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专业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5-09 22:08:22

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遴选专业建设方案

申报专业: 中药

专业代码: 630302

申报单位: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学校举办单位: 漳州市政府

学校所在地: 福建 漳州

申报时间: 20120201


目 

一、专业建设基础…………………………………………………….....4

(一)专业建设背景…………………………………………………4

(二)专业建设现状…………………………………………………5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8

(一)专业发展总体目标……………………………………………..8(二)专业发展具体目标……………………………………………8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0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10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10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1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15

(四)师资队伍建设…………………………………………………17

(五)实训基地建设…………………………………………………20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3

(七)专业群建设……………………………………………………24

四、绩效考核指标………………………………………………………26

五、建设经费预算………………………………………………………27

六、保障措施……………………………………………………………28

(一)组织保障………………………………………………………28

(二)制度保障………………………………………………………30

(三)资金保障………………………………………………………30

(四)行业保障………………………………………………………30

七、专业建设预期效果…………………………………………………31

附件 设备购置清单…………………………………………………32

专业名称:中药 专业

代码:630302

项目负责人

学 院:郭素华(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二级教授)

行业企业:潘 杰(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林建宗(福建省聚善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执业药师)

曾宏翔(漳州市中医院院长/主医师)

主要参与人

学 院:付达华(教务处副处长、博士、副教授

王二丽(教务处教务科科长、讲师)

蔡扬帆(药学系主任、教授)

杨丽珠(药学系党总支书记、授)

陈美燕(药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王文羡(药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王琼珺(药学系药剂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陈育青(药学系中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陈淑瑜(药学系药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庄 苒(药学系药品经营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

行业企业:陈育琳(漳州市药检所所长、主任药师)

李碧峰(漳州市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林向前(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主任、主任药师)

陈湘荔(厦门鹭燕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执业药师)

庄沧桑(厦门九鼎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执业药师)

陈应权(福建省泉龙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基旺(福建东龙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设期:2年(2012年-2013年)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1. 行业背景分析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了中国人民5000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当今,它又以源自天然,毒副作用小,兼具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综合作用而倍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中药产业是一个大产业,涉及的产业链条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等。2005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2008年6300亿元,2009年7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农业、中药保健品、中药化妆品、中药食品、中药兽药以及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大中药市场工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呈现出新型产业的显著特征。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大国,其中中药的销售将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我国中医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药现代化作为未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2007年,科技部、卫生部等16部委联合制定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制定的《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继续促进我省医药和保健食品新品种的研发利用,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步伐,促进中药材种植和饮片加工业的协调发展,增强新药和保健食品新品种开发能力,提升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水平。

2.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福建拥有数以千计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漳州、厦门、泉州闽南三角地区集中了上千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药联锁和药品物流业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态势急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力支撑。但多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一线岗位的工作要求,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造成了时间和资金上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药企业甚至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于健康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迫切的需要专业的用药指导,中药专业人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都将供不应求。因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中药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对实现我国我省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院作为漳州市唯一的医药卫生类高职学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成为培养中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专业建设现状

1.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绩

中药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中药专业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专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中药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用植物学》、《药理学》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荣获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校企合作开发中药专业综合实训教材》被确定为福建省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

2.逐步完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中药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生产性实训为重点,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以校企互惠双赢为前提,以企业提供职场实训为基础,以双师教师培养与引进为关键,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办学,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学特色。

3.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中药专业建设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结构模块化,并依照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成立中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行业企业专家、中药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形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制定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中药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41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兼职教师13人。其中有副高及以上职称23人,占56.10%;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23人,占82.14%;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含在读)17人,占专任教师60.71%;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17人,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认证22人。13名兼职教师均为中药领域的资深专家,主要从事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和培训。

5.实验实训条件初具规模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总面积11405 M2,包括制药实训车间、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精密仪器室、模拟药店等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良好,设备齐全,可以满足中药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需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条件保障。同时注重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根据中药专业学生岗位技能需要,先后40余家企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校外实践教学体制。

图1 药学系校内实训条件

6. 贯穿红十字精神”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途径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成长的规律和培养他们应具备的条件,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红十字精神的培养,大力宣传“人道为本、博爱为怀、奉献为荣”的红十字精神,把“红十字精神”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7.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同度高

中药专业在30多年来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科研特色。考生志愿填报率高,三年来新生平均报到率达95%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连年超过98%。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率均超过95%。

8.人才培养衔接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地延续与衔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现中药专业中职生源百分比22.8%,专升本百分比4.2%

9.社会服务能力较强

近年来,中药专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在职人员培训班,如乡镇卫生院药学技术人员培训班、中药调剂员、药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资格培训班等,社会培训为2687人,为相关企业职工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

10. 专业群结构布局合理

专业建设结构布局合理中药省级精品专业特色药学专业为骨干,带动药品经营与管理、生物制药技术等新兴专业协调发展。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社会服务功能互补,结构布局合理。为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促进本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良性循环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发展总体目标

主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娴熟专业技能和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药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建立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新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标准、工作任务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设置与专业岗位群对应的实训课程项目,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修改完善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综合实训教材和规划教材投入使用;建立起教学科研并重、精诚忠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中药专业的教学资源,以及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渐成为行业支持、社会认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机构,扩大社会服务功能,最终形成具备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相结合的实训基地。毕业生证书获取率100%,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二)专业发展具体目标

1.完善校、企(院)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成立校企(院)合作理事会,形成合作办学、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院)长效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2.校企合作完成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 校企合作建设工学结合的院级精品课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 建成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中药制剂大楼暨药学实训大楼,为涵盖药品生产、管理、质量检查等职业岗位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创造条件;

5.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0%;聘请一批行业的专家、能工巧匠兼职任教,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6. 完善教学质量督导监控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督导组织机构和实施有关督导管理工作制度,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系领导、教师、学生参加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构建一个由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将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创新教育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7校企合作,基于“双证制”的两类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建设精品(网络)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完成21本教材的主编、参编工作。

8. 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95%以上,其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到95%以上,毕业年底就业率达到98%以上,毕业年底就业对口率在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在90%以上

9. 做好与中职学校中高职对口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10.面向社会积极技能培训、考试和鉴定;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积极提供行业企业在职人员学历教育服务,提升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更好满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所在区域的民办高校与中职学院开展对口支援和服务,提升相关院校中药专业建设水平,拓展教学功能,促进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海西地方经济发展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药产业对接服务面向于海峡西岸,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从事中药各个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面向医药卫生行业,掌握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储存养护、药品营销等一线岗位工作必需的实践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

在校企(院)合作办学工作的实施上,继续发挥以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校、企(院)合作办学管理协调委员会定期会议制度的落实,成立校(企)院合作理事会,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校、企(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及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和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贯穿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 创办校院联办的专门校园车间。

依托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与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合作,通过学校提供场所、技术与人员,医院提供设备的方式,在兼顾双方各自需要和利益的前提下,建设制剂大楼暨药学实训中心,承担合作单位医院制剂生产与研发任务和其它社会生产任务。在生产过程中,医院选派工程技术人员指导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设备调试与维修,学生作为准员工轮流在相关生产流程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将产品生产和教学项目有机结合,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实训实习、生产”一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建立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内容要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职业标准统一起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活动由校企双方给予督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各项奖励制度,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将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创新教育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4.把教学班设到企业。

通过合作育人、合作管理、优先就业方式,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课堂开设在企业。第三学期在漳州聚善堂医药有限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设“校企合作教学班”,学生住在工厂、学在工厂,企业不仅承担教学,还负责组织生产实践,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从而实现了学院为企业量身订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工学结合,实现“企业有课堂”。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校、企、院”一体化,实施专业建设

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院签定校、企(院)合作协议,根据中药专业职业岗位群(见图2),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企业、医院在师资、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提供学生顶岗生产实习基地。

图2 中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发挥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讲座、课程讲授、实践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建立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分期分批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应用、转化。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互惠双赢。

2. 工学结合,实施“预就业”式订单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到企业实习,进行岗位实践和技能训练,边工作、边训练、边实践。

word/media/image2.gif

3 “1.5+0.5+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开展“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实施教育。在企业顶岗实践期间,企业给学生适当的劳动报酬。“预就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环节,将根据企业要求对原有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修订,由企业开出具体课程并提供实践机会。

在原来“2+0.5+0.5”模式的基础上,探索“1.5+0.5+1”的新模式。该模式可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让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共赢(图3)。

1.5+0.5+1”人才培养模式每个循环阶段学习内容、能力培养、教学要求等实施过程说明如下。

“1.5”--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第一学年模块课程的学习,具备公共素质,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学生接受中药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在模拟车间、模拟药房等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以理论为主、职业基础课程理论+实训、部分职业核心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能力,同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关键能力。

“0.5” --生产性实训理论实践一体化提升:在企业开设“校企合作教学班”,学生到企业,由行业企业专家根据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授课

③带薪顶岗实习(企业):学生到中药相关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形成。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1.职业岗位调研分析

做好专业定位的基础就是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要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及其他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的药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寻求我们专业的对接产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

我们要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中药生产、经营、质量检查等人员职业岗位的定位,明晰工作目标、理顺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职责。完成“中药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报告”

2.研制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使课程设置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完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也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学资源。根据专业顶层设计的思想,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结构由主体部分和支撑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课程标准。

word/media/image3.gif

4 中药专业课程体系

word/media/image4.gif

5 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原则上讲,学习领域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相应工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相对接的职业证书有: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医药商品购销员。要求毕业生95%以上能取得与专业对接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原则上由1个核心职业技术学习领域和12个相关的学习领域构成。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则应该包含人文(社会)素质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两个学习领域。在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工作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并制定中高职主干专业课程标准。

3.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大力推进“强化技能”、“课程整合”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成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重点建设《中药制剂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质量检测技术》等核心课程,并将其建设成省级、院级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完善多媒体课件库、综合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

4. 校企合作共编教材

按照专业的要求,与中药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大校本教材的编写力度,充实实训部分的内容,将生产性的实训活动融入其中。组织教师编写开发与能力训练相配套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材料,大量引用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把行业标准导入教材内容,通过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合作,探讨“依照学生就业岗位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和实训工作项目”,编写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中药专业实训教材《中药专业综合实训实训教材》。

组织本专业老师主编或参编药学相关专业高职高专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1本。本套教材由专业带头人郭素华教授担任规划教材总编委会主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职业教育出版中心出版

5.做好人才培养衔接工作,探索系统培养

充分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形成适应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职业教育格局。

(四)师资队伍建设

1.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 建立大师工作室

加强专业建设,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学术氛围;同时集中社会精英参与中药专业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聘请在教学、科研单位工作的经历,学术造诣深,知名度高,在中药专业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专家学者——张钦德教授在我系“大师工作室”工作(见图6)

word/media/image5.gif

6 张钦德教授

其主要职责:

①指导、帮助我系开展专业建设,为中药专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②指导、帮助我系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工作;

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每学年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至少2次);

④为我系改革、发展、建设提出建议,并在促进国际、国内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⑤任期内须协助系部完成申报省级及以上的科研、教学研究课题一项以上。

2. 吸引行业企业人才

从企业行业引进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专任教师。以创新思维和观念吸引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顶尖专家为专业带头人,承担主要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迅速构筑人才高地;引领专业及课程建设、师资提升、技能训练、技术服务。优先安排专业带头人出国(境)进修、国内访问学者、学术交流等,参与专业规划、建设,指导培养骨干教师,承担科(教)研课题,以提高专业带头人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

3. 兼职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稳定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行家里手”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建立健全行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行业兼职教师的柔性流动机制。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4. 双师素质教学队伍建设

强化“双师型”师资梯队的培养与建设,大胆选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且理念新的中青年骨干充实教学岗位,对专业的发展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制订并形成能长期良性循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和运作模式(见图7),不断夯实人才基础。

7 师资队伍建设示意图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坚持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到企业实践并指导学生实习。组织教师到国内著名医药企业参加实践,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职教师,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职称资格、考评员资格等培训和考试,培养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三年建设期内使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90%。

(五)实训基地建设

1. 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共建中药制剂大楼,实现“校中有厂”

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推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新模式。学院与漳州市中医院签署协议,共同出资筹建中药制剂大楼暨药学实训大楼。中药制剂大楼建筑面积约5000 M2,总投资预计约2500万元人民币,将建设三条中药制剂生产线(由漳州市中医院投资)。中药制剂大楼建成后约有1450M2用于建设实训基地,可形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校企共同育人的开放办学格局,为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创造条件,并全面满足扩大办学规模、承接企业职业培训的需求同时容纳约100名学生进行全真生产性实训,车间搬进校园,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中药制剂大楼为平台,将建成辐射漳州市各县级医院的“漳州市制剂中心”/“漳州市中药研发中心”。

8 中药制剂大楼规划

(2) 建设口腔医院药品超市

学院附属口腔专科医院兼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已获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见漳发改〔2010〕18号文件)。项目完成后由学校提供经营场所,将有多家企业入驻,第一层将建设OTC药品超市(见图9按照公司的统一模式进行日常经营管理与运作,符合GSP要求,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规范、优质的药学服务;为学校药学系学生提供全真实践教学平台,由公司和学校共同指派指导教师,依照行业的要求,按照详细、规范的实训方案,承担学生的采购、配送、销售等环节实践教学任务

图9 口腔医院效果

(3)建药用植物园,实现“校中有园”

学院与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建药用植物园,占地约50亩,总投资约500万元人民币,现已进行二期建设。规划种植家种、野生及珍稀名贵中药材多种,集中药材引种、繁育、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等多功能为一体,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示范园,建成后的实训基地是我院开放性办学的又一体现,将成为服务教学、科研的“绿色教室”及美化校园的靓丽风景。

(4)完善模拟药店

完善模拟药店增加药品量,规范药品分类,满足中药商品学、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实训需求,为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品营销》、《中药商品学》、《方剂学等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设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同时容纳2030人实训。

图10 药用植物园规划图

(5)完善现有中药标本馆

充实中药标本库,建设全国药用植物和中药材资源电子检索系统;提高使用效率;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学》《方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改革提供支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同时容纳30~60人实训。

(6)建设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实训

新建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实训室;购置设备,逐步完善,满足中药制剂检测技术及药学专业群相关课程实训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同时容纳30~60人实训。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巩固和完善现有3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余家,增加订单式培养合作单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体现“企业为中心”的原则,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真正成为“实训基地”,而非“实看基地”。瞄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新基地。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11 药学系校内实训条件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提供技术服务

拓展教学功能,促进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海西建设。利用专业优势为本地和省内外企业(行)业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专题策划、市场调查等活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郭素华教授的“养心草宁心安神胶囊”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并将进一步进行深度合作付达华博士已和平和食品公司达成意向,联合开发保健食品等。

(2)开展培训服务

发挥专业人才、技术和实训条件等优势,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地区、行业的技能培训、考试和鉴定中心。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培训、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大力发展我院函授专升本学历教育,与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合作,拓展对口院校专本教育渠道,满足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需求。

1 不同职业岗位对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

(3)对口支援方式

继续与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卫生学校、漳平卫校等开展合作开展对口支援,提供师资培养和学生实习场所,选派教师任教,开展课程设计,制定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教学交流、实验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免费教师培训等手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扶持区域内相关职业学校中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海西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中药专业人才。具体内容包括:

①教育培训服务。

②中药专业技术及信息服务。

③与本地其它学校在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享方面进行有效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七)专业群建设

以中药省级精品专业为特色,以药学专业为骨干,带动药品经营与管理、生物制药技术等新兴专业协调发展, 建设若干个紧密联系医药行业产业群的药学相关专业, 形成一个能充分利用、共享资源,根据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群。(见图12

12 专业群建设布局图

1. 带动专业群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专业群内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借鉴重点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结合各专业特点,进一步推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专业群各专业课程体系。开展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分析,完成核心课程网站建设。

2. 师资相互渗透,全面提高专业群教师的整体水平

专业群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社会服务功能互补。在重点专业中药教学团队的带动下,参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模式,通过教师进企业、下医院锻炼,聘请企业、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使专业群中各专业“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0%,并通过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等,提升专业群各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3. 实训资源共享,促进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强调资源共享,根据专业群各专业教学和发展需要,改善专业群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条件,形成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专业群内各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工学结合平台,为学生的专业角色体验提供了生产性的实训场景,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促进本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良性循环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四、绩效考核指标

本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度安排及20122013年的预期绩效见下表:

2 中药专业建设进度表及预期绩效表

、建设经费预算

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鼎力支持之外,学校承诺的配套资金将足额和及时到位,力争提前和超比例到位,确保示范校和中药专业建设的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管理。我们将采取加强领导、全员动员、分项负责,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与监督,脚踏实地的做好重点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确保本建设项目圆满完成。

专业建设项目经费总额为550万元(见表3)。

3 中药专业建设资金预算表(单位:万元)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 成立院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以院长为主任,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管理体制和职责,对本专业的建设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监控,以确保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

2. 成立系级建设小组

成立由药学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实验室负责人及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在组织上为专业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保证本专业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确保建设项目有序实施,真正形成特色并起到骨干带头作用。

4 中药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

(二)制度保障

漳州市人民政府、漳州市教育局、漳州市卫生局、中药专业现有教学实习基地、中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中药专业建设的支持,为本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要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监督措施与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如资金管理、队伍管理、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确保专业建设持续、健康推进,保证中药专业建设规范、有序的进行,能够有力地保障重点专业的建设。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严格执行,严格管理,强化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定期检查建设进度,做好检查记录和总结,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有章可循,共同遵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严格执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责任制,每个项目责任落实到人,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三)资金保障

为加强专业建设,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在实验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项目投入资金设专项账户专人管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行业保障

学院地处海西,地理优势得天独厚,长期以来得到省、市各级医院、企业的大力支持,各实习医院、制药企业长期与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对中药学专业的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福建省、漳州市等行业优秀的企事业人才及丰富的设备资源为本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专业建设预期效果

通过三年示范校的专业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学校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为医药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把本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在省内外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医药卫生事业服务。

附件 设备购置清单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专业建设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