幸福因传递给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得以扩大。

感悟与思考:示例1:幸福不一定要富有,幸福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靠近。示例2:幸福往往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付出。示例3:家的温暖在于亲情的凝聚。

【解析】【分析】(1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体现了父亲清贫、不苟言笑的形象特点;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体现了父亲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的形象特点。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贯穿全文,在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文章描写了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过程,把这些材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在表达文章主旨上,通过叙述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一系列故事,表达了在清贫和苦难中,亲人之间的浓浓的深情,以及在寒冷严冬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幸福。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①“咕噜咕噜是拟声词,把水沸腾的声音描写的生动欢快,表现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鱼开始在水中歌唱使用了拟人手法,把鱼人格化,声部使用了比喻手法,把水声比作声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在等待鱼被煮熟时的欢乐的气氛和幸福的心情。

②“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出现在文中第自然段,眼前的景象指的是父亲买鱼回来这件事带给全家的幸福和喜悦,正是这份幸福和喜悦让父亲感到很有成就。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原文中说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而这门课程是指那样的冬夜发生的事情,在寒冷的冬夜,父亲买鱼回来让全家在清贫和苦难中感受到了家的凝聚力和家人间深切的感情,也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幸福和喜悦,母亲把鱼送给瞎老爷爷,将这份温暖也传递给了这位孤单的老人,因此作者结尾说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在清贫中体会浓浓亲情的珍贵,在严寒中对他人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就是这门课程教会作者的道理。从此人生哲理出发,结合自身体会和对社会的观察,从亲情”“乐于助人等角度阐述个人感悟。

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1)父亲的形象:清贫、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慈爱(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

2)结构作用: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主旨的作用:

示例1:文章写了作者儿时,全家人在家道清贫的境况下享受一次烹鱼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和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2: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冬夜象征清贫和苦难,而象征温暖和幸福。

3①“咕噜咕噜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写出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歌唱使用了拟人手法,声部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等待鱼儿被煮熟时的幸福喜悦之情。

成就指父亲买鱼后,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4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在困境中更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种温暖与幸福因传递给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得以扩大。

感悟与思考:

示例1:幸福不一定要富有,幸福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靠近。

示例2:幸福往往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付出。

示例3:家的温暖在于亲情的凝聚。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找到与人物相关的文章原句,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并且要言之有据。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架构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从两个方面出发去分析这个文章的关键事物在全文的作用:一是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二是内容和主旨上与文章的关系。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并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自渡彼岸

雪小禅

那年,他17岁。

家贫。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

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块。

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被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1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第段中小心翼翼吞咽中的小心翼翼吞咽矛盾吗?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己自渡。这句话是作者对苦难的体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路途遥远;冰天雪地;缺乏衣服;食物极差。

2)不矛盾,小心翼翼表现了他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能吃到白面饺子时的珍惜,舍不得吃的心态,而吞咽表现了在饥饿的情况下吃饺子时的兴奋激动、狼吞虎咽的样子。

3)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是一个急于改变家贫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在人生历程中,苦难是无法避免的。身在苦难中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苦难的意义价值,但是这些苦难却为后来的成长、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你经受住苦难的洗礼,终能改变生活的困境,使内心变得强大。

【解析】【分析】(1)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从文中4—9段所写内容可以总结出:运送时间久;环境恶劣;衣着破旧;路途遥远艰难;饮食条件艰苦等。(2)这类习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寻找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语句中的小心翼翼是从对白面饺子珍惜的角度来说的;而吞咽则是在饥饿的情况下对食物渴求的角度来讲的。所以,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矛盾。据此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3)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一起去运木头这件事,表现是一个有责任感、肯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别人趣说往事,表现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本题作答可从人生所经历的苦难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第4自然段开始总结,对上山拉木头这件事有关的主要细节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括,不必叙述具体细节。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能力。语境中的关键词句,有时矛盾对立的两个词语也能同时存在,比如本题的小心翼翼吞咽,前者是一种缓慢细心,而后者是一种急速粗心,结合在一起却表现了人物对白面饺子的细细品味又急于吞下的食欲,从而让表达细腻入微。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特点可以从标题、主题、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入手。本文标题自渡彼岸已经清楚地告诉读者主人公勇于改变命运、而文中的故事说明主人公坚强、有毅力、积极乐观。

4)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苦难虽苦,却是培养一个人吃苦耐劳、懂得珍惜机会和幸福的一剂良药,所以在苦难面前,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恒心,走过黑暗,必然是光明。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山界(节选)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达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1)选文两次提到了字形的火把,说说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表现红军战士虽浑身紧张,但因后有追兵,没有退路,故意壮胆爬山。

B. 表现红军战士看到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 表现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D. 表现红军战士在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3)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第一次:为了说明它的字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2C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解析】【分析】(1)第一次是: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根据语境,写火把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是:在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根据语境,这里是进一步对火把的景象进行了具体描绘,展示了奇观的细节。

2)尽管行军路途充满了险恶,但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他们前呼后应,相互鼓励,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革命精神。A“浑身紧张”“故呼喊着壮胆爬山错。翻山时的喊声、笑声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错。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D“爱开玩笑的心态错。所以选C

3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运用了两个比喻,把黑的山峰比喻为巨人,把四围被围的山谷比喻为一口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解答此题,既要细读文句,指出修辞手法,又要明确文句所要体现的中心是什么,即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意义。

故答案为:第一次:为了说明它的字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⑵C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写景的观察角度及事物特点的概括。从山脚向上望可看出是山脚。向上看”“向下看可以看出是半山腰。围绕字来写。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句子。分析句子、词语,一般按照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格式解答,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5现代文阅读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A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10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10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6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顆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