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陕西城镇社区招聘考试:笔试备考之中国历史篇

发布时间: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第一节远古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云南,距今约70万年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距今7020万年。开始使用天然火3.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开始人工取火、制造出骨针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1.父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黄河流域,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农作物:黍、粟。
2.母系氏族公社:
1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发现。种植水稻,世界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遗址。2)半坡文化: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发现。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第二节先秦
一、夏朝、商朝
1.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3500年。发现地:河南洛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发现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中国龙
2.殷墟: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中期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3.甲骨文:河南安阳发现。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自商朝开始,历史有文字记录,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4.青铜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司母戊大方鼎,代表商代青铜制作的最高水平,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二、西周
1.武王伐纣: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打败商朝,建立西周。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3.重要制度:1分封制:周朝地域辽阔,为加强统治将同姓宗亲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称为公田,由奴隶进行耕种。三、春秋战国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1)齐桓公:管仲改革、葵丘会盟
2)晋文公:退避三舍、秦晋之好、晋楚城濮大战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地理位置:东南西北上中下)
3.商鞅变法(秦国):(1)内容:编制户籍,连坐;奖励军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2)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4.扁鹊:脉学之宗,望闻问切,建立了中医传统诊病法。5.都江堰:秦国李冰修建,四川都江堰市岷江。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6.诸子百家
编纂《春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主张德治仁政
孔子:春秋修订五经孔子述而不作,其弟子作《论语》,记叙其言行

:论语性善论,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论,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荀子:战国《荀子》性恶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朴素唯物主义无为而治”“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祸兮
道:老子春秋《道德经》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生一,一生二,
第三节秦汉
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1.定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功过:为尽快改变春秋战国500多年由于分裂造成的混乱局面,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二、两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3.汉武帝:
1)颁布推恩令:诸侯将王国中部分土地分给无继承权的兄弟,建立侯国,侯国归所在郡管辖,只能衣食租税,无治民权,更无统兵权。
2加强思想控制:采用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4.光武中兴:公元9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
5.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6.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三、秦汉文化1.史学: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对月食作最早的科学解释。
3.①医圣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②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的麻药。4.造纸术:西汉时期已有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应用广泛起来。4纪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8世纪传播到中亚;12世纪传播到欧洲。5.哲学宗教:
王充《论衡》:朴素唯物主义。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物质,物质构成论。
佛教: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公元67年,东汉明帝时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佛教传入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道教:东汉时兴起。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三国两晋时期1.三国分立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败于曹操,北方统一。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败于孙刘联军,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三国建立: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蜀汉,定都成都;229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
2.晋: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草木皆兵)。3.北魏孝文帝改革
1)均田与租调:给人民分地,受田的农民要给国家交租和交调,租就是粮食,调就是布帛。目的在于促使人民从事农业。
2)整顿吏治:给官员俸禄,避免贪污和抢掠。3)迁都洛阳。
4)移风易俗,实行汉制。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经济状况1.屯田制
1)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2)始于汉朝,盛于曹魏;3)官民合一;(4)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2.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重点】
1)原因: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北方生产技术南传;统治者奖励耕织、兴修水利。
2)农业开发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成都平原、洞庭湖、鄱阳湖成为重要产粮基地。三、文化
1.祖冲之:第一个将圆周率准确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2.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农书。3.范缜《神灭论》:坚持物质第一性,系统阐述无神论的思想。4.王羲之:书圣,《兰亭序》。
5.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第五节隋唐
一、政治
1.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为帝,即隋文帝,改国号隋。
2.发展历程: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农民暴动:黄巢起义。
3.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密切与吐蕃关系。
4.中外交流:①唐太宗时期玄奘天竺取经;②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③日本派遣唐使来唐。5.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审议机构门下省;决策机构中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科举制☆①发展历程:隋文帝建立分科考试→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增加了武举和殿试。
②有利作用:抑制门阀;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统治基础;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中央控制了官员的选拔和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③不利作用: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经济
1.大运河:隋炀帝主持开凿,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2.租庸调制
1)含义:官府交纳的谷物叫租,绢和布叫调,徭役期间内不想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庸。
华图教育:http://www.htexam.com6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2)沿袭:隋朝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唐朝的庸取消年龄限制。3)取消:租庸调制的前提是均田制,国家将土地分给人民,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国家直接分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3.两税法:唐德宗时施行。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分夏秋两次交纳。意义: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4.曲辕犁:唐后期出现,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三、成就1.赵州桥: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2.雕版印刷术:发明世界最早的整体雕版印刷,唐《金刚经》。
3.天文: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制定《大衍历》。
4.中医药: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诗佛王维、孟浩然、岑参、李商隐、杜牧。
第六节五代、辽、宋、金、西夏、元
一、政权并立: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二、两宋1.王安石变法
1)内容:①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②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③为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立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2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3局限性:①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失败原因:①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守旧势力阻挠变法;②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③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④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3.民族关系
1)宋辽:1004年澶渊之盟。辽宋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意义:对于北宋来说,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

2)宋金: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俘;①岳飞抗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②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统治。4.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泉州、广州;纸币出现交子三、元朝(1271-1368年)
1.行省制度:三省制改为中书省一省独揽,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2.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3.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地区,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四、成就1.科技:①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②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③火药:发明于隋唐,宋代应用于军事。④沈括《梦溪笔谈》十二气历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⑤郭守敬:简仪和高表、《授时历》。2.文学
1)宋词:①豪放派:苏轼、辛弃疾。②婉约派:李清照、柳永。2)元曲: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3.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七节明、清
一、明朝(1368-1644年)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中央:废丞相设六部。②地方:设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军政)。③制定《大明律》,实行严刑峻法。④设厂卫特务:锦衣卫、东厂、西厂。⑤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2.明成祖朱棣
1)靖难之役:朱棣取代建文帝,称明成祖,迁都北京。
2)郑和下西洋:先后七次,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永乐大典》: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3.戚继光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4.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推翻了明朝统治。二、清朝
1.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
2.君主专制的顶峰: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康雍乾三朝文字狱盛行。3.国家的巩固
1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21689年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3)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4)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5)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三、明清经济、文化1.税收:
1)张居正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2)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2.思想
1)黄宗羲: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明夷待访录》,民本思想。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经世致用,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3.科技
1)徐光启:《农政全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
2)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3)李时珍:《本草纲目》。4.文学:明清小说
①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③戏剧: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第一节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问答题】
1.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导火索:1839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需与英国共同议定。
3.救亡图存:(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虎门销烟。
2)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1860年)
1.《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2.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第二节太平天国
一、兴衰1.兴: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18511月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2.衰:天京变乱--由盛转衰。二、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只是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评价--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未涉及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未能真正推行。

第三节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2.推行机构:总理衙门。
3.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5.内容
1)军事工业: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福州船政局。2)民用工业:代表: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3)海军: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4)新式教育:同文馆建立,举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6.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根本原因在于未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第四节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中法战争(1883-1885
1.镇南关大捷:1885,冯子材,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
2.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战争进程
1)平壤之战:清军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降,回民将领左宝贵以身殉国,平壤沦陷。2)黄海海战:北洋水师黄海遭遇日本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坚持抵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3辽东战役:除聂士成率军抵抗,其余一触即溃,制造旅顺大屠杀,北洋门户洞开。4)威海卫之战:刘步蟾、杨用霖、丁汝昌自杀殉国,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得派领事驻扎本轮船得驶入;日本人得在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机器得进口,产品免征杂税;日本暂占威海卫。
3.影响: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经济命脉为列强控制;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三、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1900年八国联军(日、美、奥匈帝国、英、法、德、意、俄)攻占大沽炮台,7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
2.《辛丑条约》: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地方驻扎军队;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3.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节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领导,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天演论》: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3.发展: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4.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经过百日,以失败告终。
5.评价: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是一场进步改良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但未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六节辛亥革命
一、同盟会
1.建立:1905年,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纲领的阐发--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二、武昌起义
1.爆发:19111010日,武昌。2.成果:
1191211日,中华民国成立(总统制的共和政体)。2)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4.评价: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第七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前期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
3.后期内容: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二、五四运动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①第一阶段:北京,学生;②第二阶段:上海,工人。
3.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的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
1)时间地点:1921723日,上海。2)内容:①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③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上海。
2)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八节国民革命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中共三大
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2)内容:①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③帮助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2.国民党一大
1)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华图教育:http://www.htexam.com12华图教育公职研究院文化综合研究组政法干警文化综合高分必备红宝书
2)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二、北伐胜利进军(1926-1927年)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对象:吴佩孚(湖南、湖北)、孙传芳(江西、福建、浙江)、张作霖(山东、北京、东北)。
3.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阴谋策划阶段: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2.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九节国共对峙的十年(1927-1937年)
一、武装反抗
1.南昌起义:192781日,周恩来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2.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坚决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瞿秋白开始担任中央领导工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3.秋收起义
1)文家市决策:重新制定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2)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井冈山会师--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三、长征(193410-193610月)
1.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纠正了王明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2.中央红军路线:瑞金-强渡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翻越六盘山-吴起镇。四、日本局部侵华
1.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东北沦陷。

2.华北事变:1935年《何梅协定》,华北五省自治。
3.一二九运动:1935129日,共产党领导学生举行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4.西安事变:193612月,张学良逼蒋抗日,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第十节抗日战争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七七事变:193777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2.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3.南京大屠杀:19371213日,南京陷落。二、国共合作抗日1.正面战场
1)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捷。2)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胜利。3)武汉会战: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4)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5)豫湘桂战役:夺取大陆交通线。2.敌后抗日根据地
1)洛川会议:1937年,决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百团大战: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发生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3)根据地建设:①统一战线政权:三三制;②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③大生产运动;④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3.19458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以胜利告终。
第十一节人民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19451010日,毛蒋签订《双十协定》。二、战争进程1.国民党全面进攻:1945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国民党重点进攻:1947年,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
3.三大战役(19489-19491月):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4.渡江战役:国民党政府覆灭。三、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总任务是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二、巩固政权的措施
1.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2.抗美援朝:1950-1953年,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保卫了朝鲜独立和中国安全。
三、过渡时期

1.总路线: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三大改造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2)手工业:与农业大致相同。3)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
5.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节曲折中前进
中共八大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第三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历史的转折1.真理标准大讨论
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改革开放1.改革
1)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城市: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2.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4.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一国两制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主张采取和平方式。
2.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础是一个中国。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第四节新中国的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二、国际地位的提高
1.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第五节新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科技
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2.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3.1973年,袁隆平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

2012陕西城镇社区招聘考试:笔试备考之中国历史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