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源头活如水,可把诗情入史来

发布时间: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若使源头活如 卜・可把诗情入史来 
●常克鹏 
人们每谈及历史课,总有一种乏 酿成国家的分裂,人民在战争中痛苦 跃的高中学生,课堂上只是平淡地谈 得筋疲力尽、兴味丧失。在今天新课 程标准下,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 主地学习、探索、挖掘教材的深刻内 
涵。那么.教师怎样引导、调动学生的 激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呢? 在学习“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中华 
涕独不还”。这种母子生离死别的场 
味感。特别是对于知识面广、思维活 地挣扎。历代有志之士在宦海的浮沉 景,让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战争的 
中深切地了解人民的疾苦,用诗歌表 灾难,给人民带来深重的心灵创伤。 
根据诗句进行设问:出现这种局 面的根源是什么?你处于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自由 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混战的根源 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与豪强地主的 膨胀造成的,只有消灭封建势力,才 
能给百姓安定的生活条件。 
经论史,学生必然会被枯燥的说教搞 达对人民的同情。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放逐期 
间,了解人民的疾苦,奋作《离骚》, 
写下了: 
“长叹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 
艰”。 
这种直面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 
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内容 传统一直为后代所继承。 长期战乱,政局动荡。同学们再 时,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一方面,可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历史的场 看,唐朝后期,战乱频繁,男人从军战 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启导学生忧民的 景,我没用语言讲述,却把建安时期 死,孤儿寡母无法生存,为逃避官府 爱国主义意识;另一方面,会给历史 
的诗歌引进课堂,先请学生们欣赏曹 
的赋役不得不逃人深山。诗人杜苟鹤 
课注入新的活力,引起师生强烈的共 操的《蒿里行》 鸣,收到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 
仰面分争泪。俯首哀下民 
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褴褛鬓 
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 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 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 
翻开历史的画卷,古老的中国在 自然经济的形态下,分裂割据势力长 期存在,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它国的 支配权,雄起的割据势力,混战不断, 
夺・夺・夺・夺・夺・夺・夺・夺 
接下来欣赏建安七子中王粲的 
《七哀诗》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 
征徭”。这苍凉悲切的场景、废旧漏 
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 雨的茅屋、鬓发斑白的老妇、带叶不 

夺・夺・夺・夺・夺・夺・ 
而严谨的态度能够感染学生,学生会模仿教师努力地“规 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这种表率示范的作用要比生 硬说教的作用大得多。 
个美丽的“故事”,欣赏到一幅幅动人的人文图景,感受到 

个个宏富的意义世界。比如“采”字,我们能够想像一群 
质实的女子用纤细灵巧的双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实的场面; “笔”字,可以想像一个儒雅的学子正手握用竹子做的毛笔 在认真而端正地书写的情景;通过“女”字的甲骨文字形, 可以体会到双手交叉、屈膝跪地的古代女子的卑下。 
因此说,汉字是一种富于想像性和联想性的文字。夏 丐尊先生的描述耐人寻味:“见了‘新绿’,就会感到希望、 自然的造化、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 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那么,在识字教学 中,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引导学生借助想 
第三。开掘汉宇的意义之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种。著名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对两种文字类型作过如下区分:表音 文字的目的仅仅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 来,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却以意向结构直接体现着 民族文化的全部蕴涵。它们不仅作为“第二语言”而与民 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而且由于它们独特的 
物质形式,它们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阐释中起着表音文 字难以企及的作用。的确,正如当代汉字文化学研究所表 
像的翅膀,跨越汉字的表象世界,从而抵达其内部生意勃 发的生命世界,这可以培养学生对汉字意义的锐敏的洞 察力和直觉能力,也就是良好的语感能力。 
日本女书法家南鹤溪在《文字的魅力——个日本 人眼中的汉字》一书中,用详尽的语言揭示出汉字的天生 丽质和内在智慧,其中提到一点,就是学习汉字要用感 
明的,汉字不仅仅是汉民族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它还丰富 地表现出中国社会的生活风貌、生产习俗、伦理道德、思 维方式和言说方式等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香港著名语 言学家安子介如此诗意地描绘道:“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 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都有一个故事。”通过分析汉 
字的字形,我们能够透过其表层的建筑结构,解读出~个 
觉,用想像。日本的《朝日新闻》晚报介绍过(下转36页) 
51 

若使源头活如水,可把诗情入史来

相关推荐