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0-02-15 16:51:33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  )



A. 中国文字的演变 B. 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C. 中国儒家文化的地位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2. 如图反映的情景表明近代中国(  )

A. 出现新兴通信工具

B. 出现新式交通工具

C. 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D. 思想观念开始转变

3. 与如图中的学堂创办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太平天国运动

D. 辛亥革命

4.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 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 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 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5. 193712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南京,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在于全国的乡村和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则材料反映了(  )

A. 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国民党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进行抗日

6. 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统计: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一词几乎不用了。史料中出现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说明(  )

A. 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

B. 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

C.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7.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包产到户”的实施

8. 最能说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的史实是( )

A. 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

B. 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

C. 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到92.2%

D. 国营经济由19.1%上升到32.2%

9. 1978年下半年,全国各省级以上刊物纷纷发表讨论性文章多达650篇,形成以理论界为核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人人关注的场面。当时讨论的核心话题应该是(  )

A. “阶级斗争” B. “真理标准” C. “科教兴国” D. “一国两制”

10. 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

A. 粮票股票 B. 大人先生 C. 臣民公民 D. 法币人民币

11.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晚这段话是在(  )

A. 与尼克松会面时 B. 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 出席万隆会议时 D. 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12. “欧洲从迷信的、自我约束的社会,慢慢演变出自由开放的心态“最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

A.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B. 新航路开辟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法国大革命

13. 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

A. 亚洲 B. 非洲 C. 美洲 D. 大洋洲

14. 如图是“西方列强……占比变化统计表”。标题中省略的内容是(  )



A. 输华鸦片 B. 军舰吨位 C. 殖民地面积 D. 工业生产总值

15. 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  )

A. 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 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D.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6. 仔细观察下列时间轴,其中“?”处应填上(  )



A. 杜鲁门主义 B. 组建华约 C. 西欧一体化 D. 德国统一

17. 就研究“罗斯福新政”而言,下面四则材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 田纳西水坝

B. 20世纪30年代渐受美国人欢迎的“大富翁”游戏

C. 威廉洛克腾堡著《罗斯福与新政》

D.

18. 图一和图二分别是20世纪两次国际会议的历史记录,从图一到图二会议,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是(  )



A. 从争霸到结盟 B. 从结盟到扶植 C. 从宰割到纵容 D. 从对抗到联合

19. 英国小说家伊弗莱明从1955年创作了14007系列小说,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据此说明其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波黑战争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两极格局

20. “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这两个联盟是(  )

A. 国际联盟、联合国 B. 北约、华约

C. 欧共体、北约 D. 联合国、WTO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1. 请根据下列历史信息准确填写相应的中国古代王朝名称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朝代亡

神勇玄宗清女娲,繁荣盛世号开元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1 ______ ;(2 ______ ;(3 ______ ;(4 ______ ;(5 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0分)

2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政府于1931924日所发表的声明:“(1)若干中国士兵摧毁南满铁路位于沈阳附近的路轨,并于918日午夜袭击我们驻守铁路的卫兵。……(3)我们确实于921日派遣若干士兵到那地方,但并非为军事占领,只为消除对南满铁路的威胁。

材料二:一名日本关东军军官就资料一所指事件的陈述:川本中尉履行他的职责巡守铁路,与几个下属出发往柳条沟。……他在该地南面约一百米的一处地点引爆一种小型炸药。……当震耳欲聋的爆炸把路轨摧毁时刚好过了晚上十时。与此同时,大队指挥部收到报告。那里的主管随即命令士兵攻击中方军营。

请回答:

材料一的声明针对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的意图何在?

材料二中关于该事件的叙述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对研究这一事件真相而言,哪一则材料更具有可靠性?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19世纪下半叶日本人创作的《纺纱机的发明者》,画面配文:“英国的阿克莱特多年努力地制造一种纺棉纱的机器,他的家庭因此一贫如洗。妻子看着他花光钱财没能成功,盛怒之下,打碎了一个模型,阿克莱特十分生气……这件事情之后,他成功地发明了机器,靠它赚了钱。”



--摘编自《棉的全球史》材料二:(1828年印度一位贫穷寡妇回忆)我二十二就成了寡妇。我生了三个女儿……我开始用阿萨那和插卡(简单的手纺车)纺纱……织匠们到我家门口来买纺好的纱……我想要多少钱他们会马上给我。因此我一点也不担心吃穿……就这样我把三个女儿都嫁出去……现在有三年多了,我和婆婆又没米下锅了。不但织匠们不到家门口来买我的棉纱,就算我把纺好的纱拿到哈特(市场)去,出以前价格的四分之一他们都不买。我完全不懂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到处打听,听说织匠们现在用的是大量进口的英国棉纱……等我看到棉纱之后,发现确实比我的好。

请回答:

阿克莱特的机器问世于什么时期?作者创作《纺纱机的发明者》的日本时代背景是什么?

依据材料二,概述印度寡妇家里生计的变化及其原因。













24. 20181111日,欧洲各国都举行活动,隆重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活动,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

--徐健《德国学界关于一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请回答:

依据材料归纳指出关于一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

概括材料中的关于德国史学界产生多种观点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至今,再也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根据材料或你学的知识,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言之有理两条即可)。













25. 我们对鞋都很熟悉,“脚上文化”能反映历史变迁。如图是民国时流行的一个国产欧式女鞋广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做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结合本题资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充分结合题中材料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甲骨文反映汉字的知识;“二十四节气”反映历法的知识;孔子像反映孔子在思想方面的贡献。综合起来,图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ABC项分别反映了图片中文字、二十四节气以及孔子思想的知识。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的传统文化。识记其多元性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重点识记概括其多元性的特点。

2.【答案】B

【解析】题干给出的图片是有轨电车,它表明近代中国出现新式交通工具。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到来,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古老的中国发生着艰难的改变。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3.【答案】A

【解析】图中“1862京师同文馆、1866福州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学堂,故A正确。BCD和图中的学堂的创办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是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

准确识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等。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可知,此话语道出了满清的灭亡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是自己本身的不足,也就是制度的落后,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5.【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认为抗战的胜利应寄托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说明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战。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周之民心”,由此可见强调的是全民抗战的重要性。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比较简单,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统计: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一词几乎不用了。史料中出现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说明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

故选:B

本题以《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统计为依托,考查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政府对外部世界认识有进步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1950年贫农、中农占全国人口的85.5%,只占有45.2%的土地,14.5%的富农、地主却占有54.8%这说明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和富农占有全国的多数土地,因此中央人民政府从1950年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3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经过土地改革,才出现1954年贫农、中农占有土地的比例提高。

故选:B

本题掌握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

8.【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能说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的史实是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到92.2%

故选C

9.【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1978年上半年,我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经过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志,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1978年下半年,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刊出的讨论文章就达650篇。当时讨论的核心问题最有…可能是真理标准。

故选:B

本题以1978年下半年,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刊出的讨论文章就达650篇为切入点,考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注意识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10.【答案】A

【解析】通过所学我们知道,粮票、布票、肉票是在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当时商品短缺,所以人们需要凭票购买。而股票则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我国社会生的变化及其表现。股票反映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

此题较简单,属于识记内容。

11.【答案】C

【解析】据题干“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这段话是在出席万隆会议时讲的。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故选:C

本题以“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2.【答案】A

【解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越来越发现人的价值和作用,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反对陈腐的宗教学说,提出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

本题要求学生对文艺复兴的实质要把握与理解.

13.【答案】C

【解析】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美洲。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应该是19世纪初,当时英国需要的棉花大部分来自美国。而美洲又是新发现的大陆,材料中的新世界应该是指美州。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经济发展的特点。

14.【答案】D

【解析】A.英国对华输出鸦片的数量没有被美国超越。

B.英国军舰的吨位数在1913年仍然是世界第一。

C.英国的殖民地数量在1913年也是世界第一。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英国,所以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英国。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和美国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材料中1787年宪法所采取的措施“防止走向暴政”针对的是政权的统治方式,三权分立权力相互制约可以防止暴政,C正确,A谈到的地方权力不符题意,B该宪法没有很多体现人民的权力,D指的是英国确立的国家政体,不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事件,而不是其他国家的表现,而材料中的空处应该是在二战以后,所以应该是组建华约组织。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就研究“罗斯福新政”而言,四则材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田纳西水坝;田纳西水坝是罗斯福新政的真实物证,其余都掺杂了个人观点。

故选:A

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罗斯福新政”。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18.【答案】C

【解析】巴黎和会中英法两国联合宰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而在后来的慕尼黑会议中英法两国联合起来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中英法两国与德国的关系。

19.【答案】D

【解析】英国小说家伊弗莱明从1955年创作了14007系列小说,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据此说明其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两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1949年美国等西欧北美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针锋相对,1955年发起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它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故选:D

本题以英国小说家伊弗莱明从1955年创作了14007系列小说,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为依托,考查二战后美苏争霸。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美苏争霸的相关知识。

20.【答案】C

【解析】“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这两个联盟是欧共体、北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西欧国家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1951年德法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在军事方面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欧洲共同体、北约。欧洲共同体属于经济组织,欧盟是一个政治经济联盟。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欧洲共同体、北约的相关史实。

21.【答案】

【小题1】西周

【小题2】秦朝

【小题3】东汉

【小题4】唐朝

【小题5】北宋



【解析】1)据“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2)据“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焚书坑儒。

3)据“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朝代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就是光武帝,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东汉灭亡。

4)据“神勇玄宗清女娲,繁荣盛世号开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唐玄宗在位时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5)据“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故答案为:

1)西周。

2)秦朝。

3)东汉。

4)唐朝。

5)北宋。

本题考查历代的封建王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历代的封建王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

【小题1】(1)由“若干中国士兵摧毁南满铁路位于沈阳附近的路轨,并于918日午夜袭击我们驻守铁路的卫兵”可知,材料一的声明针对的是九一八事变。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的意图在于掩盖其侵略实质。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南满铁路是日军炸毁的;材料一诬陷南满铁路是中国军队炸毁的。

3)材料一是日军为掩盖九一八事变侵略而找的借口,材料二是日本士兵亲口供述,因此材料二更具有可靠性。

故答案为:

1)九一八事变;意图在于掩盖其侵略实质。

2)材料二证实南满铁路是日军炸毁的;材料一诬陷南满铁路是中国军队炸毁的。

3)材料二更具有可靠性;理由:材料一是日军为掩盖九一八事变侵略而找的借口,材料二是日本士兵亲口供述。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九一八事变。

本题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3.【答案】

【小题1】(1)从材料中的纺纱机的发明者可以看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是日本人创作的,说明日本要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当时的日本正是处在明治维新时期。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印度寡妇以手工纺纱,先前可独自满足五口之家的生活,后来连婆媳两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这主要是由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棉纱,价廉物美;输往印度,冲击当地传统手工纺纱业,严重影响了以棉纺业为生的民众生活。

故答案为:

118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早期\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工业化风潮。

2)变化:印度寡妇以手工纺纱,先前可独自满足五口之家的生活,后来连婆媳两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原因: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棉纱,价廉物美;输往印度,冲击当地传统手工纺纱业,严重影响了以棉纺业为生的民众生活(或英国向外输出商品,严重冲击印度传统手工业或瓦解了印度的自然经济)。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4.【答案】

【小题1】(1)依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活动,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指出关于一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主要观点有德国“完全责任说”、“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大国集体责任说”等观点。

2)结合材料“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界展开了著名的“费舍尔大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完全责任说”由此成为定论,并历时半个世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新时期德国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变化,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模式发生了转向,“欧洲叙事”逐步代替了“民族叙事”。学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产生了多种观点,“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以及“大国集体责任说”等逐渐成为共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上,研究也呈现多元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战前大国的心态变化、高层政治和军事人物的活动,并讨论战争能否避免的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时代的变化、德国经済和政治地位的变化、叙事模式的变化、研究的多元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至今,再也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是因为,联合国在维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高涨;美苏在冷战和争霸中相互牽制;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新科技革命遏止世界大战发生等。

故答案为:

1)德国“完全责任说”、“德奥主要责任说”、“塞尔维亚承担共同责任说”、“大国集体责任说”。

2)时代的变化、德国经済和政治地位的变化、叙事模式的变化、研究的多元化。(不得摘抄原文,摘抄原文;大意相近即可,其他回答酌情给分)

3)原因:联合国在维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高涨;美苏在冷战和争霸中相互牽制;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新科技革命遏止世界大战发生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20181111日,欧洲各国都举行活动,隆重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为切入点,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25.【答案】根据材料“民国时流行的一个国产欧式女鞋广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做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图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根据图中的女鞋广告语,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西方文明的冲击;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或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绣花鞋的美观度、实用性较差。

故答案为:

题目:从“鞋”看近代生活之变化

论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做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脚上文化”能反映历史变迁。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中国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或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国人开始支持国货品牌,同时此鞋的流行也是由于传统的绣花鞋的美观度、实用性较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重点是近代“鞋的革命”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需要掌握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影响和原因。

本题以鞋为线索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对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影响和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图片、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安徽省滁州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解析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