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记忆”

发布时间:2018-09-22 03:23:36

留住“城市记忆”

留住“城市记忆”

/魏彬冰 何珊珊

在大力实施“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的大背景下,各地档案部门的实践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2011年,杭州市档案局正式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受到业内的高度关注。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对杭州的做法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掘、管、用”城市记忆长效机制

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杭州市档案局把建立和完善长效推进机制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切实保障了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保管和利用。一是争取领导重视。2011年,“城市记忆工程”写入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2012年“城市记忆工程”写入市委年度1号文件,列为全市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和全市年度重点督查工作;市委、市政府“两办”也专门下发《杭州城市记忆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推进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努力打造“城市记忆工程”文化品牌。二是提供基础保障。市局成立档案征集处,专门负责城市记忆相关档案的采集工作;每年落实50万的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征集设备,布置征集特色档案展示厅;建立城市记忆信息员队伍,加强与收藏协会等有关单位和名人的沟通联系,通过捐赠、征购、翻拍、交换等方式有效征集珍贵档案资源。三是强化考核机制。将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征集、开发列入市直单位档案年检内容,纳入县(市、区)档案局目标责任制综合考核,有效推进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四是打造项目载体。连续六届举办“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大赛,广泛征集反映杭州历史现实的照片近4万张,目前该项比赛已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成为城市记忆工程的“金名片”;推进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加强数字化城市记忆的采集和保存,建立备份数据库,确保信息时代城市记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整合“名、重、古”城市记忆档案资源

以名人、名校、名企等为重点,开展“名字号”档案征集。召开“全市名人档案建档工作会议”,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摸排工作的基础上,对高龄名人、老干部档案开展抢救性征集和保护,接收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原市委副书记沈者寿、原副市长王纪中等的部分书籍、证书、照片和电子档案等进馆,并基本建成杭州当代名人数据库。指导杭二中、学军中学等百年名校建立教育记忆档案,完善校史陈列室,留存杭州名校教育记忆。启动知青群体建档工作,摸清杭州知青基本情况,共征集到110余件知青档案及实物。建立“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登记名册,征集到胡庆余堂、张小泉等老字号企业档案1500余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馆藏老字号档案资源。

以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点建设项目等为主体,记录“重字头”发展轨迹。派人参与市“两会”、西博会等重要会议,文明城市创建、八残会等重大活动以及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指导档案管理,采集声像资料,共拍摄照片860张,录制影片总时长600分钟。建立西湖申遗、“最美妈妈”等重大事件专题库,下载保存杭州电视台“杭州新闻联播”、“明珠新闻”等四档时政节目视频逾1200GB。结合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征集到辛亥年11月的《全浙公报》、秋瑾风波亭纪念牌匾等实物档案200余件,许多照片均为首次发现,极为珍贵。

以古旧地图、古书、古建筑等为重点,留存“古字类”历史记忆。加强与民间收藏家的联系沟通,征集到民国西湖全图、1961年杭州三轮车服务图等,进一步丰富了古旧地图专题库。开展家谱、族谱类民间传统历史文献收集,将“郎氏家谱”、“揭氏宗谱”、“桐江高畈何氏家谱”等征集进馆。举办“留住城市记忆,弘扬历史文化”主题纪实摄影大赛,征集到反映杭州古建筑、古街老巷、古村镇、古桥以及民风民俗等的照片2300余张。

(三)打造“研、展、宣”城市记忆利用体系

市档案局坚持城市记忆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并重原则,深入挖掘馆藏和新征集的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开展了系列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一是编纂城市记忆系列丛书。以城市记忆素材为基础,编撰出版了《杭州百货老字号》、《清代杭城全图》、《清代大运河全图》图册、《杭州档案交通篇》、《中国杭州通鉴》等多种文献集和研究著作,其中《清代杭城全图》获第六届上海印刷大奖精装画册出版物类金奖。二是举办城市记忆专题展览。先后举办《杭州会展档案史料展》、《杭州辛亥革命档案史料展》、《杭州市海峡两岸民间收藏展》、《杭州交通档案史料展》、《杭州“城市记忆”图片展》等展览。其中部分展览还到市民之家、城区进行巡回展出。三是开展城市记忆宣介。搭建集采集、管理、发布、展示为一体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平台,建立老照片、重大历史事件史料等6个专题数据库,通过门户网站、档案利用查询平台等进行发布、宣传和利用。2011年底,市档案局在上城区和建德市梅城镇开展方言建档试点,2012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全面铺开,至目前萧山、余杭、富阳、桐庐已完成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全市各重点区域建档率达到50%,在方言建档过程中,注重与社会团体、媒体等的通力合作,借力借势借平台,扩大了方言建档工作的影响力,使方言建档成为城市记忆宣传的有效载体。

二、成效与影响

(一)构建和完善杭州城市记忆。在实施“城市记忆工程”的过程中,市档案局对全市城市记忆保存单位及档案数量、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普查,并实地调研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运河综保委、市非遗保护中心等重点单位,摸清了情况,理清了脉络,形成了5大类主要城市记忆名录。同时广泛整合城市记忆资源,逐步建成资源丰富、门类齐全、清晰有序、精品迭出,反映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足迹的优质档案文化资源库。

(二)得到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一是领导肯定。国家、省档案局充分肯定了杭州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取得的成效,国家档案局认为“杭州围绕文化名城建设,实施‘记忆工程’,打造档案文化品牌”,“所做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杭州特色,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在省档案局最近评选的全省档案文化建设创新奖中,“杭州城市记忆工程”榜上有名。二是业内关注。在中华古都暨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档案工作会议上作城市记忆工程专题交流;西安、南京、广州等地的业界同行也纷纷前来考察学习。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较多地穿插了展览、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与欢迎,社会反响热烈。如“城市记忆工程”实施以来,市档案馆就收到了民间收藏家蒋兆悦捐赠的白垩纪时期恐龙蛋化石、明晚期观音像和各类古旧书籍、票证等1万余件,以及社会人士捐赠的大量家谱、票证、老照片等。

(三)推进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是改善了馆藏资源结构体系。馆藏资源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市档案馆通过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征集到一大批散存的珍贵档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库,极大地改变了馆藏资源结构体系和内容。二是提升了档案部门文化形象。实施“城市记忆工程”,通过展览、图书、声像和学术研究等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历史追溯、精神熏陶、审美鉴赏,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档案部门的公众文化形象。

《浙江档案》20131 作者单位:杭州市档案局

留住“城市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