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行业调研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5 14:56:28

生猪养殖行业调研分析

一、行业基本情况

生猪养殖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猪肉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均沾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总量69382万头。各省市出栏量,四川出栏超过6600万头,河南超过6400万头,湖南接近6000万头,山东超过5000万头,湖北超过4300万头。形成第一梯队4000万头以上的省份,五省占全国比重41%。第二梯队2000-4000万头,云南、广东、河北、广西、江西、安徽、江苏、辽宁八省占比37%。第三梯队1000-2000万头,黑龙江、贵州、重庆、吉林、福建、陕西六省占比14%2018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其出栏量接近全国一半。全国生猪养殖场户排名。温氏股份2230万头,全国占比3.18%。牧原股份1101万头,全国占比1.57%。正邦科技554万头,全国占比0.97%。新希望310万头,全国占比0.44%。正大280万头,全国占比0.4%。依次有中粮,雏鹰,湖北襄大,天邦股份和扬翔等。

2017年,中国猪肉产量是5452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的45.5%。是欧盟的2.3倍,美国的4.7倍。2017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是全球平均的2.4倍,是美国的1.4倍。2018年全国肉类生产总额8624.6万吨,猪肉5404万吨,禽肉1993.7万吨,猪肉占比62.7%,禽肉占比23.1%。牛肉占比7%,羊肉占比6%。自2000年以来,猪肉占比一直维持在60%以上。

二、市场供求分析

生猪供给主要以生猪出栏量为衡量标准,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代表产能。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10个月后生猪供应量,进而决定未来供求关系。养殖户根据对未来预期价格的判断儿做出的产能调整,直接体现为对能繁母猪的补栏。受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引起的猪肉需求增长,以及养殖效率提高生猪生产成本降低两个方面因素的推动,近20年国内的猪肉出栏头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伴随猪价周期规律波动。

国内种植业生产效率偏低造成饲料成本较高,而且生猪养殖管理效率相对较低,因此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成本高于国外,猪肉进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国内猪肉进口仅13.5万吨,到2016年高峰期达到162.02万吨,2017年猪肉进口总量121.68万吨,为当年全国猪肉产量5340万吨的2.28%2018年我国冷鲜冻猪肉进口总量119.3万吨,同比2017年下降2%。猪肉进口量与国内生猪产量相比总量较小。此外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加征美国进口猪肉25%的关税,造成猪肉进口数量减少。总而言之,猪肉进口对于国内生猪市场的影响不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猪肉消费量也快速增加。随着未来十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内生猪消费需求增速将步入缓慢阶段。这就意味着国内生猪养殖行业从总量增长阶段过渡到结构性增长,具体表现为生猪养殖开始进入规模化、品牌化扩张阶段。

三、猪周期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猪肉价格高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由于生猪市场价格反映当前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不能超前反映出来,养殖户只能根据当期市场价格安排来年的养殖量。正常情况下,本期的母猪存栏规模决定了下一期的供应规模。鉴于生猪这种畜产品生产周期长、无法中途变更的特性,多数养殖户对来年收益的预期以及养殖计划的调整,始终比市场进程慢半拍,因而经常陷于猪周期的无限循环中。造成猪周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母猪生长周期。二、疾病疫情。三、政策变化。

(一)母猪生长周期

母猪出生育肥6-8个月成能繁配种,能繁母猪的妊娠期一般为112116天,平均114天。仔猪育肥4-6个月生猪出栏。由于养殖户通常不自行育种,养殖户当期补栏后备母猪,将在8-10个月后成为市场供给。考虑到从补栏母猪到生猪出栏存在繁殖和生长的时滞,预计猪价到明年下半年生猪生产将逐步恢复,生猪价格将逐步回落。目前非洲猪瘟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生猪产能一时半会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短期内猪肉价格还会维持上涨态势,但随着国家出手稳定生猪生产和供应,养猪积极性提高,猪肉价格涨幅会趋于平稳。

(二)疾病疫情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数据,自20188月我国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1973日,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今年以来,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5个月新发生疫情数均保持在个位数。目前,全国25个省区的疫区已经全部解除封锁。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正常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截至911日,国内从8月以来共计发生15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疫情的省份包括辽宁、黑龙江、河南、浙江、江苏、安徽6省,其中安徽省发生疫情最多,共计8起。根据公开的一些报道,由于发生疫情的多是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或散户,目前扑杀的生猪数量并不多,总计可能在几万头。

受疫情影响,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7月份生猪存栏信息,其中生猪存栏比上个月减少9.4%,比去年同期减少32.2%;能繁母猪存栏比上个月减少8.9%,比去年同期减少31.9% 据推算,20187月能繁母猪存栏为3783.49万头,20197月能繁母猪存栏则为2576.6万头[(X-3783.49/3783.49*100%=-31.9%,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206.9万头,能繁母猪存栏下降趋势再度加强,猪越来越少,呈现巨大产能缺口。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能繁母猪已连续5个月同比降幅超过20%7月同比降幅更是超过了30%,再创历史新低,跌幅有持续扩大趋势!但随着猪价不断攀高、大型猪企扩张、部分猪场开始尝试复养,预计第四季度存栏下降的趋势会有所缓解。 伴随生猪供给大幅下滑,猪价已出现大幅上涨态势,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26-830日,16()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5.63元,环比涨9.3%,同比涨92.3%

20197月,受猪瘟养殖疫情影响,占玉米消费60%以上的饲料消费迟迟不见起色,同时猪瘟对猪肉价格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而玉米则随着新玉米上市日期的临近,开启了一波幅度较大的下跌行情。猪瘟不解除,玉米价格就起不来。如果猪瘟解除,玉米价格上涨,对玉米深加工行业会形成冲击。

(三)政策变化

近几年受环保政策趋近影响,落后产能不断淘汰,生猪养殖行业向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在环保监管趋严的压力下,散户补栏意愿不强,我国生猪存栏量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大型龙头企业加速扩张步伐,“饲料-养殖-屠宰-肉食加工-终端销售”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我国生猪养殖业正在经历从低水平小规模的散养逐步向高资金和高技术投入的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转变。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工业化生产方式替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生产效率上的优势,获得超额收益,因此,拥有较高盈利水平。

四、未来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尽管我国猪肉消费需求总量增长空间有限,单在消费结构上,优质品牌猪肉的消费比例将不断提高。今年普通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高品质的猪肉却不受猪周期的影响,价格持续攀升。

由于单个养殖企业对于生猪价格缺乏定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因此,成本管理是行业竞争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有料肉比、能繁母猪生产效率、药品及疫苗支出等。饲料是养殖行业最主要的成本,约占完全成本的50%-70%。而玉米和豆粕则是重要的饲料原材料,占比分别达到60%25%(具体配比随玉米、豆粕价格波动有所调整)。因此,玉米及豆粕价格变化对于生猪养殖成本的影响极为明显。猪肉价格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规模化养殖企业调整产能的机会成本较高。为了抵御价格波动风险,必须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关注饲料生产中玉米替代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陈化稻谷库存已超过1亿吨,这部分稻谷去库存迫在眉睫。稻谷替代玉米主要集中在深加工行业的燃料乙醇,小麦则以饲用替代为主、加工替代为辅。同时饲料企业使用进口杂粮替代国产玉米情况较为普遍,进口高粱主要用来替代国产玉米,进口大麦主要用来替代小麦和麸皮。因部分原料产品其价格具有特殊优势。有可能进一步大规模替代玉米。在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进口管理机制下,2018/2019年度进口玉米、高粱及大麦总量受配额限制,预计为900万吨,同比下降44%如果诸如大麦、高粱、DDGS这样的玉米替代品,不受进口配额限制。这些玉米替代产品将会直接抑制国内玉米价格影响玉米的供需。

生猪养殖行业调研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