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线上的驻波

发布时间:2020-03-05 15:36:00

实验四 弦线上的驻波

【实验目的】

1.了解线上驻波的形成观察弦线上的驻波现象。

2.研究弦线振动时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变化对形成驻波的影响,研究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3.在弦线张力不变时,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4.改变弦线张力后,研究弦线振动时驻波波长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实验仪器】

PD-SWE-II弦线上驻波实验仪。包括可调频率的数显机械振动源、滑轮、砝码盘、米尺、弦线、砝码等。见图1

1 仪器结构图

1.可调频率数显机械振动源 2.振簧片 3.弦线 4.可动刀口支架 5.可动滑轮支架

6.标尺 7.固定滑轮 8.砝码与砝码盘 9.变压器 10.实验平台 11.实验桌

实验原理

在一根拉紧的弦线上,沿弦线传播的横波应满足方程:

(1)

式中T为张力,ρ为线密度,x弦上质元在波传播方向(与弦线平行)的位置坐标,振动位移。将(1)式与典型的波动方程

相比较,即可得到波: (2)

若波源的振动频率为ν,横波波长为,由于,故波长与张力及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3)

为了用实验证明公式(3)成立,将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4)

若固定频率ν及线密度,而改变张力,并测出各相应波长,作log log图,若得一直线,计算其斜率值,,则证明了的关系成立。同理,固定线密度ρ及张力,改变振动频率ν,测出各相应波长,作log logν图,如得到斜率为-1的直线则验证了 ν-1

弦线上的波长可利用驻波原理测量。当两个振幅和频率相同的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其叠加而成的稳定的称为驻波。驻波振幅分布的特点是波腹和波节相间、等距排列,相邻波节(波腹)间距为半个波长。若(n+1)个波节之间的距离为L,则有:

(5)

【实验内容

1.必做内容

1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

固定一个波源振动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弦上的张力。每改变一次张力(即增加一次砝码),均要左右移动可动滑轮的位置,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而稳定的驻波。用实验平台⑩上的标尺测量值,即可根据式(5)算出波长

2验证横波的波长与波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在砝码盘上放上一定质量的砝码,以固定弦线上所受的张力,改变波源振动的频率,用驻波法测量各相应的波长

2.选做内容

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密度的关系

在砝码盘上放固定质量的砝码,以固定弦线上所受的张力,固定波源振动频率,通过改变弦丝的粗细来改变弦线的线密度,用驻波法测量相应的波长,作loglog图,求其斜率。得出弦线上波传播规律与线密度的关系。

数据处理

1. 根据测得数据,loglogT曲线利用作图法求其斜率。

2. 根据测得数据,loglogν曲线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其斜率。

预习思考题

1.调节振动源上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大小后对弦线振动会产生什么影响?

2.为什么改变弦线张力后,需要右移动可动滑轮的位置方能使弦线出现稳定的驻波

分析讨论题

1.如何判断弦线上驻波的振动平面?

2.求波长时为何要测几个半波长的总长度?

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准确求得驻波的波长,必须在弦线上调出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在固定频率和张力的条件下,可沿弦线方向左、右移动可动滑轮⑤的位置,找出“近似驻波状态”,然后细细移动可动滑轮位置,逐步逼近,最终使弦线出现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

2.调节振动频率,当振簧片达到某一频率(或其整数倍频率)时,会引起整个振动源(包括弦线)的机械共振,从而引起振动不稳定。实验中应注意避开共振频率。

附录:仪器的使用

1.实验时,将变压器(黑色壳)输入插头与220V交流电源接通,输出端(五芯航空线)与主机上的航空座相连接。打开数显振动源面板上的电源开关(振动源面板如图3所示)。面板上数码管显示振动源振动频率×××.××Hz。根据需要按频率调节(增加频率)或▼(减小频率)键,改变振动源的振动频率,调节面板上幅度调节旋钮,使振动源有振动输出;当不需要振动源振动时,可按面板上复位键复位,数码管显示全部清零。

3 振动源面板图

1、电源开关  2、频率调节  3、复位键  4、幅度调节  5、频率指示

2.在某些频率,由于振动簧片共振使振幅过大,此时应逆时针旋转面板上的旋钮以减小振幅,便于实验进行。不在共振频率点工作时,可调节面板上幅度旋钮到输出最大。

3.固定振动源的频率,在砝码盘上添加不同质量的砝码,以改变弦线上的张力。每改变一次张力,均要调节可动滑轮的位置,使平台上的弦线出现振幅较大且稳定的驻波。此时,记录振动频率、砝码质量、产生整数倍半波长的弦线长度及半波波数。

4.同样方法,可固定砝码盘上的砝码质量,改变振动源频率,进行类似的实验。

弦线上的驻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