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发布时间:2010-05-31 09:08:36

2003年第3期(总第62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I,0FF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32003SerialNo.62《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沈伯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摘要: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实证性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史书《资治通鉴》;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关系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321(2003)03一0073一04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叙述《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论著,每每涉及这一关系;但大多浅尝辄止,语焉不详,其间不乏含糊之论。本文立足于对资料的全面把握,深入进行实证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主要提出三点见解:一、《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对《三国演义》成书有直接影响的史书,主要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下同)、《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其中,《通鉴纲目》的材料基本上来自《资治通鉴》,其突出特点主要是在思想倾向和编纂体例上自成一家,并对《三国演义》产生影响,因此这里姑且不列入比较范围。那么,在其余三书中,究竟哪一部在史料的提供方面对《三国演义》的作用最大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三国演义》的情节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需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考察《三国演义》情节的史料来源,那些基本出于虚构甚至纯然虚构的情节自然不在此列。试看以下诸例:《三国演义》情节:第1回:装病诬叔。《三国志》(含裴注,下同):《魏书・武帝纪》注引《曹脯传》记载此事。《后汉书》和《资治通鉴》:未及此事。结论:依据《三国志》。《三国演义》情节:第2回:怒鞭督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裴注引《典略》所记更详。《后汉书》和《资治通鉴》:未及此事。结论:依据《三国志》而移花接木,将鞭督邮者由刘备改为张飞。《三国演义》情节:第4回: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三国志》:所宣废立策文,见《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后汉书》:《灵帝纪》、《献帝纪》均不载此策,《董卓传》叙及此策,仅引一句。《资治通鉴》:据《后汉书・董卓传》。结论:依据《三国志》。《三国演义》情节:第4回:捉放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及裴注引王沈《魏书》、《世语》。《后汉书》:未涉此事。《资治通鉴》:据《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世语》,未及杀吕伯奢家人事。结论:依据《三国志》。《三国演义》情节:第6回:孙坚得玉玺。《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注引韦昭《吴书》:“(孙)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人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后汉书》:《袁术传》注引韦昭《吴书》:“汉室大乱,天子北诣河收稿日期:2002一09—23作者简介:沈伯俊(1946一)。男,安徽庐江人,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73・万方数据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