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

发布时间:2012-12-27 10:45:44

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

学号:2010040924

姓名:田丽

在汉语言的文化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最切实的解释,即便是相反的行为,都看起来是那么的于情于理。前一段时间重读《三国演义》,书中最多即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可又有云:大丈夫生乎于天地,当战死沙场、保卫家国。两个相反的选择,我们都听起来是那么的真切,我们赞关羽、赵云之忠,却也敬黄忠、马超之义。为什么本是两难之选,我们却不能指责其中任何,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然而汉语言的魅力远不止如此。

普通话的来由恐怕要从上古时期开始,由汉语方言的变迁说起了。
首先从源头来看,汉民族的主源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众所周知,华夏文明分布广阔,人口稠密,在世界古代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可是你知道具体的数据比较吗?距今5000年前黄河流域中游的龙山文化分布范围达到150万平方公里,而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分布范围不超过20万平方公里,古埃及文明不到10万平方公里,晚于它几百年的印度河文明鼎盛时期也不过130万平方公里,更晚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分布更为狭小。而人口,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时,中原地区的人口据载就有1300万以上了。到了秦汉时期,分布面积已到达6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000万。在发展过程中,也就是以黄帝部落为核心的华夏族不断融合其他部族的过程中,华夏族的方言夏言逐渐成为各部族的共同语,也就是汉语的前身。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八百诸侯逐步被强国兼并为秦楚秦燕赵魏韩等,汉语的发展也出现了互相渗透和融合的潮流,而强国的方言逐渐取得优势,形成了若干方言区域。从而,夏言是当时的北方方言,楚语、越语则是南方方言。那时南北汉语的界限大体在秦岭淮河一线,这是先秦汉语方言地理的基本格局。
秦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后,其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抑制了北方各方言的发展,形成以京畿方言为中心的统一趋势,并且推行统一书面语的书同文政策,即推动了部族方言的融合和汉族共同语的形成,又为方言口语可以跟书面语分道扬镳提供了可能性。
而后,西周以东都成周(今洛阳附近)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雅言;西汉以长安(今西安)的秦杰方言为基础的通语;东汉西晋建都洛阳,又变成以洛阳话为基础的北方通语。其后,隋唐建都长安,北宋建都开封,均在中原、关中一带。古都洛阳唐为东都,宋为西京,长期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地位,其语音被尊为正音。绍兴籍的陆游都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唐宋盛行科举,并以诗词为重。因此,以中原之音为基础的《广韵》、《集韵》等韵书的正音系统对历代读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以后开始出现话本等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共同语的词汇语法基础,从而奠定了汉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地位。
相对来说,南方受中央政权统治的力度相对较弱,社会动乱也少于北方,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汉语和北方汉语的差异已十分明显。
说到南方方言的发展变化,军事移民和政治移民是方言变迁的主要原因。西晋永嘉丧乱导致晋室南迁,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北方汉人大批南迁。此后,中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再度引起北人南迁的移民浪潮。移民沿东、中、西三条路线南下。
东路经江淮至江南、皖南,再至江西、福建、粤东、粤北;中路经湖北至湖南,再至两广;西路由陕西至四川,再至云贵。南迁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世界所罕见。其结果是使全国人口地理发生了重大改变,北方汉语随着长达数千年的移民运动一拨一拨的向南扩散,深刻地影响了南方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奠定了南方六大方言与北方方言并存的汉语方言的方言地理格局。
以客家话为例,永嘉丧乱后豫州(现在的山西、河南)汉人南迁沿颖水之江淮、皖南和太湖地区,继而进入鄱阳湖流域的赣北、赣中。安史之乱后又有大批豫南鄂北移民潜入这一带。唐末黄巢起义的战火则迫使这些客居的汉人再度迁徙到闽西、赣南。这两次南迁国后都有四百年左右休养生息的安定。这些客居的中原汉人始终未与当地汉人融为一体,反而多有与土著通婚的人,但是他们却对所到之处的方言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次南迁所到之处,江淮一带的方言受其影响,日后与江南吴语分道扬镳,成为江淮官话;赣北赣中一带的方言受其影响则拦腰切断其东西两翼的吴语、湘语;最终在吴头楚尾之地逐渐形成自成一系的赣语。第二次南迁到达赣南、闽西,移民语言仍未融入当地方言,日后独自形成了客家方言。宋末蒙古元人南下,客家人三度南迁,到达粤东、粤北,客家话随之扩散到那一带。客家之称也许是相对于当地有田地的主户而言,抑或是相对于当地少数民族土家而言。源自中原的客家人三次南迁长达千年,深刻地影响了所到之处的方言,至今仍等观察到某些痕迹。
另外,潮汕话属于闽方言。闽方言以音韵层次复杂著称。保留了上古时期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的现象,怪不得那么难懂,简直跟听天书差不多。而武昌话,南京话、成都话、还是南宁话都不太算难懂,现在才知道,原来他们都是属于北方方言的体系,也叫官话方言。甚至连云贵的语言都属于官话。总之全国使用北方方言的面积和人口都占到了四分之三强。反而是海外的150个方言社区里,使用闽方言、粤方言、客家话的人口远远多于用官话的人。当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普通话在海外华人社区的影响在日趋重要。
说到普通话,真正的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发端是从20世纪初,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即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开始的。
1913年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采用了国语这一名称。随即开始确定国音。但是这个会议一开始就在语音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为江苏、浙江两省的会员要求在国音中加入一系列浊音声母,而北方各省的会员认为那样一来就成了以苏浙音为国音,断然不能同意。双方的激烈争执竟然相持了三十多天。最终只得是以京音为主,兼顾到南北为结论。而历史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它在实践中行不通。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了一场当时名为京国之争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经常发生京音教员和国音教员互相争吵的事。京国问题的讨论延续了三年之久,经过热烈的讨论,绝大多数人都认同了有几百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历史事实,即中国语言的心应该建立在京语身上。于是1913拟定的老国音就被修改为纯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新国音了。
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它确立了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即以北京音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由此,它为后来的汉语规范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写了这么多,这才发现,文化上的东西跟学京剧是一样的。乍一看乏味、无聊,可是一旦当你沉浸进去,会觉得回味无穷,会越学越觉得懂得少。就像我学的那段《锁麟囊》,已经学了有一年了,可还是不敢说学会了,因为每次上弦都会发现新问题。这种来自于学习的趣味让人自得又让人惶恐,自得是因为有收获,惶恐是因为收获总是还不够。

在汉语言的文化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最切实的解释,即便是相反的行为,都看起来是那么的于情于理。前一段时间重读《三国演义》,书中最多即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可又有云:大丈夫生乎于天地,当战死沙场、保卫家国。两个相反的选择,我们都听起来是那么的真切,我们赞关羽、赵云之忠,却也敬黄忠、马超之义。为什么本是两难之选,我们却不能指责其中任何,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然而汉语言的魅力远不止如此。
最喜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中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短短一十八字竟把周围景物以及它们的情状都凝练在一起。因这,我喜欢汉语言的简练。最喜欢李白的《将进酒》,诗中有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曾私下多次默想当年李白说这句话时的神采和洒脱。当自信作为一种大气磅薄之势,因这,我喜欢汉语言的洒脱。最喜欢欧阳修的《蝶恋花》,词中有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我曾很伤心的问花儿,花儿却不回答,只是飞过秋千离去。当把自己的那份痴情当与植物相语,因这,我喜欢汉语言的痴情。最喜欢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仄韵体词中,开头的七组迭字表达的恍惚、寂寞和悲伤更胜任何语言,孤单与苦楚跃然纸上。因这,我喜欢汉语言的凄凉。最喜欢柳永的《雨霖铃》,喜欢其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官场失意,在烟花巷柳中填词为生竟也如此情长,因这,喜欢汉语言的婉约。最喜欢岳飞的《满江红》,那一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竟是多么的气势磅礴,坚定自信。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各族人民的敬佩、名垂千史。因这,我喜欢汉语言的忠诚。最喜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整首没有一句笔者不爱惜之。词中所塑造的开阔的境界、旷达的风格成为豪放派的词例。

因这,我喜欢汉语言的豪放。简练、洒脱、痴情、婉约、豪放是唐诗宋词的诸多特点,可也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所在。闲来之时总是常常默念自己喜欢的词句,不仅喜欢那文字的美,更是喜欢那种深深的情。

汉语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